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来源:眉山日报
更新时间:2024-07-02 09:56:00
责任编辑:雷尧
“荔枝北移,东坡南迁。东坡先生注定要和荔枝一生结缘。从西蜀到岭南,荔枝是他的乡愁,更是他的乡味。”7月1日,记者从眉山三苏祠博物馆获悉,馆内唯一的东坡丹荔今年成熟在即,喜获丰收。
“这棵满含东坡乡愁的荔枝,不单单是水果,更是东坡先生千年的乡愁。由于今年长得特别好,我们计划在7月4号开启采摘,让游客们共享这一‘家’的味道。”三苏祠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
根据对东坡诗作的考证,公元1068年,苏东坡在眉山老家为父亲守孝三年后准备离乡,蔡子华等几位老乡为他在院子里种了一株荔枝,希望在荔枝开花结果之时,他能荣归故里。22年后,已经55岁的苏东坡在距故乡千里之外的杭州任职,想起当年的约定仍念念不忘:“故人送我东来时,手栽荔子待我归。荔子已丹吾发白,犹作江南未归客。”
“但令人遗憾的是,栽树一别,东坡先生再也没回过家。而那株荔枝也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衰死,900多年的守望也终没能唤回东坡先生的归来。”三苏祠博物馆馆长陈仲文介绍,为了延续这份等待,三苏祠的工作人员将枯死的树根挖起,打磨上漆,就近陈列,并在原址补种一株。如今这株新植的荔枝已是枝繁叶茂,并能结果,因为与苏东坡的直接关联而成为了网红树。
著名作家蒋蓝、著名词赋家何开四,都对东坡丹荔赞不绝口。“古人抒怀时通常会用到一个具体的事物,而苏东坡用了种在家里的荔枝树。”蒋蓝说,“这首《寄蔡子华》,是苏东坡诗词中,写得非常直白的一首,但感情流畅。用一种非常直接的方式,表达了他对故乡、对亲人无法割舍的情感。”
“乡愁是一种圣洁的情怀,它代表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中国很多伟大的文学作品,都是表现乡愁,苏东坡也书写了大量有关乡愁的诗词歌赋。”何开四说,“由于人生经历的关系,苏东坡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可以说,苏东坡有关乡愁的诗词歌赋,就是中国乡愁文化最基础、最典型的代表。”
根据统计,苏东坡一生在黄州、惠州、儋州写过关于荔枝的诗词20首,其中在惠州写得最多。“宋朝的惠州还是蛮貊之邦、瘴疠之地。苏东坡被贬惠州时,年过六旬,北归无望。但一颗颗荔枝让他的生活有了味道,有生活就有家,有家何处不心安。”陈仲文说,“在东坡先生心中,荔枝已经不简单是一种水果。从西蜀到岭南,荔枝是他的乡愁,更是他的乡味。他的这种超脱,对荔枝产生了跨越千年的深远影响。也让三苏祠这棵荔枝树,显得意义非凡。”
早在7年前,东坡丹荔首次大面积挂果时,就陆续有来自广东、浙江、湖北等地的苏氏后裔和苏学爱好者,希望通过三苏祠,认购这批东坡丹荔。
“有出500元一颗的、更有出1000元一颗的。”为此,三苏祠还专门开了一个小会,大家讨论这批荔枝该怎么办。“我们觉得,这些荔枝是最有古意、最有诗意、最有深意的荔枝,再高的价格都不能体现它的价值。”三苏祠工作人员介绍,馆方决定,从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角度,应该让更多人分享这份惊喜,让更多人尝到乡愁的味道。
从2017年开始,只要荔枝丰年,三苏祠都会陆续举办品东坡丹荔的活动,邀请游客免费品尝。
2017年7月24日,三苏祠以“品苏祠丹荔,话东坡乡愁”为主题,首次举办了东坡荔枝品鉴活动。多位名家和上百位游客齐聚荔枝树下共品东坡丹荔,说乡愁、诵乡愁、画乡愁、书乡愁。
2020年7月9日,三苏祠举办了“聆听古今抗疫故事,敬献英雄千年丹荔”活动。现场邀请了24位支援武汉抗疫的眉山医务工作者品丹荔,以表达对援鄂医务工作者的敬意。
2022年7月8日至9日,三苏祠联合泸州博物馆及惠州苏东坡祠(东坡纪念馆),每日将三地的300颗荔枝免费分享给游客品尝,共享“日啖荔枝三百颗”。
三苏祠博物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年的东坡丹荔,计划在7月4日上午开摘。届时还将邀请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副教授李昕升,带来“‘东坡荔枝记’——漫话荔枝古与今”的讲座。惠州市博物馆、惠州市旅游协会的嘉宾还会带着惠州的美味荔枝来到眉山,与大家分享。大家可以通过三苏祠博物馆发布的推文报名参加,免费品尝。
来源丨眉山日报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幸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网站支持IPv6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028—38166899 网络侵权举报电话:028—38166899 举报邮箱:346536593@qq.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