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当前位置:

眉山新闻网

>

新闻

>

微信精选

杆秤匠人陈燕:将祖传手艺带上中央电视台

新闻来源:眉山网      

更新时间:2016-10-22 22:54:03      

责任编辑:


眉山网记者 陈燕利 文/图

陈燕来回打磨着一根秤杆。
 

制秤的工具。
 
【人物介绍】 
 
姓名:陈燕
 
年龄:54岁
 
来自:青神县汉阳镇
 
职业:杆秤匠人
 
【核心提示】
 
一把秤,由木棍、支点、秤钩或秤盘、以及秤砣组成。在历史长河的记忆里,杆秤是生活中最常用的工具。如今,杆秤的地位被台秤、磅秤、电子秤渐渐取代。而制作杆秤的工匠也渐渐退出历史舞台。本期故事主角陈燕就是一位杆秤匠人,可他不仅没有放弃这个行当,而且仍在守护祖传的手艺,传承工匠精神。
 
秤杆代表公平 制作过程细致入微
 
陈燕的手工秤作坊位于青神县汉阳古镇,从古镇入口转过两个街口便到达。10月11日,记者在他的作坊内看到,制秤的特制铁桌边插满了各式工具。一杆杆做好的秤挂在墙壁上,淡绿的秤盘摸上去光滑无痕,黑色的秤杆漆得锃亮。
 
作坊内,记者却没有找到陈燕,他的妻子说他下河捕鱼了。“现在手工秤生意不算好,他就下河捕鱼补贴家用。”陈燕的妻子说。不多时,陈燕回到作坊,稍事休息就开始制作起杆秤。
 
制秤是一件高精准的细致活,要求“斤斤计较”、毫厘必究。制作杆秤时,陈燕全神贯注,制作步骤早已烂熟于心。
 
开始制秤时,他要先将取好的木材用刨子刨圆,再刨成一头粗一头细的木杆。再用细砂布沾水将它打磨得又光又滑。紧接着,他将打磨好的木杆上紫铜皮,并用小钉子钉紧,上面再加上“叨子”。这些步骤完成之后,开始给杆秤定刻度,此环节一定要细心。订好刻度之后就开始上水银钉秤花,经过一系列工序后,一把杆秤便初现雏形。
 
记者注意到,杆秤制作看似简单,其实工序繁杂。从木材选择、秤杆打磨、铜皮包焯、秤砣校秤、钻洞钉花等,每一步都需要细致入微。古代,制作一把杆秤需要150多道工序,现在技术改良后仍有100多道。
 
“虽然现在做杆秤比以往要简单很多,但每个环节都是一个极为细致、精细的过程。稍有不慎,杆秤就会有偏差,造成短斤少两。”陈燕做秤还遵循一句话:“秤平心平,才能做得成型。”他说,秤杆子代表的是公平。
 
手艺需要“三心” 第一次做秤花了两年
 
陈燕原来参加过市级杆秤制作大赛,还荣获了第二名。因质量过硬,精度高,外观好,他做的手工秤往往供不应求,每年有200多把销往本地和外地。
 
可少有人知道,他从学艺到制作出第一杆秤,竟花了两年多时间。
 
那是1973年的一天,陈燕与杆秤从此结下一生的缘分。“当时生活条件很艰苦,父亲养育我们几个孩子不容易。”陈燕说道。陈燕的父亲就打算挑选4个在学做杆秤方面有前途的孩子加以培养。陈燕刚好被父亲挑中。
 
制作杆秤是一门精细的活路,工序很复杂,需要细心、耐心和悟性。最初,陈燕的四兄妹学做杆秤,可最后就只剩下他一个人还在坚守。
 
“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通过自身的努力,陈燕终于熟练掌握了这门手艺。小到以克计量、用于中草药铺的等子秤,大到两百公斤、用于称猪的棒棒秤,陈燕都能做出。
 
从此,他的手艺名声逐渐远扬,并获得了有关部门的特许经营。这也让精通做杆秤手艺的陈燕能放开手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开起了店铺,做起了杆秤生意。
 
祖传的手艺不能丢 他获邀上中央电视台
 
“大秤需要做一天,小秤一天做三个。以往一天能卖四五杆,现在一个月也只能卖出一两杆。”对陈燕来说,制作杆秤只能勉强维持生计。
 
1998年,他选择外出打工。然而1年后他又回家重操旧业。
 
为什么又继续做杆秤呢?“从祖辈算起,我是陈家第三代传人。扔掉祖传手艺挺可惜的。”陈燕坦然说道,自己半辈子的精力都花在杆秤上,对它有特殊的感情,制作杆秤不像是一门生意更像是一种习惯。
 
陈燕感慨,做杆秤是从爷爷一代开始,曾供养了三代人,父亲一代最辉煌,不仅生意好,而且属手艺行当里的经典。“平时赶场,农村商贩们更习惯用杆秤。”陈燕说,自己不仅是在坚持做传统杆秤,更是在传承着一种技艺和记忆。“只要还有人要买我的秤,我就会做。”陈燕反复地强调。
 
陈燕为杆秤感到骄傲,因为一件事让他刻骨铭心。2003年9月,陈燕凭着“稀而贵”的制秤手艺,被邀请进中央电视台“留住手艺”专题节目的演播大厅,参加全国剃头、锯碗、糖画等七个行道的民间手工艺同台献技表演,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大声喝彩。也正是利用这一次机会,陈燕将“制秤”这个传统手工艺重新带到世人面前。
 
“只要还能养活自己,就要把这门传统手工艺坚持下去。毕竟,这是祖宗留下的,不能丢失。”陈燕笑着说。如今,陈燕的制秤手艺成为汉阳古镇里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38166855 邮箱:msxwwb@163.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