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网记者 毛馨怡 文/图
致富蔬菜基地

当地村民在蔬菜基地就近务工

二荆条丰收
“我们的二荆条主要运往攀枝花、海南等地方,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亩产值差不多2万元。”5月16日,记者在仁寿县谢安乡华阳村看到:一筐筐色泽鲜艳的二荆条正在装袋,运上货车;而另一旁的冬瓜地里,许多农民正顶着烈日施肥除草。这里便是谢安乡在“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工作中成功引进返乡青年建起的仁寿县最大的无公害蔬菜基地。
政府支持——蔬菜基地发展好
2015年,叶泽江、叶学清两兄弟在仁寿县谢安乡党委政府的政策鼓励下,放弃了原来在广安的蔬菜产业,返乡回到仁寿。“华阳村的土质条件好,附近又有小河流,种蔬菜是最合适不过了。”叶泽江介绍说。
说干就干,两兄弟齐心协力。土地流转、平整地块、修建水渠、铺装水管……“到今年,当地种植的时令蔬菜已达到1050亩。”叶泽江介绍说。目前,蔬菜基地种植的二荆条正在上市,亩产3000公斤以上;冬瓜藤、南瓜藤已经爬上支架,大白菜长势茂盛……目前,整个蔬菜基地正在蓬勃发展中。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谢安乡党委政府的支持。
“老实说,建设中还是遇到了不少问题,多亏了党委政府的帮忙,不然的话,肯定还没有这么快见效益。”叶清江说。在回乡创业初期,谢安乡党委派出专人对他们进行帮扶指导,土地流转与当地农民协商等问题都由政府出面解决;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上,政府给予了很大帮助;在用工方面,积极动员当地村民到基地就业,家门口就能增收致富。
基地发展——村民家门口就业
“我们返乡创业,就是想带动本地产业的发展,解决乡亲们的就业问题。”两兄弟在广安创业时,曾解决了许多当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我们也是从打工开始的,非常明白在外打工的辛苦和不易。”这不禁让两兄弟开始思考,为何不回到自己的家乡创业,帮助本地乡亲解决外出打工谋生的现状呢?
“带动乡亲们一起创新创业,在家门口就能把钱挣到,这就是我们的想法。”叶学清说,“同时,当地村民还可以跟我们学技术,也可以跟着我们干,自己搞几亩蔬菜,只要品质上得去,我相信都能挣到钱。”
据了解,当地村民将土地以每亩500元/年的价格租给了两兄弟,平日里便在蔬菜基地打工。“这种方式好,比我们搞传统农业好得多。没得那么辛苦了,钱还挣得多些……”正在劳作的王云成大爷告诉记者,“以前,自己在家种田为生,子女出外打工,一年下来也挣不到多少钱。现在,我们既可以收到土地租金,每个月在这里打工,还能挣2000多元的工资,收入是以前的好几倍。”
“谢安乡是纯农业乡镇,如果只靠传统种植,老百姓肯定富不起来,如果只靠单家独户、单打独斗,老百姓也很难致富。为此,我们通过到外地学习考察、征求群众意见等方式,最终决定通过‘引进业主、实施土地流转、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产业’的方式,让老百姓在勤劳中致富,在‘无风险’、‘无投入’中致富。”谢安乡党委书记李貌说,“有了成功的例子后,下一步,我们将依托蔬菜基地,着重在完善基础设施、拓宽销售渠道、做强蔬菜产业等方面下功夫,带动更多的老百姓一起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