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来源:眉山网
更新时间:2018-06-23 14:26:16
责任编辑:罗思源
眉山网记者 李幸 文/图
渔民展示花白鲢的身份标识。
黑龙滩鱼儿头戴“身份证”。
水域面积33000亩的仁寿黑龙滩,被誉“川西第一海”。碧波绿水下,花白鲢成了当地有名的特产。
因为黑龙滩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这里的花白鲢肉质紧实,味道鲜嫩,市场价格高;又因为黑龙滩花白鲢起着维持当地生态,净化黑龙滩水质的作用,每年打捞的数量十分有限。然而,长期以来,打着“黑龙滩花白鲢”招牌的冒牌货充斥市场,普通消费者难辨真假。
6月20日,记者从黑龙滩灌区管理处获悉,为了避免消费者花大价钱买假货,从今年3月起,黑龙滩水域打捞的花白鲢上市前都会安装二维码,食客可以扫码辨别买到的鱼是否是正宗黑龙滩花白鲢。
黑龙滩花白鲢打假
二维码一扫可溯源
“老板,你这个是不是黑龙滩生态鱼哦?”
“绝对是,你扫二维码就晓得了。”
在仁寿县黑龙滩镇一卖鱼点,一群花鲢鱼在水池里游来游去,有趣的是,他们的头部都打上了一个塑料壳封装的圆形标志,远看着就像是给鱼带了个鼻环。
“这个就是黑龙滩生态鱼的二维码,扫一扫就晓得了。”鱼池边,曾姓鱼老板随手抓起一条花鲢,现场一扫,手机上立即出现了这条花鲢的详尽图文介绍,包括这条鱼所属的水产养殖合作社、喂养时间、打捞时间、销售网点等都可以查到。
“上面还有扫码的时间记录,防止有人将用过的二维码再次使用。”
鱼老板说,黑龙滩花白鲢因生产环境好、天然养殖,价格也比普通同类贵上一半。“以花鲢为例,普通的价格大概是11元一斤,而黑龙滩的要18元左右一斤。”曾师傅说,“但黑龙滩的鱼很少,就算这个价,很多时候还拿不到货。”
正因如此,市场上存在大量假冒黑龙滩的鱼。曾师傅说:“现在好多地方的餐馆、卖鱼点都说是黑龙滩鱼,具体是不是消费者根本看不出来。但是现在黑龙滩的鱼有了二维码,一扫就清楚了。”
亩产只有十多斤
市场供不应求
即将进入盛夏,吃黑龙滩生态鱼、喝野生斗鸡菇菌汤是热情好客的仁寿人待人接客的最高标准。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为了解决“十年九旱”的问题,当地建起了黑龙滩水库。如今,碧波荡漾、群峰环绕的黑龙滩,不仅彻底解决了仁寿人的用水困境,更成了一个著名的风景区。作为大自然的馈赠,一汪清水又育出了黑龙滩生态鱼。
“现在很多地方都打着黑龙滩生态鱼的牌子,大部分都是冒牌货。”四川省都江堰市黑龙滩灌区管理处水政科科长王勇说,黑龙滩花白鲢的产量很少,亩产只有十多斤,一年产量约60万斤,“2015年更是只有20万斤。”
王勇介绍,目前黑龙滩鱼的经销点只在黑龙滩镇本地、眉山城区和仁寿城区4家。“黑龙滩的鱼不愁销,大部分时间,眉山本地都供不应求,外地只有成都市场有少量。”
但日益增多的“黑龙滩生态鱼”“黑龙滩野生鱼”让他们头痛不已。“其实我们一看就知道是假的,但消费者根本看不出来。”王勇说。从去年开始,黑龙滩灌区管理处等部门就在考虑为黑龙滩生态鱼做身份识别的事情。于是在今年3月份,黑龙滩花白鲢二维码正式上线,所有黑龙滩捕捞起来的花白鲢都会在捕捞后获得一张二维码身份证。
吃鱼是附加功能
黑龙滩花白鲢原是“清道夫”
既然黑龙滩鱼供不应求,当地为何没有扩大产能?
王勇表示,黑龙滩是眉山的主要饮用水源,高密度养殖花白鲢不仅品质欠佳,密度过大还会污染水源。经省市水产专家反复论证,黑龙滩确定了建立“人放天养”的生态养殖模式,投放滤食性鳙鲢鱼(俗称花白鲢)。
“花白鲢是滤食型鱼,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当水里产生氮、磷后,就会滋生出许多浮游动植物,而花白鲢恰好可以吃掉这些污染物。”眉山市水产渔政局局长彭建安说,循着这一思路,在相关专家的指导下,当地开始向黑龙滩水库投放花白鲢鱼苗。“大约每亩投放10到15公斤的花白鲢。投得太多,水里的浮游动植物不够鱼吃,也有可能带来其他的污染源。”彭建安也指出,当地每年的捕捞数量也是有讲究的。“每年每亩水域最多捕捞30公斤,而且必须是重于2斤半的大鱼。其他的小鱼要留着生长和净化水质。”
有了这些“清道夫”,加之人为妥善放养和打捞,黑龙滩水质也在不断改善。根据水质监测数据,黑龙滩目前已稳定保持在二三类水质的标准,大部分地区水质还在改善和提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