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当前位置:

眉山新闻网

>

新闻

>

眉山新闻

【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 从优到强丨眉山“1+3”主导产业进阶之路

新闻来源:眉山日报      

更新时间:2024-09-20 08:03:40

责任编辑:林琳


编者按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75年风雨兼程,75年砥砺奋进。在国庆来临前夕,本报特别策划推出“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主题报道,将目光聚焦于眉山发展轨迹,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一组组详实的数据、一个个奋斗者、见证者的故事,全面展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历程与成就,传递出眉山人在新时代不懈奋斗的激情与梦想。敬请关注!

企业生产车间智能化十足。

中秋节刚过,彭山经开区内各企业开足马力赶订单,全力冲刺第三季度目标任务。作为全市锂电产业发展的重要承载地,近年来,该园区以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为突破,加大锂电产业链招商引资力度,招引重大项目和龙头企业落地,推动重点项目建设,锻长板、补短板,现已基本形成锂电池全产业链发展态势。

不只彭山经开区。近年来,眉山立足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将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聚焦到“1+3”主导产业(突出发展新能源新材料,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机械及高端装备制造、医药食品)上来,聚力锂电、晶硅光伏和化工新材料三大千亿产业,全力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资源整合实现 “从无到有”

作为四川最年轻的城市,建区设市之初,眉山工业底子薄,产业结构差,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低端陶瓷、水泥、造纸等高能耗、低产出企业占比高达50%左右。经过多年深耕发展,全市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发展后劲持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幅提高,主导产业支撑作用日益明显,工业经济占GDP的比重逐年上升,工业成为带动眉山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转折点出现在2021年,有了此前工业经济发展的厚底子,眉山主动识变、应变、求变,抢抓市场风口,“一盘棋”出发,进行工业资源整合,并在当年首次提出建立“1+3”为主导的现代工业体系。

“2021年前,眉山传统产业体系为‘3+3’,即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农产品及食品加工3大引领产业和机械及高端装备制造、绿色化工、医药3大特色产业。”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回忆,从“3+3”传统产业体系蝶变“1+3”为主导的现代工业体系,眉山在原有工业经济基础上,重塑产业版图,让“1+3”主导产业“从无到有”。

四川美科新能源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这一产业布局是眉山为了推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而实施的一项全新产业推进机制,通过市领导担任产业‘链长’的形式,统筹全市资源,因市制宜的创新实践。”该负责人表示,借力使力,我市也真正尝到了“1+3”为主导的现代工业体系提出后的“甜头”,更有了清晰的发展目标:通过产业的精准细分,借力智改数转、创新引领和区域协同、合作共赢等策略,加快建设成为全球新能源新材料制造基地、全国“专精特新”装备制造基地、西南生物医药重要研发生产基地和成渝地区电子信息重点配套基地。


产业集聚实现 “从小到大”

持续深耕“1+3”产业主赛道,产业集聚是关键。对于老牌工业园区——甘眉工业园区而言,培育集群发展工业是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近年来,园区抢抓“双碳”机遇,紧紧围绕“1+3”产业主赛道,紧盯锂电、光伏细分产业,精准招引、补链强链,并大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创新驱动为引领,产业集聚成势见效。

万邦胜辉产品实验现场。

产业集聚,科技创新是“动力源”,园区企业四川万邦胜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万邦胜辉)深有感触。作为一家新能源新材料领域“佼佼者”,公司先后投资9.5亿元,不断优化创新锂基先进材料技术,成功探索出了锂基先进材料从基础研究、中试熟化到工程示范,再到工业化生产的成果转化创新模式。去年,全球第二大锂生产商SQM公司(智利矿业化工),以10亿元的价格收购了该公司的两个示范工厂,并以此建设全球第一个以盐湖硫酸锂为原料生产电池锂盐材料的工厂。

数据是最有力的答案。除了万邦胜辉这样的强劲企业外,在创新驱动的加持下,园区已集聚有世界500强企业4户,中国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16户。在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上,已形成以通威太阳能、江苏美科、中建材等为代表的光伏产业链和以天华时代、上海锦源晟、协鑫能科等为代表的锂电产业链。产业集聚真正实现了从小到大的蝶变。

甘眉工业园区“1+3”产业的集聚发展仅仅是眉山“1+3”主导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梳理眉山“1+3”主导产业发展脉络,工业园区扮演着重要角色。眉山把工业园区作为“1+3”主导产业发展的“主战场”,以工业园区引领促整体提升,推动产业集群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据统计,从2021年首次提出“1+3”为主导的现代工业体系以来,我市产业细分更精准,赛道更清晰,“1+3”主导产业“茁壮成长”。仅今年上半年,全市“1+3”产业规模超730亿元,增长17.0%。其中,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增长15.4%,电子信息产业增长29.1%,装备制造产业增长15.4%,医药食品产业增长6.1%。重点领域中新型显示、锂电分别增长90.1%、44.3%。


协同创新实现 “从优到强”


川金象年产三十万吨氰胺项目鸟瞰图。

近日,眉山工业经济又迎来重要喜讯:提前四个月,眉山市新能源新材料融合创新中心全面建成。这是我市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实践,必将为眉山“1+3”主导产业注入新的动能。

据悉,项目投资6亿余元,是市委、市政府聚焦“1+3”现代产业需求,助推“制造强市”发展的有力举措。项目由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实训中心、化工安全技能实训基地三部分组成,建设内容主要有综合楼、展示厅、中试厂房、仓库等。项目集新能源新材料研发、中试、人才培养于一体,投用后将极大推动眉山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眉山打造成渝地区新能源新材料制造基地提供支撑。

从2021年首次提出到2024年,3年多时间,全市“1+3”主导产业迎来了发展的大跃升。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1+3”主导产业也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眉山清晰认识到,实体产业是构筑长远发展优势的根本支撑,眉山发展的最大差距在工业,最大潜力在工业,最大希望也在工业,必须要坚持工业为先、制造为要,协同创新,才能为长远发展构筑更为坚实的支撑。而这其中“1+3”主导产业是“主引擎”。

数据显示,目前全市“1+3”主导产业占全市工业比重达到80.9%。其中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占比达50.2%,锂电、晶硅光伏去年产业规模分别增长137%、50%。

如何实现“1+3”主导产业“从优到强”,这是眉山产业发展“必答题”。市委五届九次全会给出答案:在既有“1+3”为主导的现代工业体系基础上,制定了“1+3”主导产业提质倍增方案。细看这份方案,“1+3”产业主攻方向始终不变,科技创新的核心地位始终不变。

“1+3”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重要基础和内在要求。而科技创新更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作为全省优势发展地区,我市牢牢抓住新质生产力这个“新引擎”,以新质生产力为驱动,下非常之功、施非常之策、用非常之力,从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中试转化基地建设、“智改数转”、“两业”融合、深化改革等方面入手,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第一生产力作用,不断塑造“1+3”主导产业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让新质生产力更加“新”欣向荣。

“‘1+3’主导产业确定以来,不仅全市产业规模增长较快,企业数量和质量也实现了大幅提升,对全市经济的支撑作用愈发强劲,撬动了眉山工业高质量发展杠杆。”基于这样良好的发展态势,站在新起点上,我市因势而为,顺势而动,继续把握“1+3”主导产业演进趋势,深耕细作细分领域赛道,找准迭代路线、抢占产业制高点,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链条完整度,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力争到2026年,实现“1+3”产业集群规模分别达到2000亿元、1000亿元、500亿元、300亿元,培育一批百亿、五十亿、十亿骨干企业的目标。


来源 | 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琴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网站支持IPv6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028—38166899 网络侵权举报电话:028—38166899 举报邮箱:346536593@qq.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