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来源:眉山网
更新时间:2016-05-20 08:24:54
责任编辑:
农机手正在地里进行机器插秧。眉山网记者 张忠苹 摄
东坡区
家庭农场业主贺万清: 种养结合 收入翻四倍
疏果管理。
“像这种不良果,我们要提前把它摘掉,这样才能保证其他果子的品质。”近日,在东坡区秦家镇红丰村村民贺万清的家庭农场里,工人们正抓紧时间为果树进行疏果管理。该农场有80多亩水果,由于科学的管理,去年亩产达2000多公斤。
“除了种植水果,我们还在果树林里搞生态养殖,主要以养鸡、养鸭为主。”农场主贺万清说,以前守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种的庄稼还不够一家三口人填饱肚子;如今,流转土地,办起了家庭农场,实现了规模化种植,才终于体会到了什么是“小康生活”。
在贺万清一家的精心打理下,如今一个集生态水果种植、林下养殖互补发展的家庭农场正茁壮成长。
主打生态牌 建起家庭农场
作为种植传统农作物和水果的农民,贺万清一家建立生态家庭农场的初衷是什么?对此,贺万清的妻子说,“现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大家都想着如何才能吃得更健康,于是催生了全家人尝试建立生态家庭农场,进行生态种植和养殖,为市场提供更多优质放心的农副产品的念头。”
有了这个想法后,贺万清一家便开始分工合作,打听如何注册、查阅如何经营、研究营销手段和模式。在积极学习和摸索之下,贺万清一家很快完成了各项手续的办理。2013年3月,投入20余万元的眉山梭椤生态家庭农场正式成立并投入运营。
家庭农场建立起来了,但怎样才能生产出大家认可的农产品呢?对此,贺万清一家心中早就打好了“算盘”:家里有现成的果树地,在此基础上发展水果生态种植。果树下大面积遮阴不适合其他种植,那换种思路搞林下鸡、鸭养殖,林地就可以有效利用了。
种养结合 农场规模不断壮大
在种植和养殖思路的指引下,贺万清农场的果树林地打围、鸡鸭幼苗购买投放等工作开始快速推进,一块60亩的林地很快就生机勃勃地发展起来。
“农场内种植了脐橙、红橘、爱媛38号等品种,去年改良了新品种不知火。虽然有的果树产量不到50公斤,但施用的是农家有机肥,而且不打农药,结出的水果让人吃着放心。”贺万清表示,果树下养殖的鸡全由自家母鸡孵化并从小放养,以虫子、草、玉米、小麦等为食,保证其在自然状态下生长200天以上才出栏。
对于种、养相结合生态模式的优势,贺万清认为,林下鸡鸭养殖可以为果树除虫,产生的粪便还可直接作为果树有机肥使用,而果树在夏天可以为鸡鸭遮阳,一大片林地也为鸡鸭提供了宽敞的生活场地。
经过几年的发展,贺万清的家庭农场如今每年可产出生态水果10余万公斤,出栏生态鸡鸭2000余只。
销售市场广 经济效益好
农场里的产品该如何销售?网络订单销售是贺万清一家改变传统销售模式的大胆探索。
“生态养殖必须远离工业地带,我们的农场离最近的多悦镇都有5公里。路远销售难度大,加上农村的人大多会喂养鸡鸭,更缺乏销售市场。”贺万清说,在朋友帮助下他们建立了生态农场网站,开展订单销售,提供城区送货上门服务,逐步打开了销路。
如今,贺万清的家庭农场平均每个星期都会通过手机短信、QQ、微信接到顾客订单。节假日最多时一天能卖出鸡鸭百余只,已配送直销鸡鸭1900多只,生态鸡蛋450余公斤。
对于办农场带来的改变,贺万清体会颇深。他说:“如今,我们家庭农场的收入是80万元,以前我们全家的总收入是20万元,足足翻了4倍,搞规模化种养殖,办家庭农场,经济效益要高很多。”
彭山区
种粮大户王程淋: 机械化耕种 省时又省钱
收割机正在田间作业。
“合作社有四台烘干机,一台一天可以烘干十几吨小麦,就是这样也不大忙得过来。”彭山区凤鸣镇金烛村,种粮大户王程淋今年的小麦获得丰收,这段时间,他正忙着将收获的小麦烘干,还要把水稻秧苗及时栽种。
虽然事情多,但是王程淋并不觉得手忙脚乱,这一切全归功于机械的帮忙。“机械化耕种收,成本低,效率高,是值得尝试和推广的。”王程淋说。尝到机械化种植的好处,今年3月,他又购置了一台全自动化育秧播种机,为水稻插秧种植做准备。如今,王程淋的农业合作社已经初步实现机械化覆盖农作物耕种收的全过程。
收割机为他赚取人生“第一桶金”
王程淋出生在农村,成长在农村,从小就知道种粮的艰辛。在他的记忆里,每年一到小麦收割的季节,长辈们都要面朝黄土背朝天,抓住晴好天气一连收割几天才能收完,既费时又费工。在他十六七岁的时候,村里来了一台江苏的收割机,一亩地的小麦半个小时就全部收完。这让他“开了眼界”,于是他东拼西凑,花了6000元买了第一台旧的收割机,之后服务收割,为他赚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2004年,王程淋通过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3万多元,自己出资7万多元买了一台新的收割机,当时的他只有18岁,拿出7万多元买一台收割机在大家看来是很冒险的,可是他却看到了收割机的大好前景,毅然坚持了自己的选择。
当时,用机器收割在当地比较少见,但许多农户知道这个“铁家伙”收割快,效率高,便慕名来找王程淋收割。后来,他又添置了拖拉机、插秧机、旋耕机……并在2010年成立了成林农机专业合作社。
机械化作业省时省工又省钱
2014年,王程淋觉得单纯帮别人收入来源太单一,他便开始自己承包土地种植粮食,经过流转,他承包了近千亩土地。
在岷江现代农业示范园彭山区域,王程淋200亩的麦田里一排繁忙,农机手们正操作收割机在田间收割小麦。“两台收割机同时收割,种的200亩小麦两三天就可以收完。”王程淋说,收割完自家地里的小麦,他还会帮附近的合作社收割,插秧。
“机械化种植,省时、省工、省力还省钱。”王程淋算了一笔账:找人插秧一天可插五分地,工钱200元,自己100多亩地要想3天插完至少需要七八十人,插秧的人工成本都要一万多元,而插秧机一天可插30多亩地,成本才80元,3天插完机械成本才200多元。
在彭山,王程淋走在了机械化耕种收的前端。如今,他的农业合作社有播种机3台、插秧机4台、收割机3台,还有运送加工粮食的拖拉机、烘干机若干,初步实现了机械化覆盖农作物耕种收的全过程。“政府有农机补贴,还有专门的技术人员为我们指导,让我们机械化耕种少了后顾之忧。”王程淋说。
仁寿县
种粮大户李力勇: 流转土地 荒地生金
李力勇在田里插秧。
“双抢”农忙时节,仁寿田野上处处都是繁忙的景象。
5月11日早上六点半,在仁寿县珠嘉镇棚村村,四川省现代粮食产业仁寿示范园区内,种粮大户李力勇和4名工人、2名机手已经在田地里忙开了。几台乘坐式插秧机在田里往返穿梭,不一会儿,田里就竖起了一排排嫩绿的秧苗。在不远处的山坡上,一名机手正在使用手扶式播种机播种玉米。
李力勇是仁寿县满井镇杜家村人,虽然只有初中文化,但他却头脑灵活、敢想敢拼。从起初的一台55马力的拖拉机开始,几年时间,靠着帮农户提供耕田、育种、插秧、收割等服务,李力勇尝到了机械化的甜头。
“以前农机具使用少,严重地影响了农业种植集约化和机械化进程,农机具的推广是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生产模式转变的突破口。”2011年,李力勇成立了仁寿县大地农机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一同致富。在李力勇的带领下,合作社不断壮大,目前已发展社员48户,拥有动力机械66台,各种配套农机具91套。
“成立农机合作社有好处,不仅我们自己种地方便,节约人工成本,而且还可以外出包揽育秧、打田、插秧和收割等业务,村民的收入也提高了不少。”李力勇告诉记者,棚村村的2000多亩地,只是合作社机械化耕作的一片区域而已,大部分的机械已经到眉山、双流等地作业了。
李力勇说:“现在全机械化种地,产量高、又轻松,再加上国家扶持政策又好,我觉得这条路走对了。今年我准备把面积扩大,带动村民一起致富。”利用机械化规模化种植技术,李力勇还先后在珠嘉镇棚村村、踏水村等地流转了200亩土地,成为当地的种粮大户之一。
“多亏了李力勇,我家5亩多撂荒土地,如今每年还有2500元收入。”棚村村7组村民熊德章,是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之一。因为疾病,常年卧病在床的他无力耕作土地,5.8亩土地白白撂荒多年。几年前,李力勇将他家土地流转后,熊德章轻松了不少,“不费力,撂荒土地也可以有收入。”熊德章说。
“土地交给合作社,除了获得流转收入外,还能给业主打工,还是种自己的地却多了一份收入。”在地里干活的村民陈学用是李力勇聘用的农民之一,据他介绍,土地流转后,他家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忙时大家都来地里干活,能多挣一份钱,农闲时,还可以外出打工,比以前的收入多多了。
在带动农民入股、务工增加收入,推动贫困户增收,促进了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在种粮大户的带动下,实现种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在四川省现代粮食产业仁寿示范园区,像李力勇带领群众致富的种粮大户还有很多,“目前园区已培育种粮大户115户,带动865户村民致富,人均年收入增加1800元。”四川省现代粮食产业仁寿示范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近年来,仁寿县围绕以农为主、统筹城乡,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大力发展都市近郊型现代农业,促进农业产业规模化,推进农业经营主体专业化,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截至2015年,该县已培育现代农业业主、家庭农场、农民专合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870户,带动31.5万户农户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
洪雅县
家庭农场业主张方:日产蔬菜数千斤 绿色生态受欢迎
张方雇请的村民正在田里劳作。
5月10日,记者在洪雅县中保镇循环农业示范园区一家庭农场内看到,农场雇请的村民正忙于翻土,抓紧抢栽被大风吹倒的蔬菜苗。另一边,农场内一大片茄子、莴笋、白菜等时令蔬菜长势喜人。
今年39岁的张方是该农场的主人,从事国际物流的他去年辞职后决定扎根农村。在家人的支持和帮助下,张方在中保镇循环农业示范园区流转了120亩土地,开始种植蔬菜。从去年6月注册家庭农场以来,通过合理规划,目前,张方的农场雏形已然形成。农场的日常生产管理由他与妻子共同进行,在农事繁忙时,也会雇请村里的农民帮忙除草、施肥、起苗、搬运。
谈起不做白领做农民,张方说,2013年国家提倡大力发展家庭农场,让他看到农业的发展前景,“现在人们的健康意识越来越强,国家对农产品安全问题也高度重视,我就想在蔬菜行业树起‘良心菜’、‘诚信菜’的金字招牌。”
为了种好“良心菜”、“诚信菜”,张方依托县农业局专家的指导,严把蔬菜生产的质量关,不遗余力“减控”农药化肥。“在蔬菜种植前期,我们就减少化肥的用量,用经过沼气池无害化发酵处理的牛粪代替。”张方说,沼液代替化肥,生态、成本小,管道喷灌还节省了人力成本。除此之外,他还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这些“新”东西带来的便是地力复苏,产量稳步增长,产品绿色生态。“吃过农场蔬菜的食客都表示口感好。”张方自豪地表示。
如今,张方的家庭农场的名声在洪雅县农贸市场有口皆碑,每天数千公斤的辣椒、莴笋、白菜等新鲜绿色蔬菜被贩销大户一抢而空。
“2013年以来,县委、县政府适时出台相关政策,对家庭农场加大项目扶持力度,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支队伍中来。”据洪雅县农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除此之外,政府还着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场主,并鼓励引导大学生、外出务工农民、农村经纪人等投资创办种植业家庭农场,投身现代农业开发,增强家庭农场的发展后劲。截至目前,该县在工商登记注册的家庭农场有100余家。
对于洪雅而言,发展家庭农场还具有特别明显的现实意义。“家庭农场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他们应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推广使用新技术、新品种,加快了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成为当前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成果的重要载体,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和市场竞争力。”该负责人表示,不仅如此,家庭农场在进行规模种植的基础上,还积极发展规模养殖业,走农牧循环生态路子,实现了对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进一步带动了洪雅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和都市近郊型现代农业的上档升级。
丹棱县
家庭农场业主龙克树: 产业化经营 菌渣变废为宝
农场工人正在用菌渣制作有机肥。
曾经,生产食用菌剩下的菌渣只能当作废物扔掉,搬运菌渣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而且找到合适的堆放地点也是个难题。丹棱县昊龙家庭农场创造性地将菌渣利用起来,生产有机肥,创造了可观利润,形成了产业化生产链条。
2014年,农业部提出2020年我国要实现化肥、农药用量零增长目标,丹棱县将菌渣加工成有机肥,无疑是为实现这一目标而进行的有益探索。
循环使用 菌渣变废为宝
5月10日,记者走进丹棱县昊龙家庭农场,只见两位工人将鸡粪、兔粪等材料均匀地洒在菌渣堆上,然后发动搅拌机,一人在前面拉着机器,一人在后面推,搅拌粉碎菌渣等材料,制作有机肥。
“这是今年生产的第四批有机肥,早就被客户预订下来了。”昊龙家庭农场负责人龙克树说,“光是卖有机肥,农场今年就能收入四五十万元。”
昊龙家庭农场以种植蘑菇为主,每年4月底,当蘑菇采摘售卖完后,如何处理菌渣让龙克树头痛不已。
4年前,龙克树发现菌渣堆旁边的果树长势特别好,这让他看到了菌渣的新出路。起初,他只是将菌渣简单地堆放在果树下,结果果树长势喜人。“我特地去咨询了专家,专家建议我在菌渣里加入其他肥料,让菌渣的功效充分发挥出来。”龙克树说。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龙克树多次尝试在菌渣里加入各种肥料,最终确定了加入活性有机物、鸡粪、兔粪等物质的做法,制作出了功效显著的有机肥。“这个有机肥里面含有大量的生物菌,可以改善板结的土壤,让土壤透气、保水,从而提高植物的肥料吸收率。”龙克树说,自从两年前正式将有机肥推向市场,就受到丹棱广大果农的欢迎。
今年3月,中国科学农技中心工作人员到昊龙家庭农场考察,高度肯定了农场利用菌渣肥料制作有机肥的做法。
政策扶持 产品远销海外
近年来,为了推动家庭农场产业化经营,丹棱县在政策上向涉农项目倾斜,每年拿出专款用于支持家庭农场建设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建设。丹棱县以政府为引领,规模化发展,形成一套家庭农场产业化经营经验,为该县农业发展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如今,丹棱县有184个家庭农场,182个专业合作社,有4个家庭农场建立了粗加工工厂。
有了政策扶持,昊龙家庭农场由小做大,从最初每年种植5万袋,发展到每年种植50万袋平菇的大型农场。
2004年,以昊龙家庭农场为主体的丹棱县昊龙珍稀食用菌协会成立,截至2015年,发展会员350户,带动农户1200余户,流转土地300多亩。
目前,协会主要销售盐渍菇和鲜菇两种类型的产品。盐渍菇主要通过公司与种植户签订长期收购合同,确定生产基本数量任务和最低保护价收购,基本形成了“公司+协会+基地+种植户”的产业生产经营模式。2009年,日本某公司看中农场的信誉和平菇的质量,与农场签订了盐渍菇长期收购合同,丹棱平菇远销海外。鲜菇则直销到雅安、康定、乐山、成都等城市,其中一部分还进入大型连锁超市,实现了农超对接的生产经营模式。
青神县
家庭农场业主吴勇智:复制成功经验 推广生态鸡养殖
吴勇智为上网销售的土鸡拍照。
“同样是养鸡,现在养鸡跟过去完全不一样了。”5月6日,青神县河坝子镇黄莺岭村的留守妇女刘大姐告诉记者。原来,家里面缺少劳动力的她,2015年通过借助“小吴土鸡”的指导和推广,引入新品种,更新养殖方法,将家中的养鸡量从原来的十来只发展到近百只,当年就实现了经济状况的大转变。
“小吴土鸡”是青神土生土长的家庭农场,成长于该县瑞峰镇中岩村,业主吴勇智从最初的几十只鸡养到现在上万只鸡,通过微信、淘宝销售土鸡和土鸡蛋,成为青神家庭农场的领军人物。
去年以来,通过吴勇智的推广,生态蛋肉两用土鸡迅速在河坝子镇多个村庄的养鸡户中推广,让大批群众从中受益。
河坝子镇黄莺岭村是市级贫困村,幅员面积为6.8平方公里,下辖7个村民小组,603户1586人。该村地形以深丘、山地为主,耕地面积1200余亩,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周边为水库淹没区,地理位置比较偏远。长期以来,60%的村民外出务工,留在家里的都是老人、妇女和孩子,土地空荒严重。
2014年,“小吴土鸡”和黄莺岭村结缘,到村上发展生态蛋肉两用鸡养殖,将村里闲置的养鸡场提供给业主做育雏室,并解决了育雏室的用水用电问题。自此,“小吴土鸡”的成功经验迅速在这个贫困村复制开来,具有黄莺岭村“生态基因”的鸡,通过“小吴土鸡”的成熟渠道,顺畅地销往全国。
畅销品牌的背后是严格要求。根据“小吴土鸡”家庭农场的要求,农户只能给鸡喂养玉米、谷糠、豆饼等生态饲料,严禁喂养配合饲料、药物、添加剂,每亩山林、荒地放养只数为45—60只,还要及时捡蛋,上交4天内的新鲜鸡蛋,防止鸡蛋过期变质等。
“小吴经常到我们这里来检查指导,发现问题会立即和我们沟通,他在销售我们的鸡蛋的时候,会细心地将我们饲养者的信息记录在产品上面。工作规范才能有更好的市场,我们的养鸡方法和以前相比大大提升了。”黄莺岭村养鸡户说。
不仅是黄莺岭村,隔壁的玉蟾村也被带动了起来。因为玉蟾村的条件和黄莺岭村相似,于是镇上召集两村干部、村民代表和业主进行商议,决定今年也在玉蟾村发展这一产业。目前,该村农户报名订购的鸡苗已达3500只。“‘小吴土鸡’家庭农场的养殖销售方法很有启示意义,我们也想抢抓这一机遇,抓紧把我们的脱贫致富项目启动起来。”玉蟾村相关负责人表示。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由眉山网记者 殷勇 李幸 蒋萍 陈燕利 肖倩 古良驹 提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