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当前位置:

眉山新闻网

>

新闻

>

眉山新闻

点赞好家风!眉山这户家庭入选“全国最美”

新闻来源:眉山市妇联      

更新时间:2023-05-16 16:10:19

责任编辑:黄馨月


5.15国际家庭日前夕,全国妇联揭晓1000户全国最美家庭。这些家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各行各业践行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展现了新时代家庭奋进新征程的良好精神风貌,体现了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在传承中华民族家庭美德、厚植家国情怀、弘扬文明新风方面树立了标杆、作出了表率。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级妇联组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重要论述精神,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落地生根为目标,以建设文明家庭、实施科学家教、传承优良家风为重点,常态化开展寻找“最美家庭”活动,目前已有6.78亿人次参与寻找最美家庭活动,揭晓各级各类最美家庭1484万户。通过充分发挥家庭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引领更多家庭学习“最美”、争当“最美”,把实现家庭梦融入民族梦之中,始终听党话、坚定跟党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四川省共有38户家庭获得“2023年全国最美家庭”,名单如下:


杨   冉家庭    曾   文家庭    陈   蕾家庭

唐一斐家庭    蒲晓芸家庭    饶   苏家庭

施劲松家庭    冯好问家庭    李晶晶家庭

黄千红家庭    吴建兵家庭    唐元平家庭

黄   蓉家庭    蒋泽苹家庭    张其均家庭

何   飞家庭    唐雪梅家庭    杨   森家庭

赖   寒家庭    姚佳秀家庭    张   慧家庭

任洁婷家庭    王立栋家庭    涂祥俊家庭

白春霞家庭    罗晓莉家庭    章丽萍家庭

唐元和家庭    曹顺芳家庭    魏灵燕家庭

文从珍家庭    朱学英家庭    呷太措家庭

贺   英家庭    肖文婷家庭    胜以么扯子家庭

斯都马麻家庭    阿苦有黑家庭



其中

眉山上榜的是

魏灵燕家庭


图片





图片


“小爱”暖小家,大爱遍天下。


魏灵燕的家庭平凡而普通,但一家人却用平凡的举动诠释生活的真谛,用淳朴的家风折射文明的光芒,其和美温馨、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就是最美家庭的模样。


魏灵燕是一名基层人民教师,深耕幼教二十四载,多次获得市级、区级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她的丈夫徐放是一名平凡的基层税务职工,沉稳踏实,努力上进。夫妻二人相濡以沫,风雨同舟,一同战胜种种困难,用真诚、善良和大爱换来了家庭的幸福美满。2020年12月,魏灵燕家庭被评为眉山市“最美家庭”;2022年,魏灵燕家庭被评为四川省“最美家庭”。


图片


儿子失聪,他们永不放弃。2003年,一岁多的大儿子被确诊为双耳极重度失聪,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他们没有放弃,而是坚强面对,带着孩子走上了康复之路。一遍、十遍、一百遍、一千遍……一个简单的“a”,她要领着儿子练习成千上万遍;她的房间里,每天的课程表总是满满的,和孩子一起做舌操、吹蜡烛、定计划、做方案、写反思……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总算听到了那一声“妈妈”。


一路走来,魏灵燕深知失聪孩子家庭的不易和艰辛。2013年,人工耳蜗手术后,她坚持写术后康复日记,只为让其他“小患者”受益。在中、高考英语听力测试前,孩子婉言谢绝了老师免考申请的建议,坚持与其他孩子“同台竞技”。2020年,大儿子以高考665分、全省残疾人高考第一的成绩,被华中科技大学数学系录取,如今他已成为一名中共党员。


图片


精心培养,他们温暖小家。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夫妻俩通过自身不断学习,潜移默化地让两个孩子养成好学善思的好习惯。作为彭山区图书馆阅读推广大使的魏灵燕,她总喜欢带着孩子逛书店、图书馆、博物馆,通过言传身教,孩子们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一家人其乐融融。


热心公益,他们传递大爱。夫妻二人都是共产党员,他们十分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经常带孩子参加各类公益活动;她本人也受邀到青神等地,开展公益讲座,温暖更多家庭;一有时间,她还前往华西医院当志愿者,为失聪小孩及家庭传授自己的经验,为更多家庭增加信心、增添亲情、增进和谐。


从最初的绝望和彷徨,到今天的希望和阳光,魏灵燕家庭在平凡生活点滴中诠释着最美家庭真谛。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家是温暖的阳光,可以融化心上的冰雪寒霜,家是温馨的港湾,可以遮挡人生的风雨,家更是和谐社会的基础,为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来源丨眉山市妇联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38166855 网络侵权举报电话:028—38166899 举报邮箱:421730596@qq.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