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来源:
更新时间:2023-11-01 16:44:13
责任编辑:卫琳霞
深秋时节,步入仁寿县大化镇的水利社区,放眼望去,一栋栋白墙青瓦的川西民居独栋建筑渐次分布在小山下的平坝上,家家户户门口的小花园里依然花树繁茂,一户一景,别有风情。
2012年,水利社区依托双挂钩项目,建成川西民族风格新农村综合体,全社区261户居民组团式集中居住。
近年来,社区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稳步推进产业发展高效化、农民增收长效化、设施配套完善化、管理服务优质化进程,先后被评为国家级森林乡村、省级四好村、省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村等。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10月30日,在清晨的薄雾中,水利社区2组居民韩桃英早早就来到了社区大门口的公交站台,等待16路公交车。
“我自己不会开车,以前去县城,要先搭熟人的顺风车到镇上的车站,再坐客车前往。”韩桃英说,自从通了乡镇公交车,出行就变得十分便捷,从家里步行到社区大门只需要几分钟时间,公交车班次多,等待时间也并不长,自己便能经常去城里看望孙子了。
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不仅体现在出行上,在水利社区,方方面面的基础设施早已与城市没有差别。
近年来,社区打造便捷的交通路网,顺利实现10分钟到乡镇、15分钟到县城、30分钟到成都。同时,社区水、电、气、网络、物流“五网”全通,同网、同质、同价,居民用上了放心的自来水,也用上了安全的天然气等。
“和别的农村社区相比,我们的网购力量应该要强一点。”水利社区党支部书记刘建成开玩笑地说,由于快递可以直接送到社区的便利店,很多在外工作的年轻人常常通过网购的方式,帮助留守在家的老人购买生活用品,老人只需要在接到快递送达的电话后前去领取即可。
为了方便居民领取快递,便利店还专门腾出位置,设立了两个货架用来存放快递,既提升了社区服务水平,又可以依托物流服务下乡进村,促进本地农副产品销售,实现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
社区服务全面覆盖
“快乐池塘栽种了,梦想就变成海洋,鼓的眼睛大嘴巴,同样唱得响亮……”在水利社区的幼儿园里,常常飘出欢快的歌声。
这家由社区回引优秀人才创办的私立普惠性幼儿园里,目前有140余名适龄儿童,不仅包括了本社区的儿童,也有一些附近村(社区)的儿童慕名前来。每天,校车会从不同的地方接到学生,再统一送来幼儿园。
“我们社区小孩多,老人也多,如何更好地关心关爱‘一老一小’,就成了社区服务首要考虑的问题。”刘建成说,社区不仅为儿童建立起了幼儿园,也为老人建立起了配套齐全的卫生室,真正实现公共服务到家门口。
腿脚不方便的老人,还可以通过包保党员,联系社区医生上门服务,每月的药品也可由包保党员直接送到家中。
除此之外,水利社区还针对农村留守老人多、办事不方便等问题,组建了以党员干部为主的“红色代办”团队,专门负责开展上门代办、精准代办及全程代办服务,代办事项涵盖社保、医保、民政、人社等106项便民服务,基本涵盖群众所需的各类事项,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办好想办的事。
文明种子生根发芽
婚丧嫁娶,乔迁新居,遇到这些重要的人生节点,乡村里都少不了一些必要的仪式,然而不少仪式形式繁琐、铺张浪费,已经成为文明建设久治难愈的顽疾,如何治理成为目前的一个难题。
近年来,水利社区大力推行“红白理事会”制度,专门制定了村规民约章程,在充分考虑村情民意的基础上,对红白喜事的办理标准、随礼金额等作了限制性约定,大大遏制了人情攀比歪风,减轻了全村居民的人情负担,“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文明乡风正在逐步形成。
在文明的沃土里躬耕不缀,水利社区多措并举,不断焕发乡村生活新气象。
健全《村规民约》,推行“积分制”,成立百姓议事会,调解矛盾纠纷;设立道德红黑榜、家风堂,开展“向阳花开•仁爱传家”系列活动,评选孝老模范、最美庭院等;开设流动法庭,打造“法治文化园”,创建“无讼社区”。
值得一提的是,水利社区的农家书屋,也成为承载文明的一个小小阵地。
天气晴朗的午后,阳光透过玻璃,照耀着书架上分门别类摆放着的医卫生活、农业科技等书籍,居民们安静而有序地阅读,在书中享受“精神慰藉”。
紧跟群众需求,水利社区还常常依托农家书屋,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实现“屋”尽其用,不但提高了劳动者文化水平,更满足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产业振兴百花齐放
一套、二按、三扭紧,连日来,抢抓晴好天气,在水利社区的千亩柑橘基地里,务工的群众正忙着为柑橘套袋,帮助果实防寒抗冻、防病防虫,并能起到增色保鲜的作用。
不远处,年产值达3000万元的标准化生猪养殖园区掩映在绿树之间,为当地居民带来持续收入。
回想多年前,虽然住上了新房,但小块分散、单打独斗的传统农业已经无法在新的社区延续下去。“庄稼怎么种?”、“收入从哪里来?”、“如何实现持续增收”……从散居到聚居,居民的住房条件改善了,在发展上却遇到了一连串难题。
在借鉴外地发展经验的基地上,水利社区决定在“土地”上做文章,通过规模化流转土地,引进业主发展产业,扩大群众生产半径。
2012年,水利社区引进养猪能手,按照“大户带动+合作社管理+居民入股”的模式,打造生猪养殖园区,年终按股分红,不仅促进了生猪产业健康发展,也切实增加了社区居民的经济收入。
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水利社区已打造起生猪养殖基地、花卉苗木基地、柑橘种植基地和中华鳖养殖基地,构成四大支柱产业,带动群众通过流转土地收租金、基地务工挣薪金、集体分红得现金等方式增收致富。
产业振兴,百花齐放,水利社区不仅致力于增加个人收入,也着眼于增加集体收入,通过“资产盘活法”、“退散进集法”、“服务生财法”和“拨改投资法”这“强村四法”,2023年已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42万元。
来源丨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郭侨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网站支持IPv6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028—38166899 网络侵权举报电话:028—38166899 举报邮箱:421730596@qq.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