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坐T51公交车到天府新区视高公交站,转16路公交车就可以到家了,车程51公里才4元钱!”日前,仁寿县大化镇村民王德明到眉山主城区“耍了一转”回老家,对进城的便利赞叹不已。眉山农村群众“生活同城”梦想照进了现实,王德明的幸福也映射了全市广大群众的幸福。
市第四次党代会以来,我市坚持“让城市对得起乡村,让乡村配得上城市”的理念,瞄准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全面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努力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扎实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沿着时光的河流回溯,眉山城乡变化历历在目: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升。建制村(社区)公交车或客车通达率、光纤宽带通达率、电视广播信号覆盖率、基层公共文化阵地覆盖率、乡镇污水处理厂覆盖率实现5个100%。
农村人居环境得到初步改善。在全省率先出台《眉山市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条例》,“三年行动”全面完成,100%的行政村生活垃圾、80%的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0%,建成“美丽眉山·宜居乡村”达标村219个,农村垃圾处理“丹棱模式”全国推广。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递减。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收官之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22万元、2.17万元,分别增长47.1%、55.8%。
内外兼修 城市有颜值更有气质
蜿蜒流淌的通惠河见证了岁月沧桑,也倒映着眉山城市巨变。
“行驶在宽阔平坦、绿意盎然的东坡大道上,心情格外舒畅。”市民陶非驾车经过东坡大道北段时,一路畅通,心情愉悦地哼起了小曲。道路畅了,环境美了,河流清了,城市更有质感……今昔对比,忧乐之间,群众表情与城市改变紧紧相连。
城市因提质而靓,生活因提质而美。市第四次党代会以来,我市举全市之力,积极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创建。
创森、创文、创卫伊始,市委、市政府领导层深谋远虑,认真思考如何通过创建工作,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高位推动下,我市坚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以人为本、规划先行,推进城周增绿、破硬建绿、见缝插绿等“八绿”建设,实施沿路沿江“绿带工程”、城市“绿肺工程”、“集镇拥翠”工程、“百村绿色家园”工程,构建以森林为主体,乔、灌、草、花相结合的城乡绿化新形态。工作开展以来,全市新增城市公园绿地1万余亩,城郊园区绿地5000余亩;建成公路“绿带”148.15公里、“绿色家园村”56个,全市森林覆盖率超过50%。
坚持新增财力主要用于民生改善,对标创建“硬件”标准,围绕解决“运动难”“如厕难”“居住难”“停车难”等急难愁盼问题,改扩市政道路30条,改修破损行道7.3万平方米,改建公共厕所280座,改造危房棚户1183套,新增停车位1.45万个,新建篮球场155个。
2019年,围绕构建“15分钟生活圈”,眉山一次性投入巨大资金,升级改造主城区20个农贸市场,群众交口称赞,特别是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农贸市场“敞亮的空间、规范的屠宰、整洁的环境、有序的管理”,既充分保障了生活需求,也有效满足了防疫需要。
创建工作中,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街道、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广泛开展文明劝导、创城宣传、环境整治等服务活动,营造了共建共享浓厚社会氛围。
创建奏凯歌。2019年11月,我市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这是目前全国对一个城市生态建设方面的最高评价,是最具权威、最能反映城市生态建设整体水平的荣誉称号。2020年11月20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眉山市正式被授予“全国文明城市”称号。今年1月12日,全国爱卫办印发了《关于命名2018—2020周期国家卫生城市(区)的决定》,眉山市榜上有名,荣膺国家卫生城市。
先后摘得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桂冠,是全市上下勠力同心、共同努力的结果,而这一过程是实实在在的惠民过程,全市人民的幸福指数也因“三创”带来的变化而不断攀升。
有里有面 乡村生活更有品质
实现全面小康,重点在村镇。美丽乡镇、乡村建设与城乡一体化一脉相承,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工程、新载体、新创新。
“以前上街卖菜,泥巴路坑坑洼洼,菜都‘碰熟了’,只能贱卖。现在通过宽阔平坦的硬化公路运菜上街,保证新鲜,也自然卖得上好价钱。”近日,眉山天府新区视高街道奋勇社区居民李淑军在搬运蔬菜上车时表示。
奋勇社区“四好农村路”建设是我市深入开展城乡交通运输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按照“建设好、管理好、养护好、运营好”的“四好农村路”建设要求,坚持“基础设施建设不削弱、基本公共服务不降低”的原则,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和“四好农村路”建设,把公路修到偏远山区农户家门口,使农村公路基础建设更加完善,有效改善群众出行条件,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据了解,仅2020年,我市就累计完成新改建农村公路224.3公里,保有“四好农村路”示范路203.58公里,完成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畅返不畅”204个项目、161公里的整改。此外,全市开展了乡村客运“金通工程”试点,全面完成203个“通返不通”建制村整改,实现建制村100%通客车目标。
提升城乡交通运输服务只是我市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个方面。市第四次党代会以来,我市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在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上寻求突破,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持续增加农民获得感幸福感上苦下功夫,不少乡村实现了由脏、乱、差到洁净、有序、美丽的华丽转身。
生态人居环境不断改善。通过实施人居环境改善、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治理、厕所改造、村容村貌整治、竹林风景线建设等,打造美丽宜居乡村。截至目前,全市建成“美丽四川·宜居乡村”达标村219个,100%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80%的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0%。
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大力开展基层理论宣讲活动,举办文化进万家、“文化惠农直通车”等活动,打造乡村文化活动品牌,农村文化建设多点开花,群众生活一派和乐。
穿山林、过农家,看小桥流水人家……置身眉山美丽的乡村,你可以感受悠闲恬淡的独特韵味,宛若“人在画中游,景在画中走”。
“两项改革” 基层治理更有效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有了干净整洁的城乡环境,如何保持常态长效?东坡区万胜镇艾光村已经有了创新和探索。今年9月,艾光村“道德超市”正式开业,成为东坡区首家乡风文明“道德超市”。道德超市遵循“以德换得”理念,但凡达到村里的文明标准就有积分,可以领取道德币,兑换日常生活用品。
据介绍,道德超市采取“公益+便民”的方式进行运营,运营主要由民政部门补助一部分、村集体经济出资一部分、超市自身造血一部分,如此一来,确保了道德超市的长效持续运行。“开业以来,农户的文明意识得到了增强,村容村貌明显改善,邻里之间相处更加和睦,孝老爱亲氛围更加浓厚,移风易俗工作更容易开展了。”该村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推进基层治理中,彭山区凤鸣街道城西社区成功实施“连片打包”物业管理,先后解决下水道堵塞、机动车乱停乱放、生活垃圾堆置混乱等“老大难”问题10余项,改造提升线路老化、路灯损坏等基础设施项目,受惠居民400余户、1000余人,得到群众纷纷点赞。“改善了生活环境、提高了生活品质,对现在的生活环境很满意。”
这些事例,是我市推进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的一个剪影。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纵深推进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作为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和城乡发展、深化基层治理的重大战略,统筹谋划、强力推进。
我市推动城乡基层党组织纵向向村民小组、城市小区延伸,成立村民小组党支部4682个、城市小区党支部1577个,构建起乡镇(街道)、村(社区)、村民小组(城市小区)三级组织体系;横向在13个街道全覆盖建立街道大工委、123个城市社区全覆盖建立区域党委;积极推动小区业委会依法组建、小区物业服务企业依法选聘,现已初步形成“一核多元”的城乡基层治理格局。
同时,我市还强力推进党群活动中心标准化建设、亲民化改造,除了在主城区推广邻里中心建设外,还在小区建成298个党群活动中心,在园区建成7个党群活动中心,增设847个村(社区)民事代办服务点,全市510个村活动阵地100%达标。
针对老旧小区改造中“点多面广体量大、管理服务跟不上、居民矛盾诉求多”等难题,我市坚持从多元联动、组织设置、盘活资源、创新服务等方面着力,延伸基层治理链条,切实推动老旧小区改造提质增速。在实施过程中,以街道为实施主体,组织、住建、发改、财政等多部门协同参与,统筹推动小区及周边适老设施、文化休闲设施、居民活动场所等进行更新改造,目前已完成510个老旧小区改造。
风雨砥砺,岁月如歌。城市主干道上车辆川流不息,新旧城区无缝连接,一个个美丽新农村映入眼帘,一个个惠民利民工程落实落地……眉山,城乡巨变满目新!

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彭林 实习生 宋海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