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来源:
更新时间:2024-05-21 10:19:04
责任编辑:卫琳霞
蜀中多才子,三苏天下奇。
钟灵毓秀的巴蜀大地孕育了一批以三苏为代表的文宗大家,并由此诞生了与齐学、鲁学、晋学、楚学等地域学术齐名的蜀学。广义的蜀学指在巴蜀大地产生的从古至今的各种学术,包含文学、史学、艺术、科技等多方面的学术研究的统称。而狭义的蜀学,则是指以三苏为代表的学术派别。由此可见,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的蜀学,三苏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四川大学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舒大刚认为,蜀学是巴蜀文化的灵魂,与齐学、鲁学、晋学、楚学等地域学术共同构成中华学术宝库。三苏的出现,不仅传承发扬了蜀学,同时还将这一地域学派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三苏,可谓是蜀学的金字招牌。
唐宋八大家,蜀中三苏占三席。三苏,凭借其卓越的道德文章备受历代文人追捧和喜爱,尤其是苏轼,其人格魅力和政治思想,比其才华更加动人,即使跨越近千年,依然光辉闪耀。而这些荣耀和成就的背后,离不开蜀学土壤的滋养。
舒大刚教授认为,三苏受惠于蜀学,主要体现在蜀中贵经术、好文雅、重家教三个方面。
苏轼《眉山远景楼记》盛赞家乡风俗之美:“吾州之俗,有近古者三:其士大夫贵经术而重氏族……”是说故乡风俗在三个方面与三代、汉唐相近,其一就是士大夫有推崇儒家经学。也正是蜀中“贵经术”这一文教之风奠定了三苏的学术根柢。苏轼在诗文词外,还著有《易传》《书传》《论语说》三部经学著作。而其积极入世、敢于讲真话的性格,也就是“器识”“政事”“节义”与“特立之志”,多半得力于儒家经典的学习和研究。
蜀中“好文雅”,成就三苏父子文才。《汉书地理志》有巴蜀“文章冠天下”,“巴蜀好文雅,由文翁倡其教,相如为之师”之说。从司马相如、王褒、扬雄,到陈子昂、李白,好文之风不绝。唐人魏颢《草堂集序》说:“川蜀之人,无闻则已,闻则杰出。是生相如,近则李翰林。”
苏轼《眉山远景楼记》“贵经术”的下一句便是“重氏族”。正是蜀中重视家教这一传统,成就“一门三父子”的三苏奇迹。苏轼有诗曰:“誉儿虽是两翁癖,积德已自三世种。”苏轼曾祖苏杲“最好善,事父母极于孝,与兄弟笃于爱,与朋友笃于信,乡闾之人,无亲疏,皆敬爱之。”祖父苏序“为人疏达自信,持之以谦,轻财好施,急人之病,孜孜若不及。”伯父苏涣,进士及等,为官循良,由是改变蜀人“不乐仕进”的地方风俗。苏母程氏,出自名门,自幼熟读诗书,颇具远见卓识,还曾以“范滂之志”教育苏轼、苏辙两兄弟,从而培养出轼辙兄弟勤奋读书、正直处事、忠贞不屈、廉洁居官的性格。
一方面,三苏传承了苏学兼容并包,博学多能的传统。苏轼、苏辙将佛教、道教也统统纳入解经之中。在经学上,苏轼作《易传》《书传》《论语说》,苏辙作《秦秋集解》《诗集传》《老子解》等。构建起蜀人自己一体的经解体系。在哲学观念上,三苏父子都重视人情,认为“六经”之可贵在于合于人情。凡不合乎人情的,鲜有不为天下害者。
另一方面,三苏还将蜀学文章,推向极致。宋至和、嘉祐年间,苏洵携子苏轼、苏辙至京师,文章受到欧阳修褒赞,认为三苏之文超过了贾谊、刘向,并献之于诸朝,引得公卿士大夫争传之。彼时,三苏以“文章遂擅天下”名动京师。
来源丨眉山日报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幸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网站支持IPv6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028—38166899 网络侵权举报电话:028—38166899 举报邮箱:346536593@qq.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