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当前位置:

眉山新闻网

>

新闻

>

微信精选

仁寿用丰富多彩文化活动助推乡风文明

新闻来源:眉山网      

更新时间:2017-01-27 08:49:35      

责任编辑:


文化惠民 “点亮”群众新生活


通讯员 潘建勇 眉山网记者 姚永亮

“今天的节目太好看了,不仅有歌舞表演,还有小品、快板、杂技、变脸等。”近日,在仁寿县文宫镇的场镇广场上,文华社区的居民秦建容满脸笑容。当天,由仁寿县委、县政府主办的“脱贫奔康 文化暖冬”文化大篷车走进文宫镇,吸引了上千群众。

连日来,仁寿县的文化大篷车走进园区、乡镇、村组、社区开展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不但让百姓在家门口欣赏到了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同时,通过文艺节目开展移风易俗、乡风文明建设。

“竹板一打震震响,诸位乡亲听我讲,今天不把别的谈,就把移风易俗来宣传,从前红白喜事太麻烦,铺张浪费实难言,乡风文明树样板,老少同乐万家欢,尊老爱幼学雷锋,助人为乐树新风……”近日,在仁寿县藕塘乡豆缝村村委会的院坝里,几十名村民或站或坐,欣赏着村文艺宣传队排练的节目。如今只要锣鼓一响,村委会的院坝里就吸引了观看演出的村民,每次来看村文艺宣传队排练节目成了大部分村民农闲时的“头等大事”。

“村里的文艺宣传队成立后,村民们的生活逐渐丰富起来,平日一有空闲时间,村民就自发组织起来,吹吹打打的,热闹非凡,文化活动还改掉了村民们的不良习惯,邻里互帮互助已经形成风气。”豆缝村党支部书记陈小芬表示。

“过去,家里的垃圾都是扫起来顺手就往门外倒,大半辈子都习惯了。”豆缝村村民彭秀英面露愧意地说,“文艺节目引导我们村民要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再不改变不良习惯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了。”

豆缝村的变化,只是仁寿县利用群众文化阵地开展文化活动推动乡风文明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仁寿县着力把移风易俗、乡风文明建设与群众文化活动紧密结合,加强农村文化教育,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解决农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积极倡导健康、文明、和谐、向上的良好社会风气,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推动乡风文明的传播。

该县充分发挥县城、乡(镇)和村(社区)文化阵地引领作用,常态化开展文艺演出、经典诵读等周末文化惠民活动。县级各部门每月轮流组织文艺节目,每月举办一场“仁寿大舞台”广场文艺演出,每年举办一届“陵州杯”乡土艺术节,各乡镇分别选送节目参加汇演,积极打造“仁寿大舞台”和“乡村大舞台”两大群众文化活动品牌。

同时,通过文化搭台,乡镇、村(社区)在每月定期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中,突出活动引人、文化育人,发挥阵地辐射引领作用。去年全县已开展重大节日庆典、广场文艺演出、文化惠民扶贫、文化交流、书画展览等群众文化活动1200多场次,放映农村公益电影6100场次,做到节庆有主题活动、月月有特色活动、周周有院坝活动、天天有广场活动。

1月2日,在该县文宫镇长虹村文化大院,一群村民正在文化大院的文化长廊上观看本村的人文历史和道德文化知识。“文化大院不仅有图书室、棋牌室,还配套了篮球场、健身器材和乒乓球台、文化长廊等文体设施设备。”据长虹村党支部书记赵桂芳介绍:“道德文化长廊和每月一次的群众文化活动,主要传递乡风文明、移风易俗、尊老爱幼、互帮互助等正能量,让村民们在欣赏文艺节目中和在文化长廊上受到启发。”

据悉,自2014年以来,仁寿县把文化大院建设作为倡导新生活新风尚的载体,将农民追求幸福、享受生活、渴望致富的各种需求有机结合起来。目前已建成260个文化院坝。文化院坝按照一乡一院一品牌,一村一韵、一村一景的理念,深入挖掘当地民间民俗文化,把本土文化与院坝建设相融合,着重打造仁寿的龙滩文化、梨园文化、回民文化、将相文化、盐井文化、客家文化等,建成后的文化院坝成为展示当地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阅报和群众健身的重要阵地。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38166855 邮箱:msxwwb@163.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