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当前位置:

眉山新闻网

>

新闻

>

眉山新闻

【深度·聚焦】仁寿这群“特殊”孩子,享受这份“特别”的爱!

新闻来源:      

更新时间:2022-04-25 14:14:37

责任编辑:雷尧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有耳不能听,有口不能言,有脚不能走,有手不能写,他们是角落里迟开的花朵。


为了等待他们的绽放,“园丁”们花了更多的心血,为他们筑起遮风挡雨的港湾,搭起爱的城堡,让他们在阳光充足、空气清新、土壤湿润的花园里慢慢生长。


在仁寿县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们将特别的爱给了特别的孩子,用青春与奉献,谱写了一首首动人赞歌。


创新一种模式 “背篼老师”送教上门


“老师们今天刚刚回来,有几个嗓子都沙哑得说不出话了。”4月18日下午,在仁寿县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刘明才告诉记者,“背篼老师”们刚刚才从各自的学生家中回到学校。


“背篼老师”行走在山间。(资料图片).jpg


当天一早,8名“背篼老师”开始往背篼里装教学用具、学习用品、牛奶等,他们分别要前往仁寿县钟祥镇中华村小龙、始建镇杏花社区果果等4名儿童的家中,开展送教上门活动。


说起“背篼老师”这个称呼,还要回到2014年。为了让每一个残疾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当年,学校对全县0至16岁残疾儿童进行了摸底调查,筛选出了 24 名重残儿童作为送教对象,每学月开展4至6次送教上门服务。


那时候,仁寿县一些偏远的乡村还没有水泥路,狭窄的山路在雨天,连摩托车都无法行驶。教师们每次上门除了要带送教所需要的教具,还要为残疾孩子准备一些日常用品和牛奶、饼干等食物。由于手提太费力且不方便,他们就借来了大小不一的背篼,将知识与关爱,一起装进背篼里,深一脚浅一脚地,带残疾孩子“蹚”出一条充满希望的道路。渐渐地,当地群众都亲切地称呼他们为“背篼老师”。


对47岁的曾玲来讲,“送教上门”的每一条路,早已驾轻就熟。她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送教时,自己背着背篼,在小路的尽头下车,步行了一个多小时,才来到孩子的门口。虽然很累,但看着家长牵着孩子一起翘首盼望的模样,一股心酸涌上心头,恨不得能将更多的“成长技能”带给孩子。



由于父亲长年在外务工,今年14岁的小龙和爷爷相依为命。像往常一样,小龙熟练地将小桌子和小凳子摆好,乖巧地等待老师开始教学。


一年来,在曾玲一遍遍耐心地教导下,小龙认识了很多数字,还会做一些简单的绘画作业,生活语文、手工、生活适应课等,她也非常喜欢。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每一名孩子的需求都有所不同,我们会因此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包括各项测试指标、行为和情绪观察、学习特点、长短期目标和教学计划,以及当前进展数据等,有针对性地开展文化知识教学和康复计划,希望培养他们一些简单的生存能力。”刘明才坚定地说,只要有一个孩子还需要,送教上门就会一直延续下去。


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不忽视每一颗渴望的心灵。艰难跋涉,风雨无阻,目前,仁寿县共有54名教师,坚持不懈为全县32名重残孩子“送教上门”,迄今,该校教师已送教1.5万余次。经过长期的努力,其中,部分学生已具备到学校学习的能力,能近距离感受校园生活的魅力。


学习一门技能 职业教育照亮人生


几张干净的椅子,几面明亮的镜子,一些贴在墙上的发型设计图……位于仁寿县城区半山路的美神无声理发店,比其他的理发店要安静许多。这间小小的理发店,在不起眼的地方,以一种温柔的力量,托起了聋哑少年对未来的所有希冀。


聋哑学生在理发店内工作。.jpg


2014年年初,5名即将在仁寿县特殊教育学校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聋哑学生,一边沉浸在毕业的喜悦里,一边又为未来感到忧愁。


“他们拥有自食其力的能力,只是存在一些交流障碍,别人能干的他们为什么不能干呢?”刘明才回忆,当时,一位老师的提议点亮了孩子们的希望,他建议可以学习理发,创业开店。


说干就干,学校当即从成都请来专业理发师,手把手进行教学。经过一学期的专业培训后,刘明才觉得学生可以“出师”了。为了增加学生们的信心,在散学典礼上,刘明才请来家长,由自己和教师充当“顾客”,在众多师生面前,让学生们展示了理发手艺。


开店之初,老师们自愿轮流去为学生们当“翻译”,带领学生们一步一步走向人生的新征程。


逐渐适应后,5名学生分工明确,技巧娴熟,在最重要的发型沟通环节,他们通过图片与客人交流,有时也会用到纸和笔。


如今,在学校的支持下,美神无声理发店已经开起了分店,更多的聋哑学生加入其中,成为了优秀的理发师。去往店里的大多数都是老顾客,他们不仅信任着理发师的技术,也默默地呵护着那一个个微小的梦想。


“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校长,一直有一种使命感,就是你不光要想怎么样教好他们在学校的12年,你还要为他们今后的20年,甚至30年去考虑。”刘明才说,对于这些孩子们来说,并不需要方方面面都做得好,只需要有一技之长,便有了生存下去的能力。


学生们正在学校里认真上课。.jpg


为此,近年来,学校积极开展技能培训,改装家政烹饪室,模拟居家环境,配备吃住等生活基础设施,分配专任教师进行家政烹饪教学;建成配备有完善排灌系统的农业生产实践基地,结合劳动技术课让学生参与蔬菜种植、收获等农业生产实践;开展美容美发技术培训,通过校企联合等方式,供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和社会实践,并为学生提供就业渠道。


目前,学校正在着手建立职教部,增开汽车美容、糕点制作、陶艺制作等更多样的技能培训基地,让残疾孩子有更多的选择。


温暖一个群体 共同呵护柔弱心灵


“今天,我们来上一节生活语文课,请大家打开书本第27页。”4月21日,21岁的聋哑人小郭在讲台上,用手势比划,从容大方地担任起了“老师”一职。


2015年从仁寿县特殊教育学校毕业的小郭,经过了高中与大学的学习,在这个温暖的春天,主动选择回到母校实习。


仁寿县特殊教育学校。.jpg


“我想像老师对我一样,帮助他们,善待他们,关心他们。”小郭在给自己的班主任唐建红发的短信里面写道,以后也要做好自己的工作,保持良好的道德素质,用所学之长,努力养活自己。


“每次看到从学校走出去的学生有了足以谋生的能力,就觉得再多的辛苦都值得。”这是学校每一位教师的心声,为此,他们付出了无数的心血,但也收获着满足。


颜志霞老师为了带领学生去北京参加演出,多次主动延迟自己的婚礼;吴绍文老师在陪伴学生去比赛的途中,父亲去世却未能回来尽孝;唐凤梅老师在剖腹产28天后,就回到学校为学生排练参赛节目;刘超老师在学生发病时被咬伤手臂,却一声不吭……


孙绍玲老师在退休时抱着学生不忍离去;胡丽娟老师每到三八节、教师节等节日,都会收到学生亲手制作的精美小礼物;龚利阳老师因为孩子学会了说第一句话而开心一整天……


正如学校墙上挂的一幅字所书:“宁可做得丁点儿好,也绝不做得半点儿差”。在仁寿县特殊教育学校,一群心怀善意的人,用一点一滴的爱心与耐心,共同温暖着一群特殊的孩子,呵护着他们柔弱的心灵,为他们插上隐形的翅膀,让他们飞得更高更远。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残疾学生张强在全国聋人田径锦标赛上获男子4×400银牌。2017年,学校里9名听障学生参加四川省特殊学校“3+2”升学统一考试,8名上线,有2名学生进入全省前 10 名。


“希望他们都能自立自强”;

“希望他们做最好的自己”;

“希望他们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希望这个社会能以平等、尊重的眼光看待特殊孩子”;

……


残疾孩子的明天还很长,特殊教育的道路也永没有终点,在采访结束的时候,谈起对这群特殊孩子的期许,教师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祝愿,也再一次坚定了自己奉献的决心。


来源丨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郭侨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38166855 邮箱:msxwwb@163.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