新闻来源:
更新时间:2025-07-07 10:25:09
责任编辑:张莉
连日来
在位于洪雅县余坪镇的
四川省洪雅县青工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
机械轰鸣声日夜不停
传送带上
来自该县的废弃钙芒硝尾矿正经历蜕变
四川省第五届“天府杯”创业大赛上,青工科技有限公司创新创业项目《晶续新生》荣获三等奖。
这些被视为“废渣”的尾矿,在该公司钙芒硝矿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技术催化下,正被赋予全新的生命——它们被精确分解、转化,最终以纯净洁白的小苏打和硫酸铵化肥形态,被打包装车,跨越海洋抵达韩国客户手中。
“吞掉”尾矿,“吐出”绿色资源。在新质生产力推动下,凭借这项将环保痛点转化为产业亮点的硬核科技,该公司成为全国唯一一家实现废弃钙芒硝尾矿处理转化连续性生产的企业,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洪雅篇章,映射出洪雅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工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我们要将反应过程中的温度控制在35℃到40℃。”近日,该公司研发团队负责人何军正在实验室对反应过程中的温度参数进行改良。
在日复一日的科技探索下,该公司研发团队在物料配比、温度调节、流量压力把控、耗能优化等课题中成功探索出“废渣”转化为绿色资源的“密码”。凭借从原料到成品的科技创新,该公司生产线已实现稳定日产300吨硫酸铵的能力。
从实验室的精密参数到轰鸣车间的稳定产出,这条绿色之路并非坦途。
2022年,当青工科技决心将中国科学院钙芒硝矿废弃物资源化处理专利技术引入洪雅时,仅有2名研发人员。
研发人员正在进行实验论证。
“虽然在中国科学院的专利中有相应的技术参数,但是在实现钠、钙分离,将尾矿转化为碳酸氢钠和硫酸铵过程中,我们要解决参数适配实际工业生产的问题,难度非常大。这就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只能一步步摸着石头过河。”何军说,中国科学院的技术是种子,要在工业土壤里开花结果,必须经历本土化培育。在此期间,该公司研发团队迅速扩充至12人。为了早日完成科技攻关,研发团队及公司管理人员吃住在公司,365天无间断实验,为成功校准方向。
历经上万次实验,该公司研发团队最终在钠、钙分离工艺流程,硫酸钠转化工艺流程中取得突破,完成中试-熟化-产业化过程,将实验室理想参数转化为稳定高效可盈利的工业产能,为企业扎根洪雅打下了技术基础。
在攻克技术的同时,他们在能耗控制上也实现了突破。“我们通过不间断的科技攻关,突破了一些关键技术。目前,技术参数在工业生产中的适配率已经达到90%,实现了废渣、废水、废气达标排放。”何军说。
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正在查看生产线。
在持续的科技创新下,该公司知识产权的“家底”也充盈起来:截至目前,取得了各类专利12项,其中4项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
基于钙芒硝矿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技术的科技创新,目前,该公司已拥有年处理钙芒硝矿固体废弃物40万吨,连续性年产10万吨化肥硫酸铵、10万吨小苏打的产能,可实现年产值3亿元,产品远销韩国、日本、南非、巴西等国家和地区。其二期项目已启动,产业链条将延伸至新能源动力电池领域。
“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力必然是新质生产力。我们始终坚信,科技创新是提高生产力的动力源。”在该公司调度中心,生产负责人曾朝辉正通过智慧工厂一体化管理平台查看生产运行情况,钙芒硝矿废弃物转化过程通过大屏清晰地显示出来。作为钙芒硝矿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技术从引入到适配再到应用的全程参与者,曾朝辉能直观地感受到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新质生产力带来的巨大变化。
尾矿经处理转化成为绿色资源。
“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然要在科技创新上下功夫,要敢于挑战和突破。”曾朝辉说,经过不间断的科技创新,该公司成为目前全国唯一实现废弃钙芒硝尾矿处理转化及硫酸钠制碱规模化应用的企业。而在将废弃物转化为绿色资源,实现循环可利用的道路上,洪雅县对企业科技创新的鼓励,给了他们敢于探索、敢于突破的勇气。
2021年,为实现绿色低碳发展,青工科技在洪雅县成立,积极探索废弃物转化与循环利用的绿色发展路径。当时,元明粉是制造玻璃、纸浆和生产洗涤剂的重要原料,凭借年生产元明粉(俗称芒硝)90万吨的能力,洪雅县生产的元明粉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超12%。
青工科技坚持科研创新。
庞大的产能背后,却是亟待处理的巨量尾矿。提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洪雅县,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背景下,提出要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深入推进发展方式、发展动力、发展领域、发展质量变革,推动创新成为第一动力。鼓励企业坚持创新发展,着力攻坚产业优势领域,持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在洪雅县政府的布局和“站台”下,青工科技和县内不少科技企业一样,积极拥抱新质生产力,将科技创新深度融入产业,催生出绿色生产力。
工人正在运送即将出口的化肥硫酸铵成品。
今年5月,在洪雅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全力协助和重点推荐下,该公司聚焦钙芒硝矿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技术,凭借“技术专利+环保效益+商业化落地”的创新创业项目《晶续新生》在四川省第五届“天府杯”创业大赛中脱颖而出,斩获三等奖。
据洪雅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此届创业大赛中,洪雅县捧得奖项,为全市唯一。这一成绩彰显了洪雅县在循环经济与资源综合利用领域的创新实力,也是对该县走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道路的充分肯定。
智慧工厂一体化管理平台集AI、行业数据大模型于一体,实现生产全过程数字化管理。
“青工科技的成功实践,为四川乃至全国固废资源化利用提供了可借鉴的‘洪雅方案’,凸显了新质生产力在工业生产中巨大的生命力。”洪雅县经济信息化和科学技术局总经济师刘洪表示,这些来自企业的科技创新实践为洪雅县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科技力量。
据刘洪介绍,近年来,洪雅县持续强化科技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积极引导鼓励企业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取得了显著成果。目前,该县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5家,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20家;培育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0家,其中省级6家;培育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2024年,该县29家科技型企业实施科技项目89个,研发费用合计1.29亿元,同比增长22.9%,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5个。
采访手记
尾矿堆上的“绿色突围”
身处青工科技的生产车间,很难将眼前洁白的小苏打与车间外曾堆积如山的钙芒硝尾矿联系起来。传送带运转的节奏里,藏着一场持续两年的科技攻坚之战,更藏着洪雅县要把环保痛点变成产业亮点的决心。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是孤悬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流淌在产业肌理里的血脉。“把废渣变宝贝,这是既有前途又有‘钱图’的事业,值得为之奋斗。”正是这样的理念引领,青工科技的研发中心把2人的星星之火,燃成了12人的攻坚力量。他们挤在简易宿舍,用上万次实验破解产业化难题,把实验室参数熬成了工业产能。
如今,40万吨尾矿变身为远销海外的产品,年产值3亿元的数字背后,是“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化学反应。青工科技的这场废弃物“变形记”,是洪雅县用理念作引、以人才为基、靠产业聚力的绿色发展道路的生动演绎。当绿色理念扎下根,自然能聚起干事的人;当人有了奔头,产业的枝芽便会沿着生态的脉络,长得愈发繁茂。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网站支持IPv6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028—38166899 网络侵权举报电话:028—38166899 举报邮箱:346536593@qq.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