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来源:眉山日报
更新时间:2023-04-26 16:24:06
责任编辑:杨熹
“要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好,团结带领乡亲们脱贫之后接续推进乡村振兴。”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第一站便来到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在了解了当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粮食生产、推进乡村振兴等情况后,对当地干部提出了这样的殷切嘱托。
一直以来,永丰村始终牢记总书记的嘱托,聚焦夯实乡村全面振兴的基层基础,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村里的每一件实事,广泛发动力量,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民生问题,走出一条“一核聚三力”的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现代化新路径,在永丰村构建起人人参与、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对此,该村第一书记刘超表示:“做好基层工作,‘用心、用情、用力’必不可少。”
激发治理内生动力
4月23日下午,记者驱车前往永丰村时,被村办公室不远处正在紧锣密鼓打造的“丰收里”项目所吸引。作为村里的综合服务中心,这个白墙黛瓦的小院从去年10月份开始动工,目前已完成整体框架建设,正在进行内部装饰工作,一个月后便将正式开门迎客。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只有村强民富才能更好地激发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为此,我们始终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牵引,全方位用心引领群众增收致富。”刘超表示,“丰收里”集体经济发展中心便是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一个重要载体。 据悉,该中心目前已成立永丰商贸、永丰科技2家公司和永强农旅观光、永丰供销2个专业合作社,将围绕水稻产业布局电商物流、研学体验等业态,打响“永丰大米”等特色品牌,预计今年该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增幅将达150%。 同时,该村进一步深化与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合作,开展育种研究和技术攻关,通过科技赋能促粮食增产、农民增收。通过实施“归雁行动”,推行“示范带动+导师帮带+田园比武”培育模式,建立了种业和粮技专家联系帮扶机制,累计回引返乡农民工和优秀青年9名、孵化本地“土专家”“田秀才”13名,帮助解决稻田草害等问题20余项。 “接下来,我们还将全面扩展与四川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合作领域,加强资源共享、项目合作和人才交流,联合开展永丰村乡村治理重大课题攻关,全力打造党建引领乡村共同富裕新形态下的‘永丰模式’。”刘超表示。
去年以来,永丰村以基层党建为引领、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五大工程”为载体,持续深化和创新城乡基层治理,推广“拆收改栽画”五字工作法,大力实施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如今,我们生活了几十年的小村庄换了新貌,目之所及皆是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居住的环境越来越美,村里的发展也越来越好了。”村民王修伟说。 2022年12月30日,《眉山市东坡区永丰片区“天府粮仓”核心区建设专项规划》正式发布,首次提出要打造“万亩稻花香、太和永丰村”的美好愿景,其中,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将通过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人居环境风貌提升和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进行塑造。 “在得知永丰村将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后,村民们都充满了期待,我们也是倾注了满心的情感,从考察学习到方案设计再到落地实施,村两委干部都是全程参与。”刘超称,人居环境整治是事关群众幸福生活的大事,我们始终把打造美丽乡村作为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有效抓手,引领带动群众共建美好家园、共享美好生活,如今,白墙黛瓦、水清稻香、美田弥望的美丽乡村已经初见雏形。 除了风貌改造,永丰村还通过精准施策攻坚“三大革命”,全村生活污水收集率达90%,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和生活垃圾收集处置率均达100%。同时,争取项目资金,引导群众、经营主体投劳筹资,升级村道35公里,美化入户道路6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55盏。 “人居环境的不断改善,让我们的乡村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进一步完善,乡村风貌水平也得到进一步提升。”刘超表示,不断刷新的生态宜居新貌,也擦亮了永丰村的乡村振兴“底色”。
“因为村里有这些‘永’字号的志愿队伍,我就从来没有担心过家里缺劳动力的事儿。”4月25日,永丰村的田间到处都涌动着志愿红,他们身穿红马甲走进田间,帮助缺少劳动力的农户抢抓农时忙插秧。 其实,这样的志愿服务在永丰村并不少见。近年来,该村陆续组建了永丰理论宣讲队、永久安全服务队、永乐文化服务队等6支“永”字号志愿服务队伍,根据村民需求开展多彩活动。 3月以来,为了更好地开展有针对性的志愿服务,永丰村社工和志愿者组织开展了2次“认百家门,解百家忧”的走访调研活动,100名高校志愿者和20名村民志愿者,对626户家庭进行了入户走访,认真了解并记录下村民的健康状况、家庭情况和对志愿服务的需求等。 除了志愿服务,该村还完善了村党委领导下的群众自治机制,发动党员骨干、村民组长、五老群体,组织村民围绕产业发展、环境整治、矛盾化解等开展议事协商和自我管理。同时,聚焦“一老一小”服务、慢病综合管理等难题,建设卫生室、养老服务中心、妇女儿童之家和“综合治理一体化云平台”等线上线下服务阵地,集成供给护苗科普教育、专家义诊服务、长者日间照料等10余项便民服务。 刘超表示:“为了让老百姓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我们始终把实实在在办好群众的事作为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检验标准,积极广泛发动力量,倾尽全力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建设和谐善治的美好家园,进一步增进民生福祉,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足。”
来源丨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文君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38166855 网络侵权举报电话:028—38166899 举报邮箱:421730596@qq.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