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来源:
更新时间:2023-12-23 21:02:49
责任编辑:杨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日前,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把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结合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洪雅县瓦屋山镇复兴村,是眉山一个偏远的高山村。昔日,因山高路远,“有女不嫁刘毛沟(复兴村老地名),三年两不收”,“穷”是复兴的真实写照。如今,“富”是复兴的现实写照,“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全村人口已从本世纪初的600余人增至今年的720余人。
复兴村的乡村振兴有何“密码”?近日,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深入该村蹲点调研,今日起,推出《走进复兴——解密偏远山村的振兴“密码”》系列报道,以飨读者,敬请关注。
隆冬时节,从眉山驱车约140公里,记者一行来到洪雅县瓦屋山镇复兴村采访。
复兴村位于瓦屋山镇西南部,属于典型山区,海拔高度在1150米至2200米,由于地处偏远,这里长期以来经济发展较为缓慢。不仅“有女不嫁刘毛沟(复兴村老地名),三年两不收”,而且村上有30多名大龄男青年“说不到”媳妇,不少人只好选择“外嫁”。
党的十八大以来,这里将生态文明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全面发力,森林覆盖率由过去不到80%提高到现在的96.5%,昔日的古村落焕发出勃勃生机。
背靠大熊猫国家公园,守着万亩森林,复兴村村民凭着对这方绿水青山的坚定守护,在为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持续发力的同时,也换得了文旅兴业的“金山银山”。
如今,复兴村人丁兴旺,不仅“嫁”出去的13个女婿拖家带口回来了,还有5个外地小伙“嫁”了进来。不仅捧回了中国生态文化村、中国传统村落、国家森林乡村等众多美誉,而且乡村宜居宜业、村民富裕富足。
“竹、木、笋。”见到记者,复兴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尹成静用三个字概括出复兴村从前的支柱产业。三个字,字字离不开“树”。
2000年,尹成静嫁进复兴村。“地广人稀”是彼时这个年轻女子对村子的第一印象。“嫁进来要做很多活,放牛、割猪草、种庄稼……复兴村本地人都说,‘干农活,累死不累活。’”尹成静说。
一年中,立秋前后是村民们最期待的日子。这段时间,复兴村家家户户、老老少少,披蓑戴笠,来到海拔1500米以上的高山冷箭竹林区,搭棚采笋,时间持续一月以上。
“瓦屋山冷笋是难得的山珍。2000年初,一斤干笋就能卖到好几十元,一个月一户人家上山打笋可以赚上万元。”尹成静说。刚来复兴村,她也和老公一家上山打笋:带足口粮,带上被子,步行4个多小时,除了睡觉,就是打笋、烘笋……
“烘笋子都是就地取材,巨大的杉木几斧头下去应声而倒,当成柴火烧。”尹成静说。有时候,看着砍倒的树木,她也觉得心疼,但村民们习以为常地表示:“靠山吃山,几十年我们都这样过的。”
改变,也在2000年后逐步发生。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启动实施,大面积的原始森林被保护起来,荒山荒坡全部复种。复兴村因地制宜,明确村集体荒山荒坡“谁造林、补给谁、谁所有、谁受益”。
复兴村村民毛太昌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2001年,毛太昌承包100余亩荒山种植用材林,一家人收入超过10万元。此后,众多村民加入植树造林队伍,当地也与洪雅县国有林场对接,由林场免费提供柳杉良种与栽种技术,让这里的柳杉产量提升了10%至20%,每亩增收800元左右……到去年底,复兴村森林覆盖率达到了96.5%。
植树造林,让复兴村林业增效、林农增收,同时也为发展旅游业打下坚实基础。千百年来“靠山吃山”的复兴村,“活法”不变,观念的革命却在悄然发生。
冬天的复兴村,气温比洪雅县城区低3℃至5℃。然而,寒冷并没有让这座位于深山的村庄冷清下来,随着瓦屋山冰雪季的到来,逐渐披上银装的复兴村再次迎来“游客潮”。
作为土生土长的复兴村人,年过花甲的王文泽平日里喜欢在村里和山上到处转转。早些年他和很多村民一样上山打笋,如今,他的工作换成了拍美景、拍视频、踩线路。
“再过两天有十几个徒步爱好者要来,要把吃住给他们安排好了,还要带他们上山看冰瀑。”王文泽说。在复兴村生活了大半辈子的王文泽,如今“玩转”航拍、短视频。他的微信,添加了各类旅行社和“驴友”,视频号全是自己剪辑的旅游小视频。他说,这样可以给自己的民宿带来“流量”,从而带来游客。
早些年,村民的思维还没有这么活跃。为了发展好旅游业,2007年,村两委班子组织各组村民前往绵阳北川考察学习,王文泽是其中一员。这次学习,是他第一次到外市。
“进羌寨要喝欢迎酒,酒店柱头是羌族装饰,除了欣赏美景,还有各种节目表演……”虽然已过去十余年,王文泽谈起去北川的考察学习,仍是记忆犹新。
回家后,他将北川之行整理调整,执拗地向银行贷款30万元,翻新自己房屋,建起农家乐“福满楼”,成为村子里第一个开农家乐的人。
2009年,王文泽的农家乐正式开业,到2015年,他不仅还完了贷款,每年还有十余万元的收入。
像王文泽一样,最早一批开办农家乐的村民,告别了传统农耕生活,当起了老板,尝到了甜头。一些对发展旅游持观望态度的村民理念开始转变,逐渐加入开办农家乐、民宿的大军。截至目前,复兴村开农家乐的户数达到75户,其他村民则另辟蹊径,干起了烧烤、土特产售卖,几乎家家户户从事旅游行业。
“吃山”更要护山。复兴村村民深谙这个道理。党的十八大后,全村人进一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护山护林写入村规民约,严禁毁林开荒、无序打笋等破坏生态行为。如今,不仅复兴村的森林覆盖率提高到96.5%,而且区域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超95%,负氧离子平均浓度达国家Ⅰ级标准,区域内饮用水源达到一类水质。
要想富,先修路。交通,是旅游业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很长一段时间,复兴村因为交通不便让许多游客“望村兴叹”。
“以前来复兴村,从洪雅城区过来都要3个小时,盘山公路许多弯弯绕绕,游客到了村里已经精疲力尽了。”尹成静表示,“但现在这种情况大大改善了。”
2021年5月,洪雅大峨眉国际旅游西环线建成通车,串联起柳江古镇、七里坪等热门景点。今年4月,瓦屋山快速通道建成通车,洪雅城区至瓦屋山场镇行车时间缩短至45分钟,到瓦屋山复兴村行车时间也缩短至1小时40分钟。西环线与瓦屋山快速通道连接,洪雅至县域乡镇、成都等消费市场的时空距离被进一步拉近。
“今年5月至9月,复兴村游客接待量比往年增加了近一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交通的便利。”尹成静说。在此之前,复兴村也着力改善区域内部道路,新修了3千米通往林区的道路,让水竹、茶叶、竹笋等就地装车运出。
有致富带头人示范,加上村里基础设施也越来越好,复兴村人主动谋发展的行动越来越积极,越来越多的村民返乡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涌入复兴村来“森呼吸”。
远“嫁”归来的村民毛永祥和妻子仅在村里打零工、种蔬菜,去年收入就达8万元;在外务工的遂宁射洪市人高兵“倒插门”,在复兴村经营农家乐,年收入超20万元;做过海员的刘功田,2002年返乡组建造林护林队,之后建起小洋楼,开起农家乐。去年,复兴村人均收入达到23600余元,超过全市平均水平。
新的希望也正在孕育。
今年11月底,连接复兴村与瓦屋山快速通道的张沙路复兴段开始拓宽改造。“张沙路是复兴村打通旅游通道的‘最后一公里’,原来因路面狭窄,来往车辆错车困难,改造后我们将加宽路面1至1.5米,并新增错车道。”尹成静告诉记者。
“修多少路就要种多少树。”造林护林队队长刘功田说。2013年,配合张沙路修建,他和队员们在沿线进行了绿化美化,手植近万株杉树。“这次路面拓宽,我们也会移栽恢复植被,让绿色在复兴村只增不减。”刘功田说。
修建一条公路,串联一路风景,带动一片产业,造福一方百姓。坚持守山护林,复兴村人意识到,“一棵棵树木”成就起绿水青山,而正是绿水青山,筑就起今日复兴村振兴的幸福路。
来源丨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姚永亮 李勇军 李幸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网站支持IPv6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028—38166899 网络侵权举报电话:028—38166899 举报邮箱:346536593@qq.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