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文平展示他养殖的泥鳅)
眉山网记者 陈燕利 文/图
当今养殖业种类繁多利润诱人,吸引不少创业者投入资金想一展身手,洪雅县花溪镇新胜村的90后青年饶文平把目光锁定养泥鳅,凭着一股不服输的精神硬是在不起眼的泥巴里翻出了“大动静”。
返乡创业 退伍军人回家养泥鳅
春回大地,幼鳅初生。4月6日,在花溪镇新胜村4组,饶文平正在他的鳅池旁来来回回忙碌着。眼前的饶文平个子不高,穿着朴素,笑起来憨厚淳朴,眼神里却透着一股韧劲。“凭着不服输的劲儿,我从泥鳅养殖的‘文外汉’变成了‘土专家’!”精通养殖技术的饶文平告诉记者,池塘里的这些泥鳅苗,都是他亲手培育出来的,他从一窍不通到,慢慢摸索出门,育苗成功率也不断提高。
95年出生的饶文平,从小就对水产养殖感兴趣。而他却为何青睐小小的泥鳅?“泥鳅有‘水中人参’这样的美誉,传统的土泥鳅,个小肉少,养殖周期长,利润少;而我们人工养殖的泥鳅,营养丰富,个大肉肥,口感鲜美,含蛋白质较高而脂肪较低,能降脂降压,更具市场前景。”饶文平从池里捞上一条泥鳅介绍说,在部队的时候,他就特别爱钻研泥鳅养殖相关方面的书籍。
2014年,饶文平从部队退伍回到家乡,便下定决心养殖泥鳅,但他的想法遭到了家人的反对。“他们都说我好不容易走出农村,为什么现又要回来当‘泥腿子’。”饶文平表示,外出工作并不是他退伍的初衷,而且他一直觉得回农村创业大有可为。
2015年6月,不顾家人的反对,冒着养殖业巨大的风险,饶文平在村上租了1亩地便开始了自己的泥鳅养殖之路。经过几个月的摸索,他的“泥鳅事业”慢慢有了起色,家人也渐渐支持他的创业。2015年9月,养殖规模便发展到3亩,2016年5月又发展到了7亩。
(饶文平正在泥池边投放饲料)
初见效益 希望带领村民共致富
创业的路也不是一帆风顺。刚开始养殖泥鳅是,因缺乏经验,饶文平也没少走弯路。“养泥鳅可不容易,稍有粗心大意,它们就跟你玩命,几万条几万条地死给你看。”饶文平他戏谑地说。
第一次将8000元的泥鳅水花苗投入鳅池后,饶文平每天围着塘转,投放食料,不敢怠慢一丁点儿。一个星期后,饶文平发现泥鳅没有动静,反复查看才敢相信事实,鳅苗全部死了。“那段时间天气炎热,导致泥鳅苗无法存活。”饶文平遗憾的表示。
有了一次失败的经历后,饶文平更加努力学习掌握养殖泥鳅的技术。在家里、在鳅池边,他总是拿着相关技术方面的书,不断学习、钻研和进行实践。两年多年的学习实践,饶文平从一名泥鳅养殖的初学者变成了行家。因为坚持不懈并管理得当,加上可观的市场前景,饶文平泥鳅养殖经济效益也越来越好。“每亩鳅池,一年产出1000多斤泥鳅, 每斤泥鳅的价格在14到18元之间,一年下来有16万左右的收入。”饶文平告诉记者。
在创业的同时,饶文平没有忘记带领村民致富。因为踏实肯干,勤劳上进,不久前,他当选了新胜村4组的队长。对于今后,饶文平有个打算,他希望扩大自己的养殖规模,带动村民加入到泥鳅养殖的队伍中来,共同致富。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饶文平的泥鳅养殖吸引了许多当地和周边县区养殖户的关注,不少村民表示也积极表示,将跟着这个年轻的“泥腿子”队长养殖泥鳅,和他一起迈上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