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民情、听民声,解难题、办实事,我市把干部“走基层”直接联系服务群众作为锻炼培养干部,推进作风建设的重要载体。各级党员干部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中——
帮扶干部组织开展娱乐活动,与联系村干部群众同欢乐。
仁寿县禾加电管所党支部为脱贫攻坚联系村贫困群众送温暖。
黄桂云 眉山网记者 蒋萍 钟烨 文/图
农忙时,深入田间地头,主动帮助群众组织农资、抢收抢种、指导抗旱;“七一”期间,与所联系的基层单位党员同过组织生活,听建议、找差距、添举措,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春节前后,开展“走基层、送温暖”活动,给困难群众送去慰问物资,确保他们温暖过冬……过去一年里,全市各级党员干部认真按照市委安排部署,积极深入基层,走进群众当中,察民情、听民声,解难题、办实事,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直接联系服务群众活动的热潮。随着活动持久深入开展,基层发展越来越好,群众从活动中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干部的作风进一步得到转变,党群干群关系越来越密切。
锻炼干部促作风转变
基层是最好的学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干部“走基层”联系服务群众是锻炼培养干部,推进作风建设的重要载体。如今的眉山,常走基层、联系群众已由最初的组织安排,转变成了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群众观念在各级党员干部的心中牢牢地扎根。
“将联系群众当亲人,把群众的事当家事”,党员干部真情帮扶,换来群众的信任和拥护。2015年8月,丹棱县委办的黄文被派到张场镇廖店村担任第一书记。长期在机关工作,突然让他扎根基层从事群众工作,对黄文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第一次到贫困户廖曲秀家中走访,他就碰了壁。但他没有气馁,去一次不行,就去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而且积极帮助廖曲秀申请救助。黄文务实的作风和真诚的态度最终打动了廖曲秀,10月16日,廖曲秀自发给住在村级活动阵地的黄文送来了自家种的蔬菜,坚决要他收下。在黄文的民情日记中,他这样写道:基层工作就是这样,吃吃闭门羹、受受气是难免的,但是只要将心比心,把群众当亲人看,用心为群众办事,迟早能走进群众的心。廖阿姨有病在身,连说话都费劲,今天还专程给我送菜,这让我对“鱼水情”有了更深刻的领悟——这种感情是一种依靠、信赖。
2015年8月,市委发出实施“1593”集中攻坚号令,确保2017年在全省率先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8月14日,市级机关35名第一书记、70名驻村干部响应市委号召,正式出征奔赴全市105个贫困村,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除全市315个省市建卡贫困村全部下派第一书记外,每个贫困村还组建了一支驻村工作组,整合第一书记、驻村干部、“三支一扶”力量等,每个工作组干部不少于两名。8月底,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组近千名干部全部到位,目标“剑指”精准脱贫。
实施“五个一”助推基层发展
发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找准一条发展路子、建强一个基层班子、培育一项主导产业、完善一批基础设施、健全一套工作机制”成为全市各级单位和干部直接联系服务基层的重点。
仁寿县曹家镇清泉村7组是全村唯一一个还未通上水泥路的村民小组,人少路长,群众经济基础较差,导致了道路硬化问题迟迟无法解决,一直是村两委和7组群众的“心头病”。落后的交通严重制约了当地产业发展,同时还影响着群众致富增收的积极性。市畜牧局选派的第一书记辜志鹏来到村上,就下决心要给7组群众铺一条“脱贫致富路”。市畜牧局和脱贫攻坚驻村工作组先后协调仁寿县财政局、发改局,积极为7组道路硬化立项,先后筹措资金近40万元。2015年12月中旬,3米宽的水泥路完工了,群众为此欢欣不已。
青神县瑞峰镇天池村是个典型的山区贫困村,为了帮助该村早日摘掉贫困村的帽子,市纪委选派干部李宝强到村担任第一书记驻村工作;组织党员干部在深入调研、与群众座谈的基础上,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改善民生等方面帮助制定发展规划;主动“走出去”,积极“引进来”,帮助该村引进制药企业2家,争取到扶贫基建项目2个、农林畜牧等项目3个……天池村的贫困面貌很快便得到了改善。
2015年,全市各级参联单位、部门共帮助联系村(社区)制定帮扶规划5348个,确定帮扶项目4257个,涉及资金31666万元,已完成投资30340万元。其中新建改建村级公路、便民道636公里,新建整治山坪塘、蓄水池573口,创建“绿色基地”2267亩。
排忧解难为民圆梦
帮助群众解忧解困谋发展,这是直联工作开展得好与不好,群众满意与否的关键。
彭山区保胜乡金岗村7岁的付鑫威是个留守儿童,因为各种原因,一直没有户口。没有户口不仅无法上学,对他以后的工作生活都有很大的影响,这让与他相依为命的奶奶烦恼不已。付鑫威的奶奶也曾想过办法,但都没能解决孙子的户口问题。2015年8月,走访得知这一情况后,彭山区委组织部的胡发军及单位领导先后多次联系协调乡政府、卫生院、派出所、学校等,几经努力,当年9月就让付鑫威上了学,并于2016年元旦节前帮付鑫威解决了户口问题。
方兴荣是青神县瑞峰镇尖山村3组村民,是精准脱贫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之一。由于家庭经济紧张,加上女儿刚考上大学,正是用钱的时候,一家人挤在破损严重的砖木房内,下雨时多处漏水,生计窘迫。市林业局下派到该村的第一书记彭波了解到方兴荣一家的情况后,积极争取县危房改造项目资金,为他家进行危房改造。经过几个月的建设,今年3月,方兴荣如愿搬进了新房,一家人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无论是群众幸福的笑脸,还是发自内心的感谢,都是对党员干部真情帮扶的肯定,这充分证明,干部们帮到了点子上,帮到了群众心坎里。
对希望转变为城镇居民的群众,加强就业培训,提供就业信息,力所能及帮助其解决进城镇创业的困难和问题;对希望转变为产业工人的群众,积极搜集、提供用工信息,引导他们进园区、进工厂务工……市委直联办数据显示,全年各级党员干部送文化科技政策到基层4万多人次,帮助解决民生难题2291件,投入资金2291万元,46项惠民项目累计惠及群众398万人次,涉及资金23.6亿元,解决饮水困难人口25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