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者:在此留下青春印记。
眉山网记者 周婕妤 文/图
暑假是孩子们向往的日子,但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由于没有父母的陪伴,暑假使他们觉得更加孤独和冷清。为此,仁寿县各地纷纷举办各种形式的假日学校,为留守儿童们提供快乐、温馨、有爱的场所,让他们有一个“安全、愉快、有意义”的假期。
志愿者亲情奉献
蒙艺丹和留守儿童合影。
在假日学校里,活跃着一群活力四射的大学生志愿者。他们在支教的同时,给留守孩子带来了爱和温暖,使孩子们感受到了亲情的陪伴。
蒙艺丹
愿为他们增添一抹童年色彩
蒙艺丹给留守儿童梳头。
蒙艺丹是德阳广汉人,就读于沈阳师范。响应学校倡导,今年她来到仁寿县大化镇水利社区当一名支教志愿者。
初次踏进水利社区,眼前的景象让蒙艺丹感到诧异。一排排江南水乡式的民居,四处都是绿意盎然的草木,蓝天白云小桥流水……这一切都和她想象中需要支教的贫困乡村相去甚远。她甚至怀疑起自己此行的必要性。
然而和孩子们相处几天过后,蒙艺丹感觉到,他们的到来对孩子们很有意义。她发现,虽然水利社区新农村建设得很好,环境优美,经济条件不差,但这里的孩子多数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务工。这些孩子现在最缺乏的是父辈和同辈哥哥姐姐的引导和陪伴。“其实我们最重要的工作,是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想法,帮助他们处理思想上的包袱。”
蒙艺丹在假日学校里担任二班孩子的班主任。给她留下印象最深的孩子是一个叫杨阳的女孩。“这个女孩特别的勤学好问。刚开始上课的第一天,她就迫不及待地拿着自己的暑假作业来问我,如果我没有给她彻底讲明白,她就会一次次跑到办公室来问我或者是在自习课上拉住我不停地问,一直到她彻底明白了为止。”蒙艺丹了解到杨阳的学习成绩并不好。小姑娘说她一定要努力读书,考上大学,出去见见外面的世界。这让蒙艺丹很感慨,可惜短短的时间里不能在学习上帮到杨阳更多,觉得遗憾。
在告别时,孩子们为志愿者献上汇报表演。听着孩子们的诗朗诵,蒙艺丹情绪几乎不能自控。“这15天,与其说是我们在给他们带去知识和陪伴,不如说是孩子们在赠予我们感动和成长。但愿我的陪伴和引导能留在孩子们心中,为他们的童年增添一抹色彩。”蒙艺丹告诉记者。
吴杰
很乐意扮演一个陪伴的角色
吴杰和留守儿童。
吴杰是来自西南交通大学物理学院的一名大二学生,随着“梦之翼·关爱留守儿童”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来到了仁寿县钟祥镇针匠社区假日学校支教。
在上课之前,吴杰其实心里特别没底。这是他第一次支教,担心自己没有教学经验,上不来课;担心自己的江西口音,孩子们听不懂;担心小孩子调皮捣蛋,自己管不住。然而上过第一节课之后,吴杰发现这些担忧都是多余的。这里的孩子们对他做的物理小实验非常感兴趣,上课都认真听话。“看着他们全神贯注的神情,我觉得自己讲起课来很顺畅,仿佛一个经验十足的老师,完全也没有第一次上讲台的窘迫感。”吴杰说道。
除了给孩子展示有趣的物理现象之外,吴杰还要教孩子做手工、画画等其他课程。让吴杰记忆犹新的是一个叫刘玉兰的二年级女孩子。这个孩子做实验动手能力特别强。而且在一次剪纸手工课上,刘玉兰的剪纸作业复杂而精美,全面超过了吴杰作为老师的示范作品。吴杰说自己是一个标准的理工男,做手工不是强项,但输给一个二年级小女生,在课堂上还是有一种无奈的尴尬。
“说实话,我这次来的初衷,只是想要增加社会实践经验,但经过这些天支教,回想起那一双双闪烁着求知欲和崇拜的眼睛,我意识到自己应该为他们做更多。而其实,我们不需要做什么不得了的事,只是陪孩子们聊聊天、做做游戏,就可以弥补这些孩子缺失的父母关爱。”吴杰向记者表示。
吴杰还说,他能体会这些孩子的处境,因为他自己小时候就是一个留守儿童,所以明白他们是多么渴望亲情的陪伴。他很乐意扮演一个陪伴的角色,也乐意将自己从一个留守儿童到一名的大学生的经验分享给这些孩子。教会他们如何面对孤独,如何与这个世界相处。
留守儿童收获颇多
在假日学校看书的留守儿童。
假日学校开办虽然只有半个月的时间,但留守儿童都表示在学校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觅得了友谊,最重要的是在这里又找回了缺失的亲情。
刘惠美
“我在这里认识了新朋友”
刘惠美和弟弟。
家住仁寿县大化镇水利社区的刘惠美是一名标准的留守儿童,父母都在城里务工,家里有爷爷奶奶和一个弟弟。
刘惠美每天除了帮爷爷奶奶做家务,做农活,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带弟弟。弟弟太小,必须时刻看管,这占用了刘惠美太多的时间让她没办法和朋友一起愉快的玩耍。自从有了假日学校,刘惠美每天都要带上弟弟一同去上学。弟弟在低年级的班里上课,那里有老师的照看,同学的帮助,让刘惠美不用时刻在弟弟身边照顾。
刘惠美在学校最喜欢的就是手工课和音乐课。“老师教我们画画、剪纸、做纸风车、捏橡皮泥。我捏的小刺猬还受到了老师的表扬,说我颜色搭配十分得当。”
采访时,记者发现刘惠美旁边始终有一个小姑娘。经询问才知道,原来她是刘惠美最近认识的,“她是我现在最好的朋友。”刘惠美告诉记者,她们在假日学校里结识的。平时太多的时间都是照顾弟弟,很少和同学朋友一起,只有在假日学校里,弟弟找到了他的伙伴,刘惠美才有了一些自己的空间。
“我们是在音乐课上成为好朋友的。”刘惠美说。“我们都喜欢TFBOYS。”旁边的小姑娘补充道。只有志愿者们来了,才可能在音乐课上教她们唱新潮的歌曲,刘惠美和她的新朋友喜欢同一个青春组合。
陈思雨
“大姐姐为我宽心”
志愿者教留守儿童上网。
陈思雨是仁寿县钟祥镇红旗社区的一名留守儿童,和刘惠美一样,陈思雨也有一个弟弟,但和刘惠美不同的是,陈思雨的父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因病去世了,而母亲在5年前外出务工便失去了联系。他们姐弟俩一直和爷爷奶奶生活。
陈思雨现在对母亲只有依稀的印象,一些乡邻们的闲话让陈思雨很伤心。“弟弟还小,不懂这些,但是我不相信是妈妈不要我了……”陈思雨翘着嘴巴坚定地说。
陈思雨告诉记者,她在假日学校最喜欢的就是周老师。她最初在学校沉默寡言,不喜欢与人交流,做游戏也退缩,不喜欢发言,不喜欢出头。是周老师发现了她的孤僻,专门单独和她聊天,给她讲笑话。她渐渐地把周老师当做了无话不说的知心姐姐。
“我告诉了周老师我妈妈的情况,周老师没有像他们一样说妈妈不要我了,周老师说我妈妈肯定是爱我们的,也许因为其他原因没有回来,也许工作太忙,也许出国打工了。她说现在很多人都出国打工,有的在韩国,有的在非洲,那么远的地方肯定回不来……反正我妈妈总有一天会回来找我的!”看着小思雨坚定的目光,记者深深地赞同了这位周老师的做法。
多年以后,也许孩子会忘记志愿者的模样,但相信他们会在心里记得在那个蝉鸣如歌的夏天,有一群哥哥姐姐,曾陪伴他们成长。
社会各界群策群力
假日学校是以行政村或社区为办学主体,以思想道德教育为主线,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节假日的原则,由社会群团组织进行管理,老干部、老模范、老专家、老教师、老战士(俗称“五老”)自愿参与,以青少年学生为主要对象的校外教育阵地,是孩子假日生活的组成部分。大批青年志愿者,尤其是在校大学生的参与,使其更具活力。
它的宗旨是,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使儿童假期离校不离教,使学校教育成果得到巩固,并让儿童增添假期乐趣,丰富孩子假日生活,让学生在不上学的时间里有健康的活动内容。
“长期以来,广大家长,尤其是留守儿童的家长,最担心的是孩子假日的教育管理问题。每到节假日,留守儿童心理就孤独和寂寞,无所适从,更有的由于失去监管,还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故。”仁寿县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县家长学校总校校长杨克能说,为此,县关工委、县家长学校总校急党政所急,想家长所想,帮儿童所需,于2013年7月26日,在黑龙滩镇四海社区创办全市、全县第一所暑期假日学校。4年来,全县共有留守儿童60余万人次(以每年参学儿童近万人,办学20天计算)参加了假日学校学习。
为办好假日学校,给留守孩子一个不一样的暑期,仁寿县各乡镇把办好假日学校纳入工作日程,从接到县上方案开始,各乡镇就积极筹划,征求多方意见,力求办出成效。各乡镇由党委副书记亲自抓,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办学单位(村、社区)主要负责人具体承担,乡镇财政安排专门经费用于办学。
仁寿县“假日学校”从7月中旬起,陆续开办,学生中留守儿童占70%。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各级关工委的用心,爱心人士的爱心,大学生志愿者的热心,换来了广大家长的放心,留守儿童的舒心。
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各办学单位一方面充分利用已有资源,挖掘潜力,另一方面利用社会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每所学校都开设了音乐、美术、舞蹈、体育等10门以上课程。教学中,始终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爱他人的教育,同时开展为敬老院老人送温暖、打扫环境卫生等活动。假日学校的开设,在使留守儿童得到关爱和成长的同时,也为孩子家长排了忧解了难。
仁寿县各乡镇广泛动员爱心人士参与办学工作,不仅有指导教师395名,还有282名辅导人员,并广泛吸引大学生志愿者参与。黑龙江师范学院、内蒙古大学、天津农业大学、四川大学等10多所大学的志愿者来到大化镇水利村、黑龙滩镇四海社区等假日学校,给孩子们上科技辅导课,陪孩子们玩游戏,指导他们学习书法、观看科技电影等。大学生志愿者的参与,不仅极大丰富了教学内容,全新的教学理念和知识技能,为假日学校增添了无限活力。
“我们的办学目标是,使儿童通过学习,思想上有提高、知识上有拓宽、行为上有规范,每个参与儿童要有明显收获。”杨克能说,下一步他们将会扩大规模,争取把假日学校全覆盖仁寿所有乡镇、村(社区),还要多增加些有用有趣的科目,使学生享受到与在校期间不一样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