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来源:眉山网
更新时间:2019-07-09 11:03:40
责任编辑:任枫枫
山清水秀的石家社区。
乡村名片
石家社区位于仁寿县文宫镇(2015年由石家村更名为石家社区),地处仁寿县二峨山脉南麓,属山区丘陵地区,是典型的旱山村。近年来,社区积极发展致富产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打造集观光农业、休闲旅游、养老服务于一体的现代休闲农庄,吸引了大批成都、乐山、眉山等地的游客前往采摘观光旅游。社区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社区”“四川省法制示范社区”“省级四好社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
7月2日6时许,阳光刚刚穿过清晨的薄雾,石家社区的杜建勤一家已在自家桃林里忙活了。“今年丰收,价格不错,7、8亩的脆红桃纯收入就有5万元。家里还有四十余亩其它品种的桃等待上市,日子越过越有盼头!”看着一筐筐红润的桃子,杜建勤笑得合不拢嘴。
如今的石家社区,新春桃花满坡,初夏枇杷金黄,秋前桃满筐,冬日柑桔熟,一年四季花下林间人头攒动,由此带动发展的农家乐里也笑语不断。腰包越来越鼓,人居环境越来越好,社区群众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可谁能想到,如今奔着“西南第一村”大步向前的石家社区,在2004年前,还是有名的省级贫困村。
发展致富产业
打响石家名号
“‘雾当被盖地当床,秋风扫地四壁黄,男的招女的嫁,山上只剩白头发’是石家社区昔日的真实写照。”该社区党支部书记杜从雪至今还记得当时流传的民谣。“社区周围曾是大片荒山,山顶水源少,不适耕种。”杜从雪介绍,在20世纪80年代,石家社区虽已实行包产到户,但农民长期从事单一的粮食生产加上地理环境限制,生活十分困难。
穷,则思变。20世纪80年代末,针对当地干旱缺水、土壤贫瘠、荒山荒坡面积大的实际问题,经过多方取经和反复实践,社区提出“山顶种树子,涵养水源,保护生态;山腰种桃子、山坡种枇杷,发展水果增收致富”的发展思路。
可在耕地上种果树,遭到了不了解水果产业前景的村民的坚决反对。“杜云章就是反对最厉害的一个,甚至扬言‘与其让他种果树,不如砍下他的双手。’”杜从雪笑着说,“社区干部反复沟通,才做通了他的工作。如今他尝到了甜头,已发展成为全社区的水果种植大户,还到社区外承包大片土地种果树。”
为了解决山上的灌溉用水问题,通过群众贷款、社区争取资金,在山上修建了蓄水池。除露天的蓄水池外,山上还建有8座全封闭的蓄水池,满足了社区的用水需求。同时,社区定期邀请国家、省、市、县里的果树专家,为当地群众讲解最新的果树管理专业知识,不断提升果品品质。
随着社区水果种植面积增大、产量提升,2001年起,石家社区又修建了村社道路,结束了社区肩挑背磨、往返镇上挑运物资的历史。2007年,将全社区11.3公里的村道加宽。目前,一条可两车并行的沥青主干道串联起社区的各条支路,首尾与213国道相连,在成都经济区环线高速、成都至黑龙滩旅游公路、天府大道的环抱下,石家社区的区位优势日益凸显,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水果商贩和游人。
经过近30年的努力,石家社区现已发展优质枇杷、蜜桃等特色水果3800多亩,人均水果面积近2亩,每年举办“桃花文化旅游节”“枇杷采摘节”和“品桃节”,吸引了大量周边游客。目前,全社区水果年产值2000多万元,发展成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率先试点改革
推动致富升级
水果产业逐渐发展起来后,成片的果林景致迷人,家家户户都有闲置的房屋,加之社区交通越发便利,杜从雪心想,何不发展乡村旅游?
说干就干,石家社区立即对域内的闲置农房调查,结果显示,98%左右的农户都有闲置的农房和院坝,总面积超过了9.3万平方米。而进一步调研更发现,社区虽然早已起步发展乡村旅游,但多年来群众基本都是单打独斗,经常出现相互抑价、无序竞争的情况,严重制约着发展。
2013年底,经过村民代表大会、村民大会进行讨论和表决,大家一致同意成立仁寿县石家现代农业观光旅游专业合作社,全社区519户群众全部以会员身份加入合作社,将闲置的房屋、宅基地、荒山、自留地以及果园等流转到合作社统一代管,社区产业规模实现了巨大腾飞。
此后,在市、县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石家社区率先在全市试点农村产权改革,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开放合作模式,由合作社将全社区所有的产业、农房、土地等资源委托公司管理:由公司出资2亿元,统一对对全社区519户农房进行升级改造。农民则通过流转房屋、院坝、土地等产权,每年可获得保底租金收入,年底再分享公司在石家社区10%的经营利润。同时,公司优先选聘社区劳动力务工,并按企业职工标准统一购买“五险”,消除了群众的后顾之忧,让大家撸起袖子,投入社区的建设和发展之中。
经过短短几年时间,全社区打造了集果蔬采摘、自助烧烤、农家度假、川西农家古镇、水帘影场等集观光农业、休闲旅游、养老服务于一体的现代休闲农庄,吸引了大批成都、乐山、眉山等地的游客前来采摘观光旅游。全社区年均接待游客人次20万以上,年均旅游收入2千万元以上,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2017年,石家社区人均纯收入达1.986万元。
2018年,在市委的支持下,石家社区党支部联合飞跃村、太清村党支部,试点跨村联合发展。于当年8月成立二峨山党委,增设生产、营销、旅游三个功能型党支部,整合三村资源,建立集水果种植、观光、销售为一体的产、供、销现代生态产业链条,推动乡村振兴再上新台阶,继续书写着石家人脱贫奔康的壮丽篇章。
仓廪实知礼节
共建文明家园
“云九,你妈身体还不错吧?”“身子骨还硬朗着呢。”68岁的石家社区群众杜云九笑着回复邻里对已101岁的母亲的关心。
来到杜云九家里,一排单层白墙青瓦房和一座3层小洋楼围成了院坝,坝子的一半,都在葡萄藤叶的荫蔽之下,他的母亲正坐葡萄藤下乘凉。“母亲听力差点,能走能吃,身体还不错。”杜云九是家中独子,子女都在外打工,自己已悉心照顾母亲36年,媳妇儿也跟着一起尽孝,每天把老人收拾得干净、精神。因此,杜云九一家登上了社区家庭光荣榜,成为社区群众的榜样。
这只是石家社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镜头。
“过去石家太穷,大家把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看得很紧,经常因为争一点琐事而扯皮、怄气。”杜从雪回忆,随着省级贫困村的帽子被摘掉,除了设置好人好事、好家庭光荣榜外,社区还大力组织开展“优秀党员”“星级文明户”“环保整洁星”等评选活动,为获评家庭悬挂表彰标志,传递正能量,营造了家家户户创优争先的文明氛围。
2012年,石家社区建成了1200平方米的社区公共服务中心,集文化活动、图书阅览、卫生计生、农家书屋、治安调解、便民服务多功能为一体,“歌舞队”“阅读班”“党群集中活动日”全年不间断开展,为广大群众提供了更多精神交流和文化学习的平台,促进石家社区变成了一个文明和睦的大家庭。
社区里还充分利用居民大会、坝坝会等,大力开展普法教育活动,积极引导群众自觉做到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效果显著。
如今,石家社区已获得“全国文明社区”“四川省法制示范社区”“省级四好社区”等众多称号。“现在的美好生活都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未来,石家社区会依照‘西南第一村’的宏伟蓝图,继续奋进,不止不休。”杜从雪坚定地说。
眉山网记者 雷同 文/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