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网见习记者 钟烨 实习生 林佳怡 文/图
年年过春节,岁岁办年货。除夕之夜,一家人围坐在年夜饭的餐桌前,常常会回忆起往年的春节,或许有的人会想起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一双白边布鞋和军绿衣裤;或许有的人会想起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攥着副食本排队买带肉的情景;或许有的人会想起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摆满鸡鸭鱼肉虾的年夜饭餐桌,甚至还会有人想起买了彩电的那个春节,揣上手机的那个春节,搬进新居的那个春节和买了汽车的这个春节……
吃 从“土制品”到“洋年货”

各类坚果也进入市民年货单。

腌腊制品成为年货必备品。 眉山网记者 黄海波 摄

进口食品受到年轻人喜爱。
上世纪70年代,人们年货单子上的内容绝大多与有关。55岁的青神县居民张崇东对于过年的期待,除了必不可少的腌腊制品外,父母还会为他准备一些阴米子、挂面、糍粑作为副食。“阴米子现在很少见了,其实就是将糯米蒸熟风干,然后用少许油炒到香脆,用糖水泡着吃,条件好的人家还能往里加个荷包蛋。”张崇东说,今年过年,他准备做一些阴米子给3岁的孙子吃,让孙子也尝尝那个年代孩子们过年期待的美味。
到了80年代,市场上的物资渐渐增多,猪肉已不再是年夜饭餐桌上的终极追求,鱼类、禽类开始常见。“除了鸡鸭鱼肉,糖、烟酒、水果都要买些。”市民林娟回忆道,小时候过年,家里虽然准备了糖、水果等年货,但家长往往不让孩子多吃,因为还要用来招待客人。“所以,我小时候总是迫不及待地催着父母去走亲戚。”
在“90后”杨小雨的记忆里,干拌鸡、东坡肘子等菜品也失去了在年夜饭中的主角地位,水发鱿鱼、冻带鱼等海鲜开始出现在餐桌上。而各种各样的副食,也备受孩子们喜爱。“旺旺大礼包、酒心巧克力、糖水罐头都是当时的高端零食。”杨小雨告诉记者,每到过年,家里都会收到一些礼品,各种零食可以吃个痛快。
步入21世纪后,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追求健康、新奇的年货。眉山城区一家超市负责人介绍说,从近几年看,以往销量非常好的膨化食品渐渐遇冷,年货中必不可少的瓜子花生也开始被杏仁、碧根果等高级坚果取代,度数较低的红酒成了年货新宠,来自国外的进口年货受到年轻一代的热捧……
从吃饱吃好,转变到吃得健康,再到吃出花样,反映了人们采购年货的观念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不断发生变化,对年货品质也有了更高更新的追求。
购 从配票排队到电商网购

市民在购置年货。
攥着肉票、油票等各种类型的票据,在供应点门口排队置办年货,让许多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们记忆犹新。票据是按月配给,各家各户往往尽量节约,留到过年时集中使用。票据积攒不容易,用时也就很谨慎,因为买不到好的年货,整个年都过不好。市民于继华告诉记者,有一年他排队买过年肉,轮到他时肉已经卖完了,无奈之下他只好第二天重新排队,总算买到了一块肉。
商场和超市从90年代开始成为老百姓置办年货的首选地,每到过年的时候,眉山城区几处大型卖场都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但随着近年来智能手机与电脑的普及,“网购年货”对实体店的冲击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年货市场成了双方的“必争之地”上。
“去年春节,家里的年货大部分都是我负责网购的。”大三学生小龙对电商情有独钟,在她看来,网购能将全球各地的年货送到家门口,比起实体店方便不少,“以往都是爸妈去卖场‘血拼’,费时又费力。”
“我平时也爱在网上买东西,但是年货太重要了,不敢冒险。”在眉山一家传媒公司工作的余女士表示,大型商场超市的商品虽然价格稍高,但质量有保障,维权也更容易。“之前,我在网购中也遇到过产品质量问题,虽然可以退货,但太花时间,也很扫兴。”
采访中,不少年轻市民表示,与家人一同逛商场、购年货本身是一项温馨的家庭活动,而网购年货作为一种新兴现象,也逐渐被人们接受。
新 从简单吃穿到旅游买车
市民在选购春节饰品。 眉山网记者 蒋萍 摄
在物资紧张的岁月里,年货的内涵也简单。在吃以外,父母总是想方设法给子女扯几尺棉布,做一身新衣。“直到80年代,才过上全家过年都能穿新衣的好日子”张崇东说。
1983年除夕,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首次亮相,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从此成为广大群众每年必看的“精神年夜饭”。80年代末期,彩电、冰箱、洗衣机这“新三件”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在采买年货时,条件不错的家庭会拿出整年积蓄奢侈一把,为了能在除夕夜和家人一起看上“彩色春晚”,彩电当然是奢侈年货的第一选择。
时代的发展拓展了人们对年货的理解,如今,年货不再是吃穿用玩,而是从新时代获得了新内涵。“给自己买了本《千古文人侠客梦》、帮同学买了套《三体》,这个寒假至少要仔细读完一本书。”高中生徐畅在书店为自己准备了一份“文化年货”。她说,平时忙于学业,抽不出时间认真品味好书,所以利用过年的闲暇时光为自己“充电”。除了读书,徐畅的“文化年货”还包括了去影院观看感兴趣的电影。
“今年春节我要和爸妈一起去‘天涯海角’!”离春节还有10多天,小龙已经预定了海南5日游的行程,“这是我们全家第一次外出过年,非常有意义。”据经营旅行社的徐先生称,春节旅游市场逐年持续升温,东北赏雪、海南岛避寒两条路线是市民选择中的“香饽饽”。
买车当年货也是近几年的新风潮,老家在东坡区悦兴镇的刘先生创业有成,近日购买了一辆10多万元的私家车。“除了过年探亲方便以外,还会利用春节假期开车带家人出去自驾游。”刘先生说。据眉山城区一家汽车销售4S店的工作人员介绍,春节前一个月是汽车的销售旺季,很多市民来选车试车,当场付全款购车的顾客不乏其人,“有些热门车型已经卖断货了,部分订单要到年后才能提车。”
采访后记
“家里年货办好了吗?”是近段时间熟人间最常用的问候语。置办年货是家家户户的头等大事,年货办齐了,才能过个好年、来年才有奔头。 在追求生活品质的今天,年货在物质层面的意义开始逐渐淡化,更多人开始注重年货在精神意义上的延伸。比如一桌年夜饭,重要的再也不是有什么好吃的,而是全家老小和睦融洽;比如一张火车票,重要的不是游子在外闯出了多大名堂,而是平安回家与亲人团聚;再比如父母身上的一件新衣,重要的不是值多少钱,而是子女反哺的一片孝心…… 随着时代的进步,年货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但不变的是,蕴藏在年货中人与人间的脉脉温情、历久弥新的浓浓年味、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冀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