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来源:眉山网
更新时间:2017-01-16 08:24:28
责任编辑:
锁定“全国第一黄金蜜柚基地”目标
——海螺变奏曲(下)
眉山网记者 胡鲜明 马国军
成功的产业转型,背后必然有独到的眼光和艰辛的付出。从成型的产业发展来看,十年来,海螺人一步一个脚印,趟出一条黄金大道。
谋定而动
基层党组织发挥堡垒作用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东坡区盘鳌乡海螺村的蜜柚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1997年起步,部分村民零星试种琯溪蜜柚。两年后,尝到甜头的村民发现,在这个僻远深丘,蜜柚类效益最高,收益是种传统旱地作物的数倍,于是开始大面积引进福建琯溪蜜柚。
2006年扩大,在实践检验的基础上和盘鳌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村党支部出动,请来有关专家,对当地气候、水源、土壤等进行测量分析,结果显示非常适合,于是大力推广蜜柚种植,并开始尝试种植红肉蜜柚、黄金蜜柚等名优新品。
为解决技术难题,村党支部多次组织种植大户,到福建省漳州以及蒲江、丹棱等地参观考察,并邀请省植保站、川农大、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的专家,到村里传授蜜柚种植技术。
同时,村干部、技术能手坚持定点联系帮扶重点户,带动缺劳动力、缺技术的村民共同发展。原村干部、2组种柚能手叶云全不仅自己果子种得好,家里种植20亩蜜柚,8亩不知火、口子津、爱媛等,加上生猪饲养,年收入稳定在40万元左右。还主动和一组的困难户罗仕全结成对口帮扶户,带他出去参观,调整发展思路,手把手传技术。经过带动,罗仕全的8亩蜜柚连年丰产,年卖果收入稳定在10万元左右。
全力助推
地方党政、协会携手“扶上马送一程”
“多亏了协会的帮助,不然我家种植蜜柚的化肥怎么买得回来!”海螺村困难户何洪福对协会满怀感激。“有了协会的帮助,我们越搞劲头越足了!”
何洪福所说的协会,就是海螺村第一个柚子协会——眉山晋王金鑫蜜柚合作社。在协会的帮助下,广大柚农尤其是缺劳户,致富的道路越来越轻松。
协会的成立,只是地方党政推动海螺村蜜柚产业发展中的一步。偏远山区发展产业,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往往是第一道难题,它至关重要,却并不是果农自己能够解决的。
为此,近年来,东坡区相关部门、盘鳌乡不遗余力,效果显著:东坡区林业局多次组织技术人员到村为种植户讲课,并积极帮助村里改良品种;争取扶贫专项资金,用在树苗购买、道路修建等产业扶贫项目上;盘鳌乡从成都龙泉驿等地请来专业农技人员,为村民进行免费技术培训,每月基本上都有专题的技术讲座。
在此基础上,推动成立专合组织,形成发展合力。2015年,在村党支部的牵头下,晋王金鑫蜜柚合作社正式成立。协会按照“带领农民入协会、带领农民学科技、带领群众兴产业、带领会员闯市场、带动一方奔小康”的“五带”思路,引领柚农兴产业、壮规模。除平时帮助种植户统一进购化肥、农药、提供技术指导,帮助柚农管理好柚树外,在柚子成熟时,还积极帮助柚农代销。
再上台阶
打造3万亩的“全国第一黄金蜜柚基地”
特色优势产业大发展,带动全面小康迈大步,“海螺模式”在盘鳌乡迅速全面开花。
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调整思路,盘鳌乡近年来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逐渐形成了以海螺村、张庙村、周庙村为核心的蜜柚产业基地。截至2016年年底,全乡蜜柚种植面积达4万多亩,其中白柚2万多亩,红柚1万多亩,黄金蜜柚2000余亩,投产面积2万多亩,年产量约1.2亿斤,产值近2亿元。在蜜柚产业的推进下,2016年,盘鳌乡8个市级贫困村全部成功“摘帽”。
更为重要的是,蜜柚产业的发展,为全乡产业结构的升级,带来了新的契机。结合发展都市近郊旅游的战略,目前,盘鳌乡正在依托蜜柚产业现有规模、成都三绕海螺出口、晋凤羊肉名气和自然山水优势,打造集特色水果产业、旅游和美食为一体的乡村休闲旅游基地。
“产业结构调整没有尽头,我们必须保持清醒认识。”在采访中,盘鳌乡乡长何勇和海螺村支书罗大全的忧患意识令人印象深刻。尽管目前全乡蜜柚种植规模位居全省第一、全国第二,尤其是黄金蜜柚品质和规模在全国后来居上,被专家评定为全国最佳种植区,但是盘鳌乡和海螺村已经开始了新一轮的结构调整,即按照“控制规模、注重品质”的方向,重点发展黄金蜜柚,争取到2020年全乡黄金蜜柚规模达到3万亩以上,打造全国独一无二的盘鳌黄金生态蜜柚品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