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网记者 彭威楠 毛馨怡 文/图
李老师正在批改作业
他叫李永亨,今年60岁,他所在的学校离眉山市区约120公里;
他是村里的“高材生”,曾经多次放弃外出机会,一心只想教好农村娃;
他很严厉,大家都知道他很“歪”,但他却很爱他的学生,他觉得,为人师表、品德更重要……
70年代的“高材生” 扎根基层40年
“教书真的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看到孩子们逐渐长大,我会觉得很有成就感。”60岁的李永亨是眉山市洪雅县高庙小学的一名数学教师。1976年,年仅20岁的李永亨高中毕业,是当时村里的唯一一名“高材生”。
高中毕业后,是出去打拼闯荡,还是留在村里当老师呢?李永亨也曾陷入迷茫,在一次与自己曾经的老师谈论大山里的教育后,李永亨放弃了外出谋事业的机会,他决定留下来教书育人,帮助村里的孩子。
“我是高庙镇丛林村的人,我们那儿更加偏远,当时村里的学生基本上没有上学的机会。一是,没有老师教书;二是,大家的教育观念落后。”李永亨回忆说。如今,李永亨老师回忆曾经艰苦的教育经历总是一副自豪的表情,这种自豪源自于40年来,对山区教育的坚守和学生与家长们的认可。
据李永亨老师介绍,以前在丛林村小任代课老师时,他每天要骑一个小时的自行车,遇到下雨的时候,还得扛着自行车走半个小时的山路才能到学校。“那时候,我们都是上午上半天课,中午就放学了,下午不上课。”李永亨说。
就这样,再难走的山路,再大的风雨,李老师都从未缺席过一天。
放弃高薪留在村小 只想教好“农村娃”
在村小任代课老师期间,也有很多人为李永亨提供高薪机会。“你现在又不是正式的教师,想好久走都可以嘛,何必一直待在农村。”“到大城市打工,肯定比你代课强得多,我帮你推荐到……”
“实话实说,确实有好几个高薪的机会我都没有去。”李永亨说,“我当时想得很简单,我既然读了高中,也算有点知识,如果和其他人一样去打工,自己的价值怎么实现呢?我就先想把课上到嘛,把这群农村娃娃教好,以后肯定有机会转成正式的。”
据李永亨介绍,1985年是他教育生涯中最难忘的一年,当年他担任高庙镇花香村小的“包班”(一位老师教所有科目)老师。在当时,柳江中学就是当地“名校”,如果能考上柳江中学,那便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就是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李永亨所教的“包班”里居然有13名学生考上柳江中学,当时这个喜讯传遍了整个高庙镇。
学生家长、乡里乡亲,大家自发组织起来为李永亨老师敲锣打鼓、放鞭炮、拉横幅。“他们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我教学工作的认可,这是最让我感动的。”李永亨说。
退休不舍教学岗位 我再带他们一年
和年轻教师分享教学经验
交流教学心得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永亨老师曾经教的村小都合并到了高庙小学,教育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对老师的教育质量要求也更高了。为此,李老师课余时间都会买教育方面的书来提升自己、转变授课方法,不论怎么变,李老师始终没有改变40年来的教育理念:先育德,再育人。
李永亨老师现在是高庙小学最年长的老师,也是学生们心中最严厉、最歪的老师,同学都很“怕”他,从上课到下课都是一副严肃的表情,面对这样的评价李老师却笑着说到:“我又不是讲评书的‘李老师’,我是教学生知识的老师,知识是不能有半点马虎的。所以,我上课都很严肃、严厉,在活跃课堂氛围与学生们沟通交流方面,我们学校的年轻教师们做得更好。”
今年4月,李永亨老师领到了《退休证》,正式退休。可班里的孩子们听说这一消息后,在学校的一次文艺表演会上,学生们自发组织起来为李老师送花、送祝福,并恳求李老师能够留下来。
“如果我退休了,像我们这样的山区小学,突然要找一个老师来,也比较困难;再加上学生们的不舍,我想我再带他们一年,尽自己的余力,再为山区教育做一点微薄贡献。”李永亨说。
山区老师们的话
陈祥敬(高庙小学校长):“感谢敬业付出的老师们,是你们的艰辛点亮了孩子们走出大山的希望,我们将一如既往地齐心协力,尽最大努力为山区教育事业做贡献,用我们的实际行动赢得社会、学生、家长的认可与尊敬。”
沈德刚(高庙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山区的老师无论多辛苦,都将把我们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们的学生,只希望他们越来越进步,将来有更好的前程,走出大山。”
骆亚容(高庙小学语文教师):“希望我们山区的孩子们学习更努力,更相信知识能改变命运,社会更关注偏远山区教育。”
杜子雯(高庙小学美术教师):“希望更多年轻教师把先进科学的教育方式带到山区,并留在山区,来到这里你能感悟更多、体会更多。”
陈顺平(高庙小学数学教师): “希望我们山区教师队伍更加团结、和谐、庞大,老师们的坚守,就是为了学生们的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