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四化联动”见实效 让农村老人安享晚年

新闻来源:眉山网      

更新时间:2018-07-13 10:18:19      

责任编辑:陈敏


眉山网记者 黄海波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民进城务工和陪伴子女进城接受教育的人员大幅增加,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越来越突出。

  为探索解决农村养老问题,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建立“四化联动”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全市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已基本建立,农村养老服务业整体水平迈上了新台阶。

  服务设施“适农化”

  建设三级活动阵地

  7月10日,洪雅县中山乡养老服务中心。大院里绿树成荫、环境优美,屋内宽敞明亮、干净整洁。十余位老人在其中或交谈,或散步,格外闲适。

  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该中心不仅为老人们提供日常服务,如今的日间照料中心还提供水电气手机费代存代缴、日用品网购、土特产代卖等服务,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还上门开展洗浴、打扫、理疗、助餐、洗衣被等服务,真正做到服务设施“适农化”。

  近年来,全市在农村养老服务中心改造代养间及日间照料工作间,建立乡镇、村、组三级活动阵地,打造功能完善的开放式养老服务中心,提供适农化服务设施,取得了显著效果。

  其中,乡镇设中心,整合敬老院及村级公共服务阵地;村设分中心,依托村级阵地建立区域养老服务分中心;组设服务点,各村分中心依托村民集中居住点、商店等建立服务点。各服务分中心坚持“老幼结合”及“标准化”建设思路,在保留原有的餐厅、厨房、棋牌室的基础上,新增儿童照料室、理发室、康复室、多功能客厅等,有条件的日间照料中心还新增了“幸福菜园”“幸福果园”,打造“造血式”养老服务分中心,不仅让老年人老有所养,更让老年人能够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此外,全市坚持选择老年人聚集的商店、农家大院建立服务点,通过新增桌椅、电视、饮水机等服务设施,改善老年人活动环境,实现了“就近养老”。

  服务队伍“本土化”

  培育“永远不走”的服务人才

  7月9日,洪雅县中保镇宋安村的互助养老服务小分队来到留守空巢老人李素华家中,为其做家务。“我63岁,身子骨还结实,现在力所能及帮助其他老人,等我老了也有人来帮助我。”小分队成员万月刚说。

  宋安村推出“爱心储蓄 邻里守望”积分制互助养老服务,按照“年轻的照顾年长,身体好的照顾身体弱”原则,积极动员村级后备干部、党员骨干以及有一技之长的乡村医生、农村工匠、理发师、电工等人员组建服务队,全面覆盖80岁以上无自理能力的高龄老人、空巢老人、残疾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等群体。目前,该村已组建了包括低龄老人互助养老服务队、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巾帼志愿者服务队、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残疾人志愿者服务队5支服务队。

  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服务队伍“本土化”举措。除建立互助养老服务队外,依托成员单位、群团组织、党员等建立养老志愿者服务队,依托农村理发师、工匠、水电工、农技员等建立“土专家”服务队,开展低偿服务。此外,依托社工组织建立专业服务队,并与高校合作建立养老人才实训基地,积极培育打造了一批“永远不走”的服务人才。

  服务模式“亲情化”

  满足农村老人服务需求

  “第一周6月明星老人评选活动,第二周手工编织技能大比拼,第三周保健知识诵读会,第四周小型文艺演出……”在东坡区复盛乡聚乐园日间照料中心7月重点活动计划表上,当月的活动一目了然。与此同时,中心制定每日作息时间表,为老人科学安排晨练、就餐、劳动、卫生、健身操等作息时间,引导老人有规律的生活。

  据悉,通过在分中心或服务点每周轮流开展理发、医疗咨询等服务;结合重大节假日,每月开展集体过生、唱红歌、文艺表演、捐赠等主题日活动;对经济困难的高龄、残疾、失能老人建立“个性服务台账”等举措,我市围绕老人的需求,开展不同服务,让服务模式“亲情化”。

  工作机制“多元化”

  构建试点工作长效机制

  与此同时,全市通过建立领导机制、部门联动机制、每月现场会推进机制和分中心人员保障机制等举措,实现工作机制“多元化”。

  全市成立了以市长任组长,区县政府及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定期研究、现场督查、每月汇报。市民政局印发了《市级有关部门联系指导试点乡镇开展农村养老工作实施方案》,18个部门分别联系20个试点乡镇,负责指导联系乡镇开展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因地制宜对试点乡镇给予政策、资金、设施、服务等方面的支持,形成了可持续、可复制的试点工作长效机制。

  市民政局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我市还将开展养老服务人才培训,提升工作人员素质,并建立标准化体系,形成长效措施,加快推进农村敬老院适老化改造,让农村老年人真正“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获”。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38166855 邮箱:msxwwb@163.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