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甜在舌头 美上心头 3956户脱贫户走上“幸福路”

新闻来源:眉山日报      

更新时间:2020-10-19 10:37:31

责任编辑:熊莉


美丽乡村。

  今年的葡萄丰收季,彭山区观音街道果园村2组村民刘霞看着葡萄果园里挂满枝头的葡萄,心里甜滋滋的。“果园里的葡萄已经全部被订购了,预计今年葡萄收入能超过20万元。”刘霞说。

  刘霞曾是果园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近年来,在彭山区各级各部门的帮扶下,刘霞流转了10多亩土地,种起了优质葡萄,顺利摘下了贫困户的帽子。

  在彭山,像刘霞这样脱贫过上了好日子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不在少数——2013年,全区摸底排查贫困基数达3956建档立卡户11476人;2016年,全区35个市区级贫困村全部摘帽,11476名贫困户全部脱贫。

  推进脱贫攻坚,彭山区并不止步于完成脱贫任务,更系统性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方面结出了甜蜜果实,让广大脱贫户甜在舌头美上心头,走上了“幸福路”。

  □曹霞 本网记者 林茂春

葡萄采摘忙。

兴产业 果园里飘出“幸福味道”

  “种出了好果子,娶到了好妻子,生了个好儿子,买上了好车子,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彭山区观音街道果园村2组村民张雄用“六个子”形容自己如今的美好生活。

  从因病欠下数十万元外债到每年收入100余万元,张雄在各级各部门的技术、资金帮扶下,依托60余亩的葡萄园,尝到了幸福的味道。2014年,他在彭山城区买了一套110平方米的住房,去年又换了一台新车。

  产业旺则乡村兴,乡村兴则百姓富。近年来,彭山区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全域园区化,因地制宜打造了6大园区,形成了以柑橘、葡萄为主导,水稻、中药材、猕猴桃为特色,蔬菜为支撑的农业产业格局。乘着全区农业发展的强劲东风,脱贫户们也品尝到了甜蜜的幸福味道。2019年,彭山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187元,增速9.8%。

  “全村柑橘产业人均年收入达43000元。”彭山区黄丰镇双塘村党支部书记朱双建说。

  为了让每一个村民都能依托产业尝到甜蜜果实,2018年,这个位于彭山、东坡与仁寿三区县交界处的村庄探索成立了三交界水果专业合作社,集体经济组织以房屋入股占42%,吸纳全镇包括双塘村在内的4个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以资产收益资金入股占18%,普通群众以资金入股占40%,既保证了集体经济组织的主导地位,又保证了困难群众的长期收益。

  运行中,对没有技术的农户,合作社托管果园,收益“二八”分成,农户占80%;对有技术的农户,吸收进合作社专业服务队;有资金的农户则可入股合作社成为股东。此外,对缺乏资金、劳动力等特别困难的群众,合作社还在利润中预留了5%公益金,帮扶他们。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合作社带领全村1837名群众前行,不会丢下一个,也不会落下一个。”朱双建说,截至目前,合作社已进行了7次分红返利。

  在彭山,像三交界这样助力产业发展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几乎每个村都有,带动全区村民增收致富。

  以水果产业为基础,彭山还走上了农旅融合的道路,新桥村等从贫困村摇身一变成为旅游新村。

  自去年5月1日开始营业以来,新桥村稻香民宿已成为彭山吸引游客驻足、带动群众致富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新名片。该民宿吸纳了十多名当地村民就近就业,让村民在家附近就能多一份收入。

  “没想到有一天会在村里上班,平均每个月能拿到三四千元的工资,离家还近,安逸。”家住民宿附近的村民陈春慧说。

  “彭山人早已不再依赖传统农业了,日子比以前更富裕,生活越来越幸福。”彭山区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杨魁锋介绍,“打理果园、搞旅游、做零工,乡亲们一年到头不闲着,干劲特别大。”

葡萄丰收,让群众甜在舌尖美上心尖。

优环境 乡村里展开“幸福美景”

  “以前是我们羡慕城里人,现在是城里人羡慕我们。”近日,彭山区公义镇农乐村村口凉亭内,今年64岁的农乐村村民熊玉清看着家附近打造的休闲绿化带,连连感叹。

  熊玉清家是彭山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点“鹤林记忆”改造提升的农户之一。该示范点涵盖生态停车场、农耕文化区、水碾展示区等区域,涉及17户农房风貌改造、绿化美化、改水改厕、生态联户沼气池建设等工作,预计10月底可完成。

  如今,打造中的“鹤林记忆”已经初具雏形。黄墙青瓦的农房外芳草萋萋,一条步道蜿蜒其中,溪流、亭榭交相辉映,恍若世外桃源。

  望山见水,乡愁可寄。近年来,在实现脱贫的前提下,彭山跳起摸高,优化环境。如今的彭山乡村处处都是生态美丽、村庄美洁、农房美居的“幸福美景”。

  彭山区谢家街道岐山村3组,山峦之间,宽敞平整的乡村公路旁,一排白墙青瓦的小楼房整齐排列,家家户户房前庭院内都栽种着花草树木,屋后就是连片的果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怡然自得。

  据悉,这里是该村统规自建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2017年10月1日,国庆节当天,岐山村13户49名脱贫户集中搬进新家,住上了好房子。

  “加上置办家具,我们一共只花了8000元,真是多亏了党的好政策,不然8000元钱怎么可能住上这样的好房子。”岐山村1组脱贫户郑永奎高兴地说。

  他家一共4口人,按照政策标准安置了总面积约98平方米的一座二层小楼房,3个房间、1个厨房、2个卫生间,家具家电齐全,室内干净整洁。

  不仅如此,安置点在建设时便规范建设了卫生厕所、生活污水处理池、垃圾分类收集池等。

  近年来,彭山区聚焦村容村貌提升,以垃圾分类示范、美丽乡村打造为重点,全面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村庄垃圾有效收集治理覆盖率达10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垃圾减量20%以上,今年建成“美丽·宜居乡村”达标村10个,安装民生工程照明路灯163盏,保有四好农村示范路10公里,村道窄路加宽5公里,农村土坯房改造582户,开展村庄绿化32925平方米,风貌塑造1300户。农村人居环境品质再上新台阶。

  “环境是大家的,每个人都出一点力,环境越来越美,心情也会越来越好。”这几天,谢家街道石山村9组75岁的脱贫户周福明心情很好。政府补助让他实施了改水改厕,现在家里的厨房和厕所既卫生又方便。他打算在院子里再种些花花草草,为美化环境尽一分力。

  幸福美景的福利也让越来越多的村民自发参与到环境优化和保护中,为幸福添砖加瓦。各村(社区)纷纷制定文明积分等制度,鼓励村民,实现良性循环。从农户庭院的小环境到村组周边的大环境,美景随处可见,村民幸福感显著提升。

猕猴桃成为彭山脱贫支柱产业之一。

强改革 土地里迸发“幸福活力”

  “今年柑橘收入有8万多元,单价还有所上涨,基本没受疫情影响。”近日,坐在新家的沙发上,黄丰镇丰华社区脱贫户刘双年乐呵呵地说。

  彭山柑橘种植面积3.7万余亩,柑橘年总产量8000余万公斤。今年,春见、不知火等柑橘成熟季,正值疫情防控形势严峻时,柑橘销售面临重重考验。

  面对这一特殊情况,彭山柑橘售价反而逆势上涨,原因何在?密码就藏在这片土地上。

  近年来,彭山以改革为抓手,形成了土地流转“四步机制”,探索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两权”抵押贷款体系流程,土地里迸发出“幸福活力”——

  一方面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凭借土地租金和务工,实现“旱涝保收”,收入显著提升;另一方面有技术、有资金、有承担风险能力、有意愿到农村投资的人有了渠道。

  “到基地务工,每天都能有100来元,加上流转土地的租金,不用自己承担风险,不用远离家乡,就能有不错的收入。”近日,彭山区公义镇公义场社区脱贫户郭友谊一边在天鑫农业有限公司的基地内忙碌着,一边乐呵呵地说。

  几年前,郭友谊以一亩400公斤稻谷市场价的价格,将自家的6亩地流转出去后,便到流转土地的业主基地里担任管理员,成为一名“上班族”,每年有3万多元的工资。

  借力改革,彭山像郭友谊这样从农民变身“上班族”,拥有多重收益的村民不在少数。正是因为如此,在此次疫情中,大部分农民自身并不需要承担风险,未受疫情影响。

  改革活力也吸引了刘沈厅等一批优秀人才投身彭山农业中。

  2017年初,从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士毕业两年后,刘沈厅回到家乡彭山承包了130亩春见柑橘园。2019年,果园产量近15万公斤,销售收入达130万元。

  前两年,刘沈厅还作为发起人之一,组织成立了政府、高校、联盟三方参与的彭山区家庭农场发展创业联盟,这个非营利性社团组织担当起了政府好助手、会员好帮手、客商好推手、人才好育手的多重角色,提升农业品质,打造农业品牌,助力彭山农业再上新台阶。

  目前,该联盟已将在彭山区内从事农业生产、储存、加工、销售全产业链的代表性企业都囊括其中,近500名业主抱团发展。下设彭山区数字农业产销一体化服务平台,促进成员间种前、种中、种后全产业链的信息互联互通,产业共荣共生。目前该平台已入驻农场200余家,全国客商60余家,产品超过500个,入驻农民工1000余人。

  今年疫情期间,联盟在交界地带设置中转站,由联盟将辖区内家庭农场和果农的柑橘收运到中转站,再由收购商到中转站验收,实现水果销售零接触,全区柑橘产业销售未受疫情影响。“粗略统计一共转运了1500万斤柑橘,价值6000多万元。”刘沈厅说。

  彭山农村的“幸福活力”源源不断,得益于土地的活力、人才的活力。2019年10月,该区还成立了乡村振兴学院,引才更育才。截至目前,通过农业产业孵化、村级集体经济孵化、农业创新创业孵化,先后培育新村民、田园名星、寿乡才俊230余名,带动区内村(社区)孵化集体经济项目10余个。

村里的夜市经济。

育乡风 小院里乐享“幸福生活”

  “环境好,还可以免费参加技术培训、书画、手工等活动,暑期还可以送孩子到这里来学习英语等,我们村上的学堂简直太巴适了。”谈起村里的学堂,石山村村民周纪铭连连点赞。

  周纪铭口中的学堂就是石山学堂。走进石山村村委会,踏过一条石磨小路,眼前便是白墙青瓦的石山学堂。学堂内,插画、茶艺、竹艺、刺绣、木雕等培训课程正在进行中,不少村民正在上课。

  该学堂于2019年开设,既为乡村振兴培养人才,也为农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目前,该学堂每个月都会开展1至2次活动,已累计开展各类培训和活动20余场次,覆盖群众5000余人次。

  从生活富足到精神富足,农村富起来了,也更和谐、文明了。在彭山,像石山学堂这样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几乎每个村都有,定期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助力精神脱贫。

  “到毛河院子里面坐一坐,看看书、喝喝茶,再锻炼锻炼,生活美滋滋的!”说起家附近哪里最好耍,谢家街道谢家场社区60多岁的村民张光年第一想到的就是文化院坝毛河院子。

  毛河院子原本是一座废弃的屠宰场。2017年,结合毛河生态修复,这里成为集日间照料、居家养老、文化院坝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于一体的乡村共享文化空间。除常年开展各项养老服务志愿关爱活动外,还经常性举办群众文化活动和非物质文化传承与展演等活动,寓教于乐,让村民在轻松的氛围下就能学习到政策法规,传承传统文化。

  夜幕降临,又到了全国文明村黄丰镇团结村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候。

  宽敞的村委会院坝分为几个不同的区域,唱歌的,跳坝坝舞的,摆美食杂货摊的,热闹非凡。不少村民和周边市、县、区游客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每晚一次的“休闲聚会”。

  该村党支部书记马怀江介绍,自今年7月开始开展夜市活动以来,村委会每天晚上都是这么热闹。夜市既增加了村民和村集体的收入,更让村民与村委会之间的纽带更紧密了。

  “村里的这个夜市办得太好了,让大家在一天的忙碌后有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还能增强我们和村两委干部的凝聚力。”谈起现在村里夜晚的热闹场景,村民江丹笑着说。

  从毛河院子到石山学堂,从每天晚上各个村的坝坝舞到夜市在不少村庄兴起……彭山各村运用村内的各种“院子”为群众打造“幸福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富足了,农闲期聚在一起打牌闹事的人变少了,文明乡风正透过小院在彭山农村大地上蔓延。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38166855 邮箱:msxwwb@163.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