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来源:
更新时间:2023-06-21 17:32:55
责任编辑:黄馨月
6月21日,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旅局指导,三苏祠博物馆主办的“东坡大家讲”名家讲座迎来第四讲,中央财经大学教授莫林虎带来主题为“苏轼文化性格的形成及在中国文化史中的地位”讲座在三苏祠博物馆现场开讲。
苏轼受到儒释道三种思想的影响,他旷达、潇洒,既不同于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更不是消极避世,而是看淡了官场沉浮,看淡了个人荣辱,在困境中反而获得一种精神的自由。那么,苏轼的文化性格是如何形成的?他又如何应对文化困境?
“乌台诗案”是苏轼一生的转折点,此后苏轼的思想由早年以儒家思想为主的意气风发状态,逐渐转变为儒释道融会贯通的圆融通脱境界,这为他抵御人生灾难、化解精神危机提供了有效帮助。
莫林虎认为,这种圆融通脱境界成为中国传统社会后期士大夫应对文化困境的最佳心境,它意味着中国传统士大夫理想人格的最终完成。“乌台诗案”之前,苏轼就已经有此后圆融通脱境界的萌芽了,比如苏轼曾于嘉祐六年(1061年)写下《和子由渑池怀旧》,诗中那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就表明苏轼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人生。
在苏轼文化性格中,亦体现出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莫林虎认为,苏轼文化性格中文化自信的魅力在于,他无论到任何时候,都能找到人生的美好之处,享受人生的快意与舒畅。
比如元符三年(1100年)六月,苏轼自海南岛返回时,写下《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北归的兴奋之情,九死不悔的倨傲之心和坚强自信、旷达豪放的襟怀,就这样在诗中徐徐展开。除了是北宋的大文学家,苏轼还是书法家和美食家,其旷达率意的书法风格和烹饪美食中展现出的创造人生的美好,都是其文化性格中文化自信的体现。
苏轼在面临人生逆境之时修炼出来的文化性格,润泽了后世无数才俊。尤其是苏轼文化性格中体现出来的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更是我们当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宝贵文化资源。
“东坡大家讲”名家讲座是我市锚定“一心三地”目标,打造东坡文化传承发展中心,建设全球苏学研究高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的具体实践。活动主办方邀请全国知名的苏学“大家”,围绕苏东坡的政治理念、家风家教、人生哲学和艺术成就等举办普及性讲座,通过线下讲座和线上直播的方式,让大众参与其中,实现“大家”引领、大家参与,不断扩大三苏文化东坡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
来源丨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端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38166855 网络侵权举报电话:028—38166899 举报邮箱:421730596@qq.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