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来源:眉山网
更新时间:2016-05-16 08:19:26
责任编辑:
没有血亲一家人 走过风雨八十年
——记2016全国“最美家庭”杜桂珍家庭
儿孙满堂,其乐融融。
眉山网记者 古良驹 文/图
只要说起洪雅县槽渔滩镇兴盛社区的杜桂珍家,当地的老百姓便要竖起大拇指,赞一句“一门孝子传佳话”。杜桂珍家是一个五世同堂的大家庭,102岁高龄的曹李氏是家中辈分最高的老人。自曹李氏的继女婿杜光荣开始,一代又一代的后人悉心照料曹李氏,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孝道的可贵。
“让老人快乐又健康地安享晚年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曹李氏的四孙女杜桂珍说。
谁又曾想到,这个“老祖宗”竟然和满堂儿孙毫无血缘关系?
痛失继女
继女婿成儿子
1950年,曹李氏的继女曹淑珍出嫁了,继女婿杜光荣踏实可靠,为人老实。曹淑珍也是个能干的女子,割草喂猪、洗衣做饭样样行,小两口的日子过得有声有色。新婚不久,曹淑珍怀孕了,一家人热情地期盼着新生儿的到来。
不幸的是,次年,曹淑珍因难产去世。那一刻,曹李氏感觉自己的天都要塌了。无儿无女的她早已将继女当作自己的亲骨肉般疼爱着,眼看着女儿要为自己生下孙儿,一家人的日子将越来越好,女儿却撒手人寰。
曹淑珍过世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曹李氏沉浸悲伤中难以自拔,整日以泪洗面,直到杜光荣领着自己的新媳妇张仕珍跪在她面前。“妈,淑珍走了,以后我就是您的亲儿子,我俩以后会把您当亲妈一样,照顾你、陪伴你。”
听了杜光荣朴实又诚挚的话语,曹李氏颤抖地伸出双手,接过新媳妇奉上的茶,和着眼泪喝了下去,这眼泪再也不只是失去女儿的悲痛,而是混合着温暖与感动。
困难时期
一份口粮渡难关
困难时期,城镇居民凭供粮证定量供应口粮。作为居民的曹李氏,按照当时的规定,能够领到一份口粮。然而,在最艰难的时候,她都没有动过那份口粮,所有的口粮,都被她小心翼翼的带回家,和上菜,煮上一锅,养活家中儿女。
“当时,国家搞配给制。我们都是农村户口,没有什么口粮,家里三个小孩子,吃的主要靠她的一份口粮。她总是等我们大家都吃了之后,才想办法搞点菜叶子煮来吃。”当年的三个小孩之一的杜桂珍这样说。
靠着曹李氏的一份口粮,孩子们都能够勉强果腹,一家人度过了最艰难的日子。
无怨无悔
媳妇接力照料
此后,杜光荣像亲儿子那样照顾着曹李氏。随着年岁的增长,曹李氏的腿脚大不如前。杜光荣不让她下地干活,自己再苦再累也要让老人休息好。一有闲暇时间,杜光荣还要陪着曹李氏出门散步,呼吸新鲜空气,锻炼身体。
杜光荣悉心照顾了曹李氏33年,直到1983年5月因病去世。“我死后,你们一定要对奶奶好。”去世前,杜光荣对守在身边的子女说道。
曹李氏悲痛欲绝,虽然杜光荣跟她没有血缘关系,却给了她远胜亲儿子的关怀。这时,张仕珍强忍失去丈夫的伤痛,接过了丈夫照料曹李氏的担子。“那个时候,妈妈自己都难过得不行,还要想办法哄奶奶开心。”回忆起那段时光,杜光荣与张仕珍的女儿杜桂珍说。
杜光荣和张仕珍育有七个子女,在子女们看来,自从父亲走后,母亲事事都把奶奶的需求放在第一位。1997年,杜家修了新房子,一家人欢欢喜喜地乔迁新居。曹李氏习惯了老房子,不愿意到新房子去住。张仕珍怕老人一个人孤单,便陪着她住在老房子里。两年后,张仕珍因病去世,悲恸的曹李氏永远也不会知道,媳妇其实很想住一晚新房子。
言传身教
子孙个个孝顺
张仕珍去世后,街坊邻居纷纷担忧,曹李氏的好日子恐怕到头了,孙儿孙女们照顾她肯定不够尽心。但不久后,大家发现此前的担心是多余的,曹李氏的孙儿、孙女个个孝顺。
88岁时,曹李氏眼睛患白内障,孙儿孙女们第一时间带她去成都做手术;每年寒冬,孙儿孙女们早早为她准备好温暖的被褥,日日为她端来火盆;从未出过远门的曹李氏渴望出门看看,孙儿孙女们就常常接她到洪雅、成都玩……
“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告诉了我们奶奶跟他的关系,常常嘱咐我们要对奶奶好。父母对奶奶的细心照顾也为我们作了榜样。”杜桂珍说。
牟成彬是曹李氏幺孙的妻子,婆婆张仕珍去世的时候,尚未过门的她考虑到一家人工作繁忙,主动挑起照顾曹李氏的担子,直到身怀六甲。2000年,曹李氏的大孙女杜桂兰接过接力棒,提前退休回家,照顾曹李氏。孙女杜桂珍远嫁西昌,为了照顾曹李氏,承受着与丈夫孩子的离别之苦,没有一句怨言长期照顾老人。孙女杜桂莲、杜桂萍虽然长期在外工作,却时时想着曹李氏,新衣服、营养品不间断地往家里寄……
传承孝道的脚步,永不停歇,令人动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