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来源:眉山网
更新时间:2016-12-11 10:19:57
责任编辑:
认真仔细的雕刻。
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艺。
谢达镇雕刻所使用的工具。
眉山网记者 熊莉 文/图
【人物简介】
姓名:谢达镇
年龄:53岁
地址:东坡区
职业:木雕匠人
谢达镇出生木匠世家,认识他的人爱亲切地称他“谢雕雕儿”。虽然连小学一年级都没读完,也没有学过一天美术专业知识,但他凭借一柄刻刀和一双长满老茧的手在木头上绣花,创造出令人赞叹不已的木雕工艺品。
【自豪】曾代表眉山参加国际非遗节
谢达镇的木雕艺术品工作室内容“丰富”,里面有各种供雕刻用的工具和珍贵木材,艺术成品琳琅满目,木香弥漫。只见他系着围裙,一手拿刀,一手拿锤,在一块金丝楠木上聚精会神地雕刻着。
谢达镇的祖父和父亲擅长做窗棂和旧式大床雕花。由于耳濡目染,谢达镇从小就爱摆弄雕刻刀做一些木剑、木头驳壳枪之类的小玩意。
1986年,谢达镇开始正式系统地学习木雕技艺。他跑到福建省,师从木雕大师代永生,深入学习圆雕、浮雕和镂雕工艺。
那时,当其他年轻人玩耍时,谢达镇却每天在一堆木料中练习雕刻,常常废寝忘食。至今,谢达镇手上厚厚的老茧和各型伤疤正是他木雕史的记录。
1990年,谢达镇和爱人回到家乡,继续从事木雕行业。
“当时眉山还不流行木雕艺术品,我就顺应市场需求,在拐杖上雕龙和凤。”谢达镇用最笨的方法雕刻,他把龙、凤的图案画在拐杖上,然后照着线条雕刻。但正是这种做法,让谢达镇收获不小。他的技艺得到进一步锻炼,雕刻的龙、凤也栩栩如生。他雕刻好的艺术成品在当时的峨眉山景区和三苏祠都很受欢迎。
不满足于现状,谢达镇又开始尝试根雕和浮雕,他专门到江浙、闽南一带去学习。他走过很多地方,也虚心向高手请教。凭着勤学苦练,谢达镇成长为技艺精湛的木雕行家,其木雕工艺品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也非常受欢迎。
2015年,谢达镇传承的谢氏木雕技艺成功入选眉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代表眉山木雕界参加了2015年第五届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受到国内外人士的好评。
【严谨】设计三苏父子画像受外地顾客认可
谢达镇擅长多层叠雕、镂空双面雕、彩木镶嵌、圆木浮雕等类型的木雕。他的每件作品要事先进行设计,只有胸有成竹才敢下刀。
2003年,杭州西湖有人想要三苏父子的雕像,就四处打听找到谢达镇。一想到三苏父子是眉山人的骄傲,谢达镇便二话没说答应下来。他找了很多相关的书,看不懂字就找图片,对比有关三苏的画像,还三番五次跑到三苏祠去观摩、感受。最后设计出的一幅三苏父子画像得到了顾客的肯定。
接下来就是选材、打坯。选材的好坏决定了雕刻成品的价值,而打坯则是接下来精雕细琢的根据。这个过程考验雕刻者的艺术水平,既费时也费力。打坯一个小型的人物雕像至少也要五六天,大型的则更久。
“打坯好后就是修光,此过程难在让雕刻的东西充满灵气。”谢达镇介绍,修光时要特别注意人物的眼睛、鼻子和嘴巴,这是一个人物传神的关键部位,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修光完毕后,一件木雕作品才算成型。但这并没有结束,接下来还要对雕好的作品进行抛光。“千万注意别把一些细小的纹理磨掉了。”谢达镇说,“否则,前面的一系列努力都白费。”谢达镇坚持在每道工序上下功夫,先后完成了圆木雕《东坡像》、黄杨木多层叠雕《高山流水》、《金蝉》等作品。
【使命】传承技艺更是教做人
“做木雕就是要守得住寂寞。”谢达镇说。木雕工作最重要的是心态,只有真正感兴趣的人才能安心与刻刀为伴,但现在要找这样的人越来越难。他的木雕技艺也面临着传承难的问题。
这些年,有很多慕名而来的人想要拜师学艺,但很少有人真正有兴趣去坚持。这些放弃的人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就断定这手艺挣不到钱或者枯燥乏味。
“学习木雕最少要3年。”谢达镇伸出三个手指,语重心长地说。学习木雕需要有一定的艺术天分,懂得什么是美感,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去脚踏实地、勤学苦练。用“熟能生巧”这个词形容木雕技艺很合适。
当下,有一部分人对“电子雕刻”很热衷,但谢达镇却不以为然。他认为,用机器雕刻貌似线条流畅了,但却流于形式,看起来死板且没有创意,失去了神韵和风骨。“木雕讲求技艺和手感,那种‘浓淡枯湿润,血肉筋骨气’是现代工艺无法取代的。”他说。
谢达镇常对学徒们讲:“技艺没有捷径。”他要求徒弟要在潜心学艺的同时,严守职业操守,要用真材实料,拒绝化学药水,保持木雕的天然本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