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山乡回了新“农人”

新闻来源:眉山网      

更新时间:2019-03-04 16:07:19      

责任编辑:陈敏


眉山网记者 邱文清 罗俊涵 

  2月21日,仁寿县钟祥镇中华村5组,数百亩树型整饬有序的九叶青花椒林连绵山脊,绿意葱茏。前两天,雨水时节一场不大的春雨来得及时,枝条上初绽的花芽星星点点,在春日的暖阳下显出盎然生机。正在花椒地里喷洒生物叶面肥的万茂霞和合作社负责人张利开起了玩笑:“连续一个多月天干,花椒树正需要浇水,老天就下了一场雨,您今年运气肯定好!”

  这片总面积接近1400亩的花椒基地地跨中华村5个组,去年开始初产,每亩收成就有600斤左右,今年进入盛产期,达到亩产千斤基本没有问题。“去年每斤花椒卖到9元,基地有200多万元的利润。今年收成怎么样,当前的管理最关键。”张利说得认真,但仍能看出脸上的喜色。

  在中华村,像这样地力贫瘠的荒山坡,过去大多只能种玉米,现在却生长着年产值可观的花椒林,变化可谓巨大。这些变化,缘自返乡创业者张利的到来。1992年,不到20岁的张利从老家仁寿县北斗镇外出打工,2002年先后到广西、四川夹江创业,拥有4家瓷砖生产企业,小有成就。2016年,一次偶然的同学聚会,仁寿县正在大力发展的花椒产业政策引起张利的兴趣。在乡愁的驱使下,综合考虑花椒产业的良好前景和相对成熟的技术后,张利果断在仁寿县钟祥镇、龙马镇、方家镇和曹家镇等地流转荒山荒坡4000余亩,种植花椒6000余亩。

  从花椒种植到气调库鲜椒储存,再到椒油的加工,张利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创立公司,带动就业300余人。2018年,花椒进入初果期,公司便实现产值2100万元,被评为眉山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农业产业投入大、周期长,且随时面临自然天气的风险,但去年省政府出台的推进花椒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让张利吃下了“定心丸”。仁寿县出台对涉农业产业项目的“拨改投”政策也让中华村千亩花椒基地100多万元的喷灌设施享受了近一半的补贴。“这些实实在在的支持,给我们鼓足了信心。如果能像彭山区一样享受全国农村深化改革的试点政策,特别是土地流转经营权能向金融机构抵押贷款,适当减轻我们当下资金投入的压力,那就更好了。”张利说。

  与张利从城里建筑材料企业老板“转身”成山乡花椒产业的新“农人”相似,中华村万茂霞和73名当地群众也从过去种粮的传统农民转变成为每月领工资的“农业工人”。万茂霞带着一个由13名当地群众组成的作业小组,负责花椒基地的除草、施肥、修枝和采摘。作为组长,万茂霞的月工资是2000元,其他组员每年收入也超过15000元。“能照顾家里,也学到了技术。”万茂霞说。

  在五公里之外的青石村,钟祥河蜿蜒环抱的冲击河坝上,200多亩留树保鲜的春见、沃柑等颜色金黄,挂满枝头。刚送走上门洽谈批发采购的销售商,“85后”大学生徐莉就忙着和合作伙伴、1987年出生的李丽商量着如何提高今年电商销售额的方案。“批发的话,每斤柑橘价格只有3.2元,选果之后走电商渠道,每斤可以卖到9到10元。”

  徐莉,2007年四川师范大学毕业后在外工作,2010年和部队复员后到深圳闯荡的弟弟一起回乡,跟着父亲徐文科学柑橘种植、管理。和以往父辈传统的“只管种、不懂卖”不同,在地里摸爬滚打3年、掌握技术的姐弟俩合伙流转青石村200多亩土地建优质柑橘种植基地,创办了公司,组建了4个人的电商销售团队,既通过网络宣传自己,也依靠电商销售柑橘,使得批发价每斤不到4元的柑橘在网上卖出了8元的价格,大大提升了效益。

  “去年通过电商,把30余万斤的优质柑橘卖到了北京、上海、杭州等地。今年争取让更多的优质果卖出更好的价格。”两位85后年轻人尽管信心满满,但对全国柑橘总体种植规模饱和之后如何创出新路的思考也已经开始。“单纯走量已经不现实,今后必须要瞄准味道优质,打造特色品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活得下来。”三十几岁的徐莉比父辈似乎看得更长远。

  在仁寿,像张利、徐莉和李丽一样从城市回到山乡,“转型”发展花椒、柑橘等农业产业的新“农人”并不只是个例。陪同采访的县人社局副局长蔡志勇介绍,作为一个传统的劳务输出大县,仁寿近年来累计回乡创业就业人员达13.8万人,其中3万余人成功创业者中一半选择了投身乡村产业振兴的大舞台。

  2018年,仁寿县委选聘771名有农村感情、有群众基础、有经营头脑、有带富本领、有工作干劲的返乡创业者作为乡村振兴书记、振兴主任,其中278名表现突出的优秀农民工成功入列。仁寿县委组织部干部熊卓军认为,更多有开阔视野、有技术能力的新“农人”回归乡村,让村级组织干部储备更丰富,乡村振兴的人才更具活力。

  短论

乡村振兴期待更多新“农人”

  在外闯荡多年事业有成携资本“转身”花椒产业的张利、返乡创业创办柑橘种植公司的大学生徐莉、借助互联网为农产品卖出好价钱的87后电商团队负责人李丽——在传统农业和劳务输出大县仁寿县的广阔农村,与以往由锄头扁担耕牛等传统农具奏响的春耕交响曲有所不同,这个春天,山乡里回来的一批新“农人”,谱写出不一样的农事曲。

  树高千尺不离本,游子万里不忘家。在中央强力实施乡村振兴和创新创业战略的大背景下,眉山越来越多的外出就业创业人员从过去的“孔雀东南飞”纷纷开始到现在的“归雁回巢”,回乡创业就业开始成为又一个热词。

  乡村产业振兴离不开工商资本的反哺投入,更离不开人才的智力支撑。随着近年来城镇化的突飞猛进,乡村人才、劳动力大量转移后的“空心化”困境已是多数地方的客观现实。如何让很多“孔雀东南飞”队伍中有开阔视野、清晰思路、先进理念的佼佼者返身下乡成为引领乡村振兴的新“农人”,是让农村“活”起来、乡村“兴”起来的关键。

  应该探索让更多的优秀人才回乡就业创业的政策扶持和保障服务机制,让这部分优秀人才真正“投身乡村振兴有平台、返乡回报桑梓有舞台”。一方面要大打“感情牌”,以乡情乡愁为纽带,让他们时刻关心关注家乡的发展,另一方面在选聘乡村振兴书记、定向跟踪培养村级后备干部、推荐“两代表一委员”上栽好更多“梧桐树”,同时还在做强柑橘、茶叶、泡菜、竹编等特色品牌农业“大蛋糕”下足功夫,从而为乡村振兴“磁吸”回引一批有农村感情、有群众基础、有经营头脑、有带富本领、有工作干劲的人才生力军。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38166855 邮箱:msxwwb@163.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