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东坡精神 传承茶艺文化
——“中国雅茶万里行”走进眉山

东坡故里,以茶会友,传承东坡茶文化、
眉山网记者 张玉 文/图
【核心提示】
茶对于苏东坡来说,是牵挂一生的嗜好!无论何种境地之下,苏东坡都是那样的爱茶,以至于,他不仅会品茶、泡茶、更会种茶、采茶。
正因为苏东坡如此爱茶,在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里,专门有人研究东坡茶文化,而其研究成果早已经带动了许多地方茶产业的发展,遗憾的是,东坡茶文化在眉山的茶产业的运用上却很少。
为了探讨苏东坡以及眉山茶文化的关系,如何将东坡茶文化运用到眉山的茶产业之上,2016年5月18日,“中国雅茶万里行”活动走进眉山,一群茶文化爱好者齐聚一起做了一次有意义的探讨。
追根溯源 苏东坡与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眉山是世界茶叶发源地,彭山县江口镇是有文字记载的世界最早的茶叶市场和茶叶产地。早在西汉宣帝时(公元前73—49年),资中王褒在所写《僮约》中就有‘武阳买茶,杨氏担荷’的记载。眉山又是苏东坡的故乡,苏东坡好茶皆知,他对品茶、烹茶、种茶均在行,对茶史、茶功颇有研究,又创作出众多的咏茶诗词的。可以说,苏东坡把茶的文化与品德提高到了一个新高度。他深明茶理,深谙茶道,把煮茶的艺术表现得淋漓尽致。
“苏轼一生爱茶,写了大约200多首与茶有关的诗词。”眉山文史专家王仿生说,通过研究苏东坡写下的茶诗,可以知道他一生爱茶,不管是他得意之时,还是落难之后,都不改对茶的钟爱,长期的地方官和贬谪生活,使他足迹遍及各地,从蛾眉之巅到钱塘之滨,从宋辽边境到岭南、海南,为他品尝各地的名茶提供了机会。苏东坡对煮水的器具和饮茶用具,都颇有研究,自然也是品茗高手,他曾在月夜江边汲水煎茶时写下“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的绝佳诗句。更难得的是,苏东坡还亲自栽种过茶,东坡贬诵黄州时,他经济拮据,生活困顿。黄州一位书生马正卿替他向官府请来一块荒地,他亲自耕种,以地上收获稍济“因匮”和“乏食”之急。在这块取名“东坡”的荒地上,他种了茶树。
由此,我们有理由猜测,苏东坡爱茶是因为受家乡这片散发着浓郁茶文化土地的影响,事实上,三苏父子都曾在其文章中歌颂过故乡的茶。王仿生介绍,苏轼曾经在洪雅县的青衣江畔拜访过当地的茶农,还曾购买、品茶过当地种出的茶叶,而这让苏东坡在外为官多年依旧挂念不已写下了:“想见青衣江畔路,白鱼紫笋不论钱。”的诗句,很多人误认为诗中的紫笋是一种笋子,其实不然紫笋,一种名茶,因其鲜茶芽叶颜色呈微紫色、嫩叶背卷如同笋壳而得名。可以说,苏东坡与眉山茶的故事丰富多彩,更值得被人们挖掘,这样能让眉山的茶更具东坡的神韵。

东坡故里,以茶会友,传承东坡茶文化。
以茶会友 传承东坡茶文化
自古以来,人们对苏东坡以及茶文化的挖掘就不曾断过,2016年5月18日,由中国雅茶文化网和洪雅县茶文化研究学会联合主办,洪雅县文联、洪雅县社科联、洪雅县农牧局、洪雅县散文学会、洪雅县商务局、洪雅县三宝镇政府、洪雅县观音茶叶专业合作社协办“中国雅茶万里行”活动走进眉山,一群茶文化爱好者齐聚眉山,开始了苏东坡与茶文化的探讨。
悠扬的音乐中,茶文化爱好者通过解说词、茶艺,将苏东坡的一生用具象化的形式表现出来。一片茶,得经过许多煎熬,做成茶叶,入水,化成一盏茶,其中品出的百味,正如苏东坡的一生。悠悠茶香,沁人肺腑。在茶艺师的指导下,与会嘉宾一起体验茶道,感受那份自然与舒心。嘉宾们从茶叶的发源讲起,讨论眉山雅茶的渊源、为雅茶未来的发展出谋划策,嘉宾畅所欲言,现场气氛热烈。
“苏东坡与茶文化有着极为深刻的渊源,做好这方面的研究,可以很好地传承东坡茶文化。”王仿生说,“中国雅茶万里行”活动带动茶文化爱好者以中国西部生态绿茶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对其所涉及的相关科学和历史文化进行研究,从而促进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而中国雅茶文化网总编辑、洪雅县茶文化研究学会会长王仕彬也表示,“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茶文化的核心就是一个‘雅’字,我们相信通过‘中国雅茶万里行’活动,能带动更多人研究苏轼和茶文化的关系,能推动眉山的雅茶产业发展壮大,为繁荣眉山文化产业贡献力量。”

茶艺表演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