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当前位置:

眉山新闻网

>

新闻

>

眉山新闻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一线见闻丨仁寿撂荒地新生:这里每周有两万斤豌豆尖直供北上广

新闻来源:      

更新时间:2022-12-22 16:43:29

责任编辑:杨熹


12月21日,仁寿县汪洋镇联系村,站在庙儿坡(小地名)的高点望去,眼前依旧是一片醉人的绿意,起伏的缓坡上,微风荡起层层绿浪——约200亩豌豆尖正值收获的时节。

穿梭于绿浪中,四川省原野禾嘉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秦嫡正在查看豌豆尖的收获情况。“今年豌豆尖长得很好,大约每7-10天,我们就可以采摘一次,一次可采约两万斤。”秦嫡说。采摘后的豌豆尖就地打包装车,全程冷链运输。两天后,它们就会出现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蔬菜批发市场或超市,成为当地市民餐桌上冬日最佳的佐餐蔬菜。

人们忙着采摘豌豆尖。


联系村庙儿坡的200亩豌豆尖菜地原本是一片撂荒地。随着当地全力落实撂荒耕地复耕复种措施,这片土地也被“唤醒”——今年3月,秦嫡所在的公司经过平整复耕后,实施粮蔬复合种植。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汪洋镇联系村精准发力、科学施策,将碎片化撂荒地整治成集中连片的大块耕地,将一块块撂荒地变成了“致富田”。

     

     
找准撂荒原因对症下药      

“这片土地在山顶上,涉及村里约50户村民。”联系村党委书记黄从文说。村里曾仔细分析过土地撂荒的原因,主要在于小规模耕种经济效益低,“这里是山地丘陵地带,地块零碎,耕种难度大,效益也不高。”

农村人力资源的流失加重了这些不利因素。黄从文说,以前村民会种一些对水、肥要求不高的粮食作物,“但随着不少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这类土地撂荒的情况就日益增多了。”

眉山地处成都平原西南部,境内山峦纵横,丘陵起伏,河网密集,丘陵面积在市域面积中占比较高。今年初,眉山市启动撂荒耕地整治工作,仁寿县汪洋镇为盘活耕地资源、推进撂荒地复垦,全面落实了撂荒地整治奖补资金,推行土地规范有序流转。

 撂荒地整治前。

在联系村,大大小小的撂荒耕地经过“小改大”、土壤肥力提升、宜机化改造后再集中流转,“我们已经引进了一家种粮大户和经营主体,未来还希望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村集体、种粮大户和村民三方受益。”黄从文说。

当地不但鼓励和扶持粮食经营主体流转撂荒耕地从事粮食生产,还致力于组织帮扶队、助耕队等帮助农户、农业经营主体耕种,壮大集体经济,破解“谁来种地”“谁来经营”等问题。

撂荒地整治中。

汪洋镇农业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也介绍,通过对撂荒土地建立台账、挂图作战,全镇大部分撂荒地已由企业、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流转盘活,实现了土地增效、农民增收。


多元化探索解码“谁来种”        

俯瞰联系村,这里是一片依山傍水之地。越溪河静静流过,山间洞泉,即使在冬日也往外冒出潺潺泉水。

这里也是秦嫡魂牵梦萦的家乡。

“早年我在做肥料生意,有了一定资源和财富积累后,就开始自己做农业种植,之前在东坡区承包土地,今年想着反哺家乡。”秦嫡说。

今年2月农历新年刚过,秦嫡就独自驾车来到联系村考察。“我的考察原则只有两点,一是靠近水源,二是经过改造后,能够机械化种植。联系村的土地满足了我的要求。”3月,秦嫡便在联系村流转了400亩土地。

航拍联系村秦嫡所在公司承包的豌豆尖基地。

土地整理完毕后,秦嫡套种了玉米和大豆,收获后,经过回田、肥地、晒田后,她又接连种植了水稻,白油菜和豌豆尖。

“第一年种植水稻我们就获得了丰收,亩产达到了700公斤。”秦嫡介绍。记者了解到,为了激发农户种粮积极性,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今年以来,汪洋镇还加大对耕地保护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种粮大户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惠民政策的宣传力度,做到“谁种谁补、多种多补、不种不补”。

除了种粮大户承包种植撂荒地,多元化的探索也在汪洋镇铺开。汪洋镇农业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土地撂荒成因和现状,当地积极探索“帮耕帮种、流转耕种、兜底复种”等复耕复种模式,比如统筹劳动力帮耕帮种;对无意愿复耕的农户,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转包耕种;对特殊情况形成的撂荒地,交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委托社会化服务组织)完成复耕复种。


产业带动周边农户富起来

     

“如今,我们利用无人机飞播,进行豌豆尖种植,平时需要人工进行田间管理。”秦嫡告诉记者,采收时需要的人工最多,一天可达上百人。当地批发价每公斤2元的豌豆尖,光是人工采摘费用就是每公斤1.6元。而远销到北上广后,豌豆尖的批发价可以翻两番。

绿油油的庙儿坡,旁边挨着水库和成宜高速,风景优美,交通便利。秦嫡打算,待农业发展成熟后,她便计划在这里在筹备开个“农家乐”,发展乡村旅游。

产业的发展,也让联系村村民肖润华十分开心:“流转的土地上务工,一个月有3000元左右的工资,加上土地租金,我对收入很满意。”

通过粮菜轮作,联系村不仅将空闲地变成了“菜篮子”,还有力地助推了当地村民增收,农业增效。黄从文说:“说到汪洋镇,很多人记得的是黑色的煤矿,我们希望把农业也做大做强,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让大家知道这里也有绿色的良田。”

一线声音    

调整种植结构,扩大种植规模,推广种植技术,作为基层党员干部,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稳粮提质增效,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真正把“粮袋子”“菜篮子”变成群众增收的“钱袋子”。

——汪洋镇联系村村党委书记黄从文

我们还将努力探索落实长效的撂荒土地整治工作机制,以村集体兜底经营、有序流转驱动规模化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等多种方式,努力解决撂荒地问题,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汪洋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刘文兵

我住在隔壁村,但是我和老伴儿常年在流转的土地上务工。我俩都是五十多岁的人了,身体又不是很好,子女没在身边,外出务工工作并不好找,但现在我们能在家门口找到工作,工资还不低,也能互相照顾,我们觉得很幸福了。

——汪洋镇民益村村民鲁英


   
记者手记:      

“让人们记得汪洋镇不止黑色的煤矿,还有绿色的良田。”这是在联系村采访时,村党委书记黄从文给记者留下的印象十分深刻的话语。民以食为天,百事农为先。当大地披上绿装之时,若总会有零星的撂荒地夹杂其中,那就如同一片片破旧的补丁,深深刺痛人民的心。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大片撂荒地的存在,无疑与国家粮食安全的方针是不相容的。齐心协力唤醒“沉睡”的宝贵土地资源,确保粮食生产面积稳定。下大力气整治乡村撂荒地,对于助力乡村振兴、保障粮食安全、端牢我们自己的饭碗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也是确保粮食安全的根本。眉山耕地资源有限,更要利用好有限的土地资源。近年来,不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或进城发展并安家,一些田地撂荒;加之部分土地产出效益较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弃耕情况时有发生。沉睡的撂荒地,不但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也影响农村人居环境。

要盘活利用好撂荒地,不仅要有统一规划,还要有政策激励。既要加大农业投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耕种条件;也要因地制宜规划发展特色产业,打造“一村一品”,提高土地产出收益;还要加大农业补贴力度,在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对农民予以倾斜扶持,让农民复耕撂荒地有钱赚、有奔头。

只有让稀缺的耕地资源成为盛产“金蛋蛋”的“香饽饽”,才能使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使撂荒地现象一去不复返。

来源丨眉山日报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幸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38166855 邮箱:msxwwb@163.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