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当前位置:

眉山新闻网

>

新闻

>

眉山新闻

专访第十届四川文学奖散文奖获得者沈荣均丨穿越时空叩问岁月 感受泥与火的痴缠

新闻来源:眉山日报      

更新时间:2022-11-12 16:30:39

责任编辑:雷尧



第十届四川文学奖散文奖

获得者:沈荣均

著作:《天青色等烟雨》

《天青色等烟雨》.jpg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一曲中国风的《青花瓷》唱出了人们对理性主义生活的向往。眉山作家沈荣均则以中国古陶瓷为题材,用散文的方式写出了《天青色等烟雨》一书,字里行间,透露出“泥土与火的千年痴缠,器物与人的美好关系”,阐释了青花瓷美学的源远流长。


沈荣均.jpg

沈荣均


“幸福如陶——让泥土站立起来”“宋时花香——花声里抵达晨曦和黄昏”“苏麻离青——一段尘封情绪”“官窑美人——姐要的就是传奇”……沈荣均对话中国陶瓷遗产,把它们当作存于时空、浸润岁月的审美历史信物,透过器皿的温度,回溯过去,触摸那些生动、携带先人情感的怀柔细节。


《天青色等烟雨》一问世就激起千层浪,进入艺术新书排行榜并荣获第十届四川文学奖。此书像小说一样的状态描摹,散文一样的婉转叙述,论文一样的学术升华,诗歌一样的情感张扬,采用艺术随笔的形式,将散文创作和器物的审美融合,用文字带领读者走进诗与远方。


该书收录了关于中国古陶瓷文化系列美文,以馆藏和民间珍藏的古陶瓷美术作品为叙述对象。“我选择从古陶瓷这个切口进去,试图以文学想象,去赋予那些古代工匠作品的温度、柔光和尊严。”沈荣均介绍,作为一册游离于古物鉴赏和文学随笔之间的边缘读物,这本书努力绕开文物技术细节和枯燥常识,去还原作品生产的时代环境,以及工匠和器物主人内心的审美感受,透过千年岁月抽象出物品传递的东方手工艺精神。


著名先锋诗人、文艺理论家周伦佑认为此书是作者形成多年的、逐渐趋于成熟的散文叙述方法对“古陶瓷收藏和审美鉴赏”这一题材领域的一次开拓与尝试。著名作家、故宫学学者祝勇认为鉴赏角度独特,情感体验贴近生活,行文酣畅淋漓,文艺范十足。著名散文家杨献平认为此书既是艺术性的深度旅行,也是历史的回旋刻绘与线条式的勾勒。“于古老的文化遗存的纹路与形态之间,看到的是古代中国人的现实生存情境和纤毫毕现的诗意生活。”第十届四川文学奖散文评审组组长蒋蓝点评此书。


沈荣均是土生土长的眉山人,这里滋养了大文豪苏轼,同样也浸润了沈荣均的心灵。在早期的作品中,他用更多的笔墨来反映家乡的风土人情,叙述对象多是乡村物事。随着眉山挖掘打造东坡文化,使其成为一张靓丽的名片,眉山的文化氛围更加浓郁,也激励了他创作出更多的文学精品。


“我热爱传统文化,特别是以乡贤苏东坡为代表的士大夫精神家园的建构,以及书画陶瓷等东方古典美术等。”正是因为这份热爱,近年来,沈荣均创作偏向于传统文化的回归,《天青色等烟雨》和《苏东坡:此心安处是吾乡》便是他个人写作的尝试。


“这本书能够获四川文学奖,是我意料之外的惊喜,既是对我创作转型的一种认可,也是我继续扎根眉山基层搞创作的一份动力。”沈荣均坦言,他是写诗歌和散文出身的,又参与了新散文、原生态散文、在场散文的文本论争和创作实践,最近几年一直在寻求突破。


“我一直对我的散文转型不敢确认,这次获奖,可以说是解了我心头的一个疙瘩,感谢评委们的肯定。”沈荣均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增强文化自信的系列阐述,更加坚定了他的创作方向,给了他守正创新的崭新启迪。他会一直将描绘传统士大夫文化的美好时光,分享传承与创新的兴趣保持下去。同时,持续深耕中华传统文化和眉山生态文化,把作家的新时代使命担当书写在“三苏”故里、眉州大地。


来源丨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熊莉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38166855 邮箱:msxwwb@163.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