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来源:眉山日报
更新时间:2023-06-09 15:25:53
责任编辑:雷尧
6月8日,由成都市广播电视台制作的大型音乐文化节目——《三苏祠2023谭咏麟“定风波”诗乐共画》全球首发。视频上线不到10分钟,观看量就破百万,迅速破圈,最终有1172.8万人在线观看了直播。
节目中,香港著名音乐人谭咏麟走过三苏祠的园林水榭,或在竹林漫步,或在小轩落座,或在书房挥墨,每一步都与三苏的足迹重合。
夜色中,1082年的作词者苏轼和2023年的演唱者谭咏麟跨时空“会面”,在三苏祠院内,开启了一场独特的文脉溯源。“无三苏,不眉山”,如今的三苏祠作为我市的文化地标,已经深入人心,而谭咏麟在这里边游边唱,给大家带来一场音乐盛宴,也开启了一场“三苏文化”的寻梦乐之旅。
天公作美,谭咏麟以一曲《定风波》开场,天空也随之下起了小雨,“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短短几句话唱出了苏轼旷达超脱的胸襟,唱出了谭咏麟宁静超然的气概。细雨并未阻挡创作的继续,反倒把演唱推向了高潮。不仅是《定风波》,此次演出有多首歌都与雨相关,在《潇湘竹石》中唱着“陪他啸傲,料峭春风,烟雨归路”,在《水中花》唱着的“凄风冷雨中,多少繁华如梦”,在《梦仍是一样》中唱着“徘徊夜途里 ,雨共尝”……
直播截图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春,是年近五十的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第三个春天,因与朋友春日出游却忽遇风雨,苏轼便写下了《定风波》,整首词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苏轼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他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当时,苏轼几经人生的大起大落,风雨变迁,但词中语言却非常平和,丝毫不见被贬谪的失落和沮丧,足见其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直播截图
《三苏祠2023谭咏麟“定风波”诗乐共画》是成都市广播电视台精心策划,首次联动香港艺人走进三苏祠,创新采用边游边唱的节目形式,带领观众感受“三苏文化”的寻梦乐行。作品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让歌手在三苏祠演唱苏轼的作品、并将三苏文化融入到歌曲之中,实现了文化的传承创新。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千年,成为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靠的就是这一代代人的薪火相传、推陈出新。
近年来,随着《唐宫夜宴》火遍全网,《洛神水赋》成为爆款,西安的“盛唐密盒”更是吸引无数游客。分析这些作品的出圈密码,无不是植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它们念的是传统经,打的是文化牌,走的是创新路,实现了传统与流行的叠加互补。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在精神力量上苏轼已为我们指明了一条路:“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苏轼的“清风”“明月”,当然不只是江山胜景,更是那些美好的事物,那些在审美中获得情感的满足,它高尚、纯粹、优雅,更值得我们追求。
直播截图
通过节目,那个豁达乐观、潇洒淡然的苏轼再次出现在大家眼前,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在家庭形成的读书正业、孝慈仁爱、为政清廉的家庭风气,也深深感染着观众。“好有创意”“在三苏祠里面唱苏轼的词,很有新意,既学了知识,又能静下心来细细地欣赏,这样的作品应该多出。”“苏家的风气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感觉很有收获”“太好了,莫名的感动”,不少观众给了节目很高的评价。
来源丨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林琳 整理报道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38166855 网络侵权举报电话:028—38166899 举报邮箱:421730596@qq.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