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来源:眉山网
更新时间:2018-11-08 16:04:24
责任编辑:陈敏
眉山网记者 毛馨怡
水流清凌,碧草青青,天空蓝莹……近日,走进甘眉园区生态湿地一期,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中,令人陶醉。
为确保园区污水达到地表水Ⅲ类水域功能要求后排入思蒙河,甘眉园区采用“人工湿地”深度处理方案,在园区污水厂处理污水后,再经由人工湿地处理,确保出水水质达标。目前,生态湿地一期项目已在今年初通水进入试运行阶段,二期项目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
生态湿地系统处理
水质提升河流清
昨(7)日上午,记者来到甘眉园区生态湿地一期现场,大片的芦苇、香蒲、美人蕉和旱伞草印满眼帘。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废水变清水的全过程呈现眼前。
“污水处理厂尾水经管道输送至人工湿地调节池,经过一系列污水处理,然后排放到复合潜流湿地,在进行完富氧工作后输送至垂直流湿地底部,再经穿孔管布水后,输送至表面流湿地,最后人工湿地尾水经出水渠排放至思蒙河。”甘眉园区生态湿地项目负责人陈龙介绍,作为保障思蒙河水的重要屏障,生态湿地总占地50.44亩,其中一期项目占地30.85亩,建设规模5000 m3/d,峰值系数为1.3,最高处理限量为6500m3/d,进水水质按《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一级A标考虑,出水水质主要指标COD、氨氮等,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执行。
“湿地处理工艺采用复合潜流湿地+垂直流+表面流的处理方式,利用各种植物、动物、微生物和土壤的共同作用,逐级过滤和吸收污水中的污染物,从而达到净化污水的目的。”陈龙介绍,潜流湿地区划分了8个单元格,主要种植根系发达,对污水成分吸收能力强的植物,如香蒲、水菖蒲、美人蕉等,增加湿地基质的透水性;表面流湿地区则是在原有野生水生植物基础上,新栽植睡莲、金鱼藻等水生植物,通过水生植物的根系去除废水的有机污染物,净化水质。
当经过污水处理的污水处理厂尾水从湿地表面流过时,通过湿地砾石层生物膜和湿地植物根系的分解吸收,减少化学需氧量、氨氮等污染物排放量,进一步提升至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后,再排放入思蒙河,有效地保障了思蒙河水生态环境。
水质、生态兼顾
生态湿地价值高
在甘眉园区生态湿地现场,一大片栽种了芦苇、美人蕉等植物的湿地在一片工厂中显得十分“另类”。来这里散步的工人和居民,不仅可以到这里欣赏植物,还能观测水质净化的全过程。
“在厂里待了一上午,吃过午饭到这儿散散步,感觉心旷神怡。”附近某铝厂的工人刘加伟告诉记者,自从生态湿地建成以来,他和几位工友就时不时到这里散步,欣赏美丽的植物,研究水质的变化。“你看,从门口的水池开始,一层一层,水变得越来越清澈了,没想到这些植物还有这样的作用。”
甘眉园区管委会副主任杨青松告诉记者,人工湿地使用纯生物技术进行水质净化,不使用化学方法,不存在二次污染,目前,湿地内共栽种了芦苇、菖蒲等8种水生植物和水生花卉,在处理污水的同时具有良好的景观效果,有利于改善周边环境。除此之外,湿地内还设置了人行栈道和路灯,方便市民前往游览、观赏。接下来,园区还将在人工湿地上选种一些具备净化效果和经济价值的水生植物,在处理污水的同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水质改善和景观,还有利于改善工业园区面貌、提升园区功能。”杨青松表示,生态湿地所带来的水体和环境质量改善,有利于园区内的生态环境,将对甘眉园区产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