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来源:眉山网
更新时间:2019-04-24 10:31:34
责任编辑:雷尧
眉山“双创之家”助力文明城市创建
住在同一个屋檐下的一家人,却时常打不上照面:父母两人站在同一条道路的两边,却是同一空间不同时间;儿子与父母擦肩而过,却说不上一句话;送女儿上幼儿园,道别的话是互相鼓励今天也要当好“双创卫士”……这是“双创”以来,刘凯一家的生活写照。
刘凯是市交警支队直属三大队辅警,其父母是义务交通劝导员。自“双创”开始,参与“双创”工作的一家人便过上了时空交错的日子。刘凯清晨6点半起床,收拾妥当送女儿上学,便奔赴工作岗位;他的父母早上8点半做好饭菜带到自家铺面,母亲站完岗回来吃午饭时,父亲已经吃过午饭前往自己值守的路口;晚上刘凯回家时,一家人早已睡下。错位的时间让这一家人已经很久没有坐在一起吃饭,鲜有的交流也是关于“双创”。
眉山网记者 李幸 陈燕利 林茂春 文/图
连续工作热情不减
辅警儿子巡逻保畅通
刘凯送女儿去幼儿园后奔赴工作岗位。
刘凯引导行人快速有序通过斑马线。
4月22日早上8点,交警支队直属三大队的辅警刘凯送完4岁半的女儿去幼儿园后,便提前来到大队,换上警服接班出勤。穿着反光背心,拿着对讲机和同事做了简单沟通后,刘凯开始了一天紧张而忙碌的工作。
刘凯主要负责眉山城区环湖路段的交通。虽有只有短短的一公里多,但这段路上汇集了几个大型住宅小区和众多商业门店,沿街叫卖、违章停车等现象十分突出,交通压力大。刘凯每天的工作就是对所管辖路段的交通情况进行巡查。“主要是针对非机动车逆行、横穿、闯红灯,还有行人翻越护栏等行为进行劝导教育。同时,还要维护路面交通秩序,保持路面畅通。”刘凯介绍,他所在的路段大都需要步巡,平均每天他要往返15趟,“微信运动”中,经常是第一名。
采访中,一名骑着电动车的车主,正准备车辆熄火把车停在路边。刘凯赶紧上前制止。“这里不能停车,请马上骑走。”面对车主的不解,刘凯耐心告知他不能停车的原因,车主听后骑走了。“有不理解的,但我们都会通过劝导的方式来解决,主要还是以教育为主。”刘凯表示,每天他都会和同事进行不定时、不间断的巡查,碰到准备停车的就立刻劝离,而部分已经停放的车辆,只能用拖车拖走。
1989年出生的刘凯,虽然从事交警巡逻员只有四年的时间,但他是交警队里出了名的业务能手,他把全部热情都投入到“双创”攻坚工作中。“只有通过不懈地宣传,必要的时候加以处罚,把教育和处罚相结合,才能慢慢地让群众改变陋习。”刘凯说,经过近段时间的行动,整个路段的违停现象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好转。“以前每天要协助规范停放非机动车几十次甚至上百次,自从‘双创’整治之后,现在一天只有十几次甚至更少。”说起这话时,刘凯脸上写满了自豪。
“双创期间工作强度十分大,除了吃饭和下班之外,都要在岗点上,有时候接连几个星期都没有休息。”刘凯告诉记者,他有个小孩在上幼儿园,家里事情也比较多,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妻子在照看。“双创”期间,对于他的工作,妻子没有任何怨言,也很理解和支持。采访中,虽然刘凯表情十分平静,但是嗓音却一度哽咽。
由于这段时间早晚温差很大,刘凯患了重感冒,但他却仍旧坚持带病工作。“早上很冷,到了中午又很热,中午巡逻过程中一身都是汗。由于气温高再加上衣服不透气,后背衣服是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循环往复。”刘凯说,大队同事都劝他回去休息,但是考虑到人手紧张、任务繁重,他选择依然坚持上岗。“从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来,身在一线的交警都非常辛苦,白天站岗疏导交通,晚上还要夜巡,希望广大市民能理解支持我们的工作。”刘凯真诚地表示。
利用间隙采访结束后,刘凯立马投入工作。站在马路中间的他一边疏导着车流,一边观察着斑马线上行人的安全通行,一旦发现有人车交汇的情况,他立即小跑上前,叫停车辆让行人安全通过。看着刘凯在车流中忙碌的背影,交警这两个字的含义在他身上得到了更加真实、形象地体现。
遭遇车祸推己及人
父亲携妻当上交通劝导员
刘亚西引导群众有序通过斑马线。
徐群辉劝导行人过斑马线等绿灯时要站到路边。
15年前,刘凯的父亲刘亚西骑摩托车遭遇车祸,被一辆大货车撞飞命悬一线。在重症监护室躺了一周左右时间才醒来,又在医院住了大半年,至今刘亚西的左腿仍不能弯曲。自称“死过一回”的他对车祸和交通规则有着痛彻心扉的感受,“当时司机开得太快,负主责;而我骑车也没有看路,不太懂交通规则,也有责任。”刘亚西说。一场车祸,刘亚西失去了劳动能力,认定为三级残疾,不得不放弃之前做得十分红火的废旧品回收生意,原本富裕的家庭变得一贫如洗。
一年前,饱受车祸之苦的刘亚西成了交通劝导员,干了一年之后他又说服妻子徐群辉加入。夫妻俩执勤的地点位于雕像广场环湖路与大北街的交汇口,周边汇聚了商业中心、学校、医院,是眉山城区最繁华区域之一。在这个十字路口,徐群辉负责上午10点半到12点的执勤,刘亚西负责12点到2点半。两个人分不同时段坚守在该路段,为来往的行人筑起一道交通安全的“防火墙”。
“师傅,你骑自行车要靠边,走非机动车道,这里汽车多,注意安全。”4月17日中午12点,刘亚西从妻子手中接过红绿两色的指挥旗,穿上“眉山志愿者”红色马褂,戴上红色小帽与口哨,开始执勤。
在这里执勤,夫妻俩需要学习掌握道路交通安全相关的法律与准则,熟悉辖区的道路情况,引导行人通过红绿灯,发现辖区内道路交通存在事故隐患、劝导行人的交通安全违法行为。
“有些人违反了交通规则,会听劝,会理解,有些人不听反而对着干!”刘亚西说。对于不听劝的行人,刘亚西比他们更执着,他甚至会吹哨、大声吼或者拉住他们苦口婆心地劝。有的行人态度不好还会吼他或者骂两句:“出了事又不要你负责!”这时刘亚西并不生气,他不介意拿自己举例:“我就是因为不懂交通规则,现在左腿还落有残疾,不要等到出了事才后悔莫及。”
雕像广场的十字路口行人众多,夫妻俩执勤时始终在路上走动、观察、举旗、吹哨……根本没时间休息,十分有干劲儿的刘亚西虽然身有残疾,但站两个半小时他并不觉得累,“我是在做好事,在为我们城市做贡献,我就不觉得累。”在丈夫的感染下,徐群辉也充满了动力。
儿子刘凯之前还担心父亲出过车祸,干交通劝导员会有“心理阴影”,刚开始还很担心。但是看着父亲每天干劲十足的样子,他放心了很多。
“刘大爷在这儿一年了,每天都在,帮过很多人。”就在路口做餐饮生意的黄先生告诉记者,在路口,刘亚西夫妇不仅招呼人车分流,看到老人和学生还优先给他们开道,叫停过往车辆。
自从当上了文明交通劝导员,刘亚西和徐群辉夫妇穿着红色志愿者背心的身影,就成了雕像广场十字路口的独特风景。一年365天,无论刮风下雨,烈日寒冬,夫妻俩都要来路口劝导、维护交通秩序。有时,一家三口可能会在辖区碰到,但他们往往打个照面,便各自继续工作了。
如今在眉山,还有很多像刘亚西夫妇一样的交通劝导员,他们在路口统一着装,提醒过往车辆和行人文明出行,同时宣传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相关知识。不论是烈日当空还是暴雨倾盆,交通劝导员们都尽职尽责,为眉山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潜移默化耳濡目染
四岁女儿争当“双创”小卫士
刘凯与老师一起为女儿讲解文明知识。
学校里的“礼仪小天使”。
“爸爸,你今天也要指挥好交通哦!”“嗯,乖女儿,你在学校不要乱扔垃圾,要讲文明哈!”这是每天早上刘凯送女儿刘梓霖到幼儿园后,两个人道别时互相叮嘱的话。在爸爸和爷爷奶奶的耳濡目染下,4岁半的小梓霖也隐约知道自己的家人正在努力让这个城市变得更美更好,这让她多了几分自豪感和责任感。“买东西要自觉排队,不要插队”“不要随地乱扔垃圾”……早上10点,在幼儿园开展的文明模仿课堂上,扮演超市保安的小梓霖义正词严地引导着小朋友,俨然一副小大人的模样。
“我们希望通过模拟实景与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会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讲文明、爱卫生。”幼儿园负责人潘攀说。除了组织孩子开展角色扮演游戏外,幼儿园内还随处可见“不闯红灯”“不能从车窗丢垃圾”“不在马路上玩耍”等趣味文明图画,以绘画的形式教育孩子们要规范自身行为,为“双创”作贡献,营造起了浓厚的“双创”氛围。
学校是“双创”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双创”工作开展以来,我市各大学校通过课堂教育、作文征集、绘画作品创作、争当小小志愿者等形式,让师生知道“双创”、参与“双创”,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为“双创”尽一分力。
【采访后记】
采访过程中,刘凯一家提到最多的词是愿意干、喜欢干。按刘凯的话说,“双创”工作时间长、任务烦琐,如果不喜欢是干不下来的。
今年3月20日,中央文明办公布了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141个地级以上城市(城区)2018年文明城市年度测评结果。眉山在113个地级提名城市中以85.85分取得全国第35名、全省第2名的好成绩,实现2018年测评成绩进入全省前三的目标。全省排名前五的城市中,我市是唯一首次参评城市,这让刘凯一家激动不已,“感觉努力没有白费”。
优异的成绩是刘凯一家所代表的坚守“双创”不同岗位的普通人辛勤付出的成果。据了解,刘凯所代表的交警群体建立了“固定执勤点重点纠违+摩托车沿线动态巡逻”网格化交通巡逻体系,每日勤务实行“早7点晚10点”工作模式,强势推进“五大行为规范”“五大秩序整治”,2月以来,共查处车辆不按规定停放8625起、非机动车交通违法1264起、不礼让斑马线136起、货车违法入城246起、机动车违反禁令标志5262起、行人不文明交通行为3590起,拖移“僵尸车”79辆;刘凯的父母刘亚西、徐群辉所代表的义务交通劝导员群体目前共有118名,他们坚守在重要路口开展文明交通志愿服务,持续开展常态化文明交通劝导活动;而小梓霖所代表的则是全市学生群体,他们纷纷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通过担任志愿者等形式,参与“双创”、助力“双创”……
在眉山,一场关于文明和卫生的全民运动正在展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