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当前位置:

眉山新闻网

>

新闻

>

眉山新闻

喜迎党代会•谈成就话未来丨奋进新时代 逐梦新征程

新闻来源:眉山网      

更新时间:2021-11-16 10:09:52

责任编辑:韩璐


新的历史方位,标注新的时代坐标。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在这个特殊年份,市第五次党代会即将召开,全市干部群众心潮澎湃。

这场盛会,牵动着眉山儿女的心。从企业家到志愿者,从第一书记到创业人员……大家谈成就、说期盼、话愿景,激情满怀迈步新征程。


带领大家多种粮种好粮


人物名片

李相德,四川好味稻水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曾应邀出席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座谈会

过去的5年,对于我来说,是一段难忘的历程。2016年,是合作社最辉煌的一年,当年国家粮食保护价1.38元/斤,是历史最高的一年。

在这些年的经营过程中,我们合作社通过外出参观学习,摸索出了一套实行农技、农资、农机、质量、销售“五统一”的服务模式;合作社在打造四川最大的稻鸭循环基地,通过种养结合、种养循环、生物物理防治,全程追溯,确保生产出优质的好味稻农产品;2018年,我们新建了一条年产量5万吨的精米生产线,并注册了“众享好味稻”系列商标13个,通过线上、线下、新零售等全渠道模式进行销售。

我认为,这些年我能够“多种粮、种好粮”,离不开市委、市政府对农业的高度重视和持续投入,更离不开眉山农业一个个靓丽的“金字招牌”。

今年,党中央、国务院把粮食生产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作为一名种粮人,我觉得责任更重了、信心更足了、干劲更大了。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惠农政策扶持下,目前合作社已发展社员860名,拥有大型农机160余台(套),建成育秧、烘干、加工、实训中心,年种植水稻4.1万亩、农机社会化服务8万亩,拥有“众享好味稻”系列品牌12个。

未来,合作社将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利用土地、人力优势,对生产链升级改造。同时,帮助更多的人习得一门独当一面的农业技术,更好地创造财富。


通过教育改变山里孩子的命运


人物名片

伍万银,洪雅县沙湾小学退休教师、“全国两优一先”先进个人

在今年6月28日举行的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大会上,我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内心无比激动。作为教师,我能做的就是不遗余力地为学生们创造尽可能好的学习条件。

让山里的娃娃好好念书,走向更光明的未来,已成为我的使命。我也是在山村里长大的孩子,深知山里娃对知识的渴求。面对偏远、艰苦的教学环境,我坚守了40多年,只为一句“把村里娃娃全部送出大山”的承诺。

过去的五年,我见证了全市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幸福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专题研究学校工作,投入大量资金,改善办学条件;扩建中小学,新建幼儿园。同时,还拨出资金解决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学费问题,全市没有一个因家庭贫困而辍学的学生,体现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每位老师都尽心尽力,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工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很高,学校的校风正、学风浓。

虽然现在我从教学方面退休了,但共产党员是永远不会退休的。我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发光发热,为家乡的建设和教育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逆行武汉战“疫”让我难忘


人物名片

闫利源,仁寿县中医医院呼吸内科主治中医师,曾赴武汉开展疫情防控工作

我这5年来最难忘的一件事,就是逆行武汉抗击疫情。2020年2月9日,我有幸带领我市其余29名勇士一同赶赴武汉抗疫。作为眉山医疗队的领队,我除了要操心队员们工作生活上的事,还要负责驻地酒店120人的车辆调度。和其他队员一样,我在武汉汉阳方舱医院轮值一线班,在驻地酒店轮值感控班。驻地酒店夜间值班异常辛苦,但不管什么工作,我都第一个报名,为队员们作了表率。

当穿上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我从每天担心队员安危的“管家”,变成了执甲抗疫的“战士”。当时经我治疗的患者有200人左右,我利用所学的中医专长为患者诊脉察舌,评估体质,精准辨证,确定方药,受到患者的一致好评。方舱内的患者除了药物需求外,还有很多心理需求,我都耐心解答,用心抚慰,让患者感受到春天般的温暖。

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未来我希望看见一个更为完善的养老护理服务行业。在老龄化社会加速的今天,加强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能为患者提供一体化、便利化的疾病诊疗—康复—长期护理的连续性服务。


帮助失独家庭我感到很幸福


人物名片

雷泽珍,东坡区泽华妇女权益保护志愿者协会会长、第六届眉山市道德模范

5年前,我与公益“一见钟情”。我是一位失独母亲,在我走出悲痛后成立了东坡区泽华妇女权益保护志愿者协会,给同样失去独生子女的家庭带去温暖。5年间,我将协会由十几人发展到百余人,目前还在逐渐吸纳更多热心人士加入。

5年间,我的脚底沾满泥土、眼中充满希望,面对失独家庭需要关怀,我义不容辞地前往,用沟通唤醒生活,用重组圆梦家庭。5年间,我情真意切的奉献爱心,这条公益之路,我走得既幸福又信心十足。在抗癌少女家中陪伴,在花甲老人身上付出关切,在“爱心菜园”种下新鲜时蔬……我无时无刻不在搭建“连心桥”。当然,公益之路离不开党委政府的关心,正是有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及时指导、用情辅助,我们协会才能实现家庭重组38户,累计帮扶800余人。

未来,我将继续用心用情传递“泽华”温暖,让“泽华”成为公益领域的“眉山样板”,成为失独群体最大的依靠、最大的温暖。


脱贫攻坚战有我在


人物名片

付志洪,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洪雅县中山镇前锋村党委书记

过去的5年,既是前锋村昂首阔步的5年,也是我在脱贫攻坚战中烙下深刻印记的5年。5年里,前锋村106户贫困户、304人实现全面脱贫。

从我做原前锋村党支部书记开始,便带领村“两委”发动群众大力发展茶产业,先后流转土地2000余亩,建设有机茶基地,以有机茶种植为主,配套种植猕猴桃、核桃、葡萄、柑橘、桑葚等,采取“公司+村委+合作社+协会+农户”模式,致力打造“中国有机茶第一村”,让村民人人都可以在这个模式下找到自己的致富路。

如今,前锋村3000亩茶叶基地分别通过了欧盟、美国、日本和中国的有机认证,年产值超过1亿元,为本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约500个,农民人均纯收入从过去的5000余元增加到1.1万元。

脱贫路上的每一步我们都走得很坚定,致富路上的每一道坎我们都并肩跨过。相信在下一个五年,我们依然能干群同心,依托乡村振兴战略,全力建设茶旅融合AAA景区,争创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村,为洪雅县实现“两山”转化贡献前锋力量,用百里茶香回报党恩。


为建设文化强市贡献力量


人物名片

梁岩,四川良洛奇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办人

从2016年开始,我便在眉山创业。6年来,我见证了眉山积极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机遇,为奋力建设现代化眉山所付出的努力;也见证了眉山城市面貌翻天覆地的变化,街道越来越美,市民素质越来越高,文化活动越来越丰富……我也越来越喜欢上这座城市了。

这个充满机遇的城市,给我创业来了许多未知的惊喜与挑战。未来,我将保持初心,为眉山本土特色文化创作拍摄群众喜闻乐见、积极向上的文化产品,为眉山的文化强市贡献一分力量;希望看到更多优秀的单体公共文化建筑落地眉山,也希望能在“家门口”看到更多的优质文化演出,让我们享受到更丰富的精神食粮。

祝愿眉山更加繁荣、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更快、人民生活更加幸福,我的创业之路也越走越宽。


希望为乡亲们办更多实事


人物名片

郭眉,东坡区太和镇金光村党委书记、村主任

在驻村工作的700多天里,我见证了金光村的每一次变化:党建引领乡村振兴,2020年金光村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初显成效,并通过市级基层治理示范点创建验收;全村完成主要沟渠硬化工作,完成自来水工程全覆盖、天然气分组安装等工作;全村贫困户68户、212人,已全部实现脱贫。

未来五年,我们将继续强化“党建强村”,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强化对村组干部人选的培养;持续发挥党员、村民代表、村贤三类人员作用,推动其主动参与乡村治理,真正实现村民自治。进一步夯实“经济富村”,成立“金光村人力资源协调利用中心”,整合全村知识型、技能型、劳动型人才,以本地龙头企业为人才投入重点,为全村10个新型经营主体提供人才输送,解决企业用工难、用人难的问题,通过收取服务费、介绍费,壮大集体经济收入,增强为民服务实力。

同时,发挥地处岷江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依托本地龙头企业,探索形成“村+合作社”“村+公司”等发展模式,发展农业观光乡村旅游,切实增加群众收入;完善村级服务体系,建立村级日间照料中心,为村级老人提供便民服务,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参与眉山交通项目建设责任重大


人物名片

王喜才,眉山环城公路南环线项目副经理

今年是我参加眉山环城公路南环线(G351绕城)建设的第三年,该项目是眉山市“两横七纵四联两环”一级公路网中两环线的重要一段。该项目于2019年9月开工建设,目前桥梁即将合龙。面对项目点多面广、工期紧、任务重等困难,我从未有过退缩;在施工中遇到技术难题,我都会翻阅技术资料、查看图纸,并与技术人员进行交流。

目前我们正在进行岷江三号特大桥右幅边中跨同步合龙,这标志着岷江三号特大桥主体结构全部完工,也预示着眉山环城公路南环线项目全线贯通。下一步,我们将抢抓工期,力争下月底完成桥面系施工和路面附属结构施工,争取明年三月底完成南环线东段交付使用。项目建成后不仅能够连通岷江两岸,提高路网通达能力,还将显著改善区域综合运输体系,缓解城区交通压力,提升城市形象。

眉山环城公路南环线建设,彰显了城市发展后劲,并将更好地推动泡菜园区之间的产业承接转移和经贸往来。作为项目建设的参与者,我深感荣幸。


返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


人物名片

刘沈厅,“硕士农民”、曾获“四川省返乡下乡创业明星”荣誉称号

2016年底,我回到家乡承包了130亩土地,种猕猴桃和晚熟柑橘,自主研发专利技术解决种植难题。我自创了简易滴灌系统,并免费推广超5000亩,每年节约用水成本超500万元;建成了彭山数字农业服务平台,服务会员超800名,覆盖10余万亩土地;发明专利3项,组织技术培训60余次,参训人员超5000人次……5年里,我为乡村振兴贡献了自己的微薄力量。

在这5年中,我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人才是基石。没有“人”“人才”“人气”,乡村振兴只能是一句空话。眉山现代农业和特色产业的规模、标准和品牌都实现了跨越发展,但目前依然面临人才引进难、培育难、留下更难的困境;要弥补这个缺口,提升乡村人才存量的质量是基础,发掘乡村人才增量是关键。

未来,我们将依托眉山乡村振兴学院实施“绿领英才”计划,与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共同打造一所“跨区域、跨院校、跨行业、跨专业、跨年级”的虚拟班级,根据不同对象和主体的特点,开发针对性的培养方案,以解决乡村振兴人才增量难题,实现人才引得进、育得精、干得好、留得下,让农村引人入胜,让农业令人向往,让农民令人羡慕。


以己所学助力眉山农业发展


人物名片

王浩,眉山职业技术学院农业技术系2019级学生

我是一名土生土长的眉山人,深刻感受到了家乡的农业发展,可谓日新月异、潜力无限。

近年来,眉山农业发展亮点纷呈,泡菜、春橘、葡萄、水产种苗等特色产业在全国全省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作为农业专业的大学生,为了把书本上学到的农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我常常穿梭于农田之间,每每看到农田、鱼塘铺陈在平原上,茶园、果林起伏在丘陵间,一个个特色现代农业园区星罗棋布在全市各区县……我总是感到满心欢喜。俗话说,“农业人铸农业魂”,未来,我想做一名优秀的新型现代化农民,用自己的所学,助力眉山农业发展。

我知道,作为农业人就要肯吃苦,要有袁隆平院士那种坚定的唯实精神和脚踏实地的追梦精神。我知道,人只有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才会不平庸且不平凡。作为一名“00”后,我将居安思危、勇担时代责任;未来,我一定要更加努力,为眉山农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诗雨 张莉 文/图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38166855 邮箱:msxwwb@163.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