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网记者 朱卫红 席涓 张玉 文/图

丹棱“奔康大道”建设现场。
近日,丹棱县张场镇岐山村、廖店村、万年村、三合村4个省定贫困村经复核验收,成功退出贫困村序列。
据悉,该县开展“脱贫攻坚”1年多以来,坚持了一张蓝图引领,通过产业扶持、异地搬迁、政策兜底等措施,为老百姓增加收入;通过统筹规划,建设了贯通整个西北山区的经济大动脉“奔康大道”,引资打造“国家乡村公园”,带动支柱产业发展……通过这些举措,四个村不仅成功退出贫困村系列,更绘就了一幅幅幸福美丽乡村画卷。
美丽蜕变 贫困村有了精气神
“现在正是猕猴桃越冬的关键时期,管理好了,一定会增收不少的……”1月17日,记者来到张场镇岐山村4组陈明友家时,他正在向前来讨教猕猴桃冬季管理的村民们传授经验。
而1年多前,他家还是村里最贫困的人家户之一,之所以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实现逆袭,除了他的努力外,更和当地开展的“脱贫攻坚”工作分不开。
工作开展以来,该村便结合丹棱县委、县政府实施的“种植业125工程”和“养殖业135工程”,着眼于“一村一品”目标,培育发展猕猴桃等特色优势产业,助力村民脱贫增收,陈明友就是受益者之一。
在得知陈明友是种植猕猴桃的土专家后,该村两委就鼓励他大胆种植猕猴桃,通过具体的扶贫措施,如今,勤劳的陈明友种了10多亩红阳猕猴桃,去年有3亩开始挂果,卖了14583元。此外,通过产业扶贫,他还养了100只鸡,纯收入5000多元,茶叶收入3000多元,加上粮食直补、退耕还林,说到收入他笑得合不拢嘴。
收入增长后,陈明友主动提出退出低保,“感谢党委政府的关心,我们一家脱贫了,就要扶贫措施留给更需要帮助的人。”陈明友说。
其实,陈明友的转变只是丹棱“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的一个缩影,1年多来,在“脱贫攻坚”行动促进下,百姓幸福生活逐渐来临,乡村美丽画卷渐次展开。
凝心聚力 真抓实干助民脱贫
为了4个省定贫困村脱贫,该县实施易地搬迁贫困人口1156人;实施政策兜底,“调标、扩面、救济”三管齐下,在全市率先实现低保线与扶贫线“两线合一”;将农村低保保障标准从2800元上调为3120元;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购买了基本医疗保险和商业补充医疗保险。
在此基础上,该县还树立起“一条金线穿起一串珍珠”的理念,规划出了贯通整个西北山区的经济大动脉“奔康大道”。“奔康大道”投资近2亿元,长34公里、宽6.5米,串联起4个原省定贫困村和5个市级贫困村,一边与老峨山旅游快速通道相连接,另一边连接洪雅县,形成一个“心”形环线。
“奔康大道”串起的9个贫困村都拥有良好的自然资源,风景优美,随着大道的修建,已有不少公司看中了这里潜在的价值。丹棱县更加注重旅游规划,不只是9个贫困村,丹棱结合旅游发展,成片脱贫攻坚,正在引资打造“国家乡村公园”,将依托丹棱北部张场镇等4个乡镇的自然和文化资源,打造集现代农业、生态景观、休闲度假、文化娱乐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生态农业旅游区。
“奔康大道”不仅将盘活老峨山片区的旅游资源,更是沿线9个贫困村产业扶贫的黄金通道。2016年,三合村立足现有产业状况,以种植茶叶、脆红李和养殖林下鸡、山羊为主,种养结合,助力村民增收致富。截至目前,该村新种植了脆红李374亩、茶叶180亩、核桃100亩,现有茶叶1030亩,养殖了林下鸡13800只、山羊580只,年人均增收1000元左右。
而三合村主导产业的快速发展只是一个缩影。如今,老峨山漫山遍野的核桃树已是集丛成林,与茶园、猕猴桃相生相伴。林下,村民利用养殖业发展资金,修葺圈舍,养起了山羊、跑山鸡,发展产业才能让老峨山片区真正长效脱贫,为群众脱贫奔康持续发力。
敢为人先 探索新模式助民致富
如何让贫困村更快、更好发展,该县不断完善加强脱贫攻坚方法,引导区域内农民特别是贫困户向三产经营者、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主转变。难能可贵的是,丹棱县还在不断探索适合当地发展的新路径,积极将贫困户、新型经营主体、村集体、政府四方整合在一起,探索共建合作机制。
“现在有合作社帮我代养山羊,每年都有2000元效益分红,农闲时,还能到合作社打工挣钱。”今年,丹棱县畜牧局给贫困户陈兴富发了20只山羊,但他年纪大、身体差,没有养殖技术,正在为养羊发愁时,万年村总岗山羊业专业合作社提出了为贫困户代养山羊的想法,他随即将山羊全部交由合作社代养,自己还在合作社打工。如今,他已经连续领了3年红利加合作社务工收入了。此外,合作社每年还会以公共资金占用费形式,按每组资金每年200元向村集体缴纳公共服务基金。
“这既是合作社与贫困户的合作,也体现了扶贫资金和产业的合作。”万年村村支书任清元说,在这个过程中,贫困户成为主体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既可以享受股东的收益,也能以打工方式进入生产过程,监督了资金使用,也掌握了致富技能。同时,集体经济收入的壮大,对贫困村来说,也是多了一笔“脱贫基金”。“有了这些钱,村上的基础设施建设等,就不用像过去那样等着上级‘输血’了。”产业发展、能人致富,集体经济、贫困群众持续受益的“多赢”模式是“万年村模式”的最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