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当前位置:

眉山新闻网

>

新闻

>

微信精选

探秘眉山历史名人之苏辙: 坚持不懈 苦学成才

新闻来源:      

更新时间:2016-07-17 10:18:47      

责任编辑:



  眉山网记者 张玉
 
  【核心提示】

  苏辙的一生是努力的一生,更是传奇的一生!苏辙的资质不如其父兄,而且身体还不好,但他有大志向,一直坚持学习,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他十九岁进士及第,可谓少年得志。对此,苏辙并没有沾沾自喜,更是加强了对自己的要求,努力锤炼文章,使其强化了“沉静简爱”“老成持痛”的性格禀赋,养成“汪洋淡泊”的文章风格,并跻身于“唐宋八大家”之列。

  本期,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苏辙,一起去探知他苦学成才的故事。


苏辙头像。

  【第一部分】坚持苦学    畅游浩瀚书海

  宋仁宗宝元二年(公元1039年)二月十二日,苏辙出生在眉山苏家,父亲苏洵为他取名为辙,其兄苏轼已经三岁了,少时,兄弟俩从小就跟着父亲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只是,苏辙从小身体素质就不如其兄苏轼,体质瘦弱,他患有胸疾和哮喘,后来又患上了肠炎,可以说是一个病体之身,但他不仅活了下来,而且还处处流露出了好学的秉性。

  “幼而无师,授业先君。兄敏我愚,赖以有闻。” “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在苏辙看来,他没有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那样的天纵之才,必须通过勤学苦读才真正有所收获。而这也作为一种原动力,始终促使着苏辙好学上进。而翻阅苏辙的诗文,有很多回忆年幼时刻苦学习的记录,而细品这些学习记录,也不难看出他的心路历程。也可以看出苏辙、苏轼小时候的时间几乎都是在“南轩”书屋中度过的,一本接着一本地读着经史之书以及诸子百家的书籍,很少走出书斋外出游玩,交结朋友。

  “惟我与兄,出处昔同。幼学无师,先君是从。游戏图书,寤寐其中。”他所有的乐趣都在书中,连做梦都在读书。为了读书,苏辙不仅谢绝宾客,长年在书屋读书,更是到了除学习之外任何事物均不管,并且茫然无知的程度。 这对于一个患病少年来说,能够持之以恒,坚持学习已属不易,但苏辙并不满足自己的现状,而是一直在进行反思。苏辙的童年、少年,几乎都在书斋中度过的,虽然他并不是读死书之人,却仍有不足,他成年后,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因从小就缺乏坚实的生活体验,会导致行文虚浮的现象。

  这其实也是苏辙善于发现、弥补自己不足的表现,他这一态度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赞誉,而他总结的自己的学习经验,更是为天下学子提供了学习的典范。


  嘉佑五年,苏辙年仅二十二岁,他写的《上两制大臣书》一文中详细介绍了他十年苦读的历程和学习经验,实际上就是一个较为全面的学习总结。一开始,苏辙只是对文章作了大致了解,着重研读经书的文义,没有太大的收获,也没有感受到文章的奇妙,后来,他认真探讨推敲各家对这些经义的“传”和“疏”,还对比着各家说法,继续研读经书,才发现文章的奥妙。靠着这样的学习方法,苏辙和其父兄一起发愤苦读,“大究六经百家之说”,为学识、思想、政治、道德上的成熟及苏辙能成为“一时之杰,百世所宗”的历史名人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苦尽甘来  终成文章大家  

  苏辙坚持苦学,年纪轻轻就已经博览群书,精研细读,学识丰富,而且他的才华得到了许多人的赞许。

  宋仁宗致和二年,十七岁的苏辙和其父兄一起进京应试,从此翻开了他人生旅途新的一页!父子三人到的第一站是益州,那是苏辙第一次出眉山地界,更让人激动的是,他要和父兄一起去拜见张方平。因为父兄都曾拜见过了张方平,苏辙略显紧张,但张方平对他的印象极好,在苏辙踏入仕途之后,张方平特别眷顾苏辙,二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成为了忘年之交。苏辙后来还特地写文章回忆了此事:“予年十八,与兄 子瞻东游京师。是时张公安道守成都,一见以国士相 许,自尔遂结忘年之契。”嘉佑二年,苏辙、苏轼参与了朝廷贡举考试。考官们看了苏轼的文章,“以为异人”;对苏辙也颇为欣赏:“亦以谓不忝其家”,于是兄弟俩同第进士高等,顿时名动天下!

 

  然而,不幸的消息传来,48岁的程夫人在眉山病逝,苏辙和父兄不得不离京返川奔丧,直到三年后,苏辙兄弟居丧期满,他们才又来到京师。嘉佑五年二月,苏辙随其父兄抵京后向吏部报到,他被授予了河南渑池县主簿。时值朝廷准备开制科考试,苏辙兄弟决定放弃原来的官职,而去参加应制举试。

  然而,即将策试时,苏辙却忽然病了,且病得还不轻。宰相韩琦最为着急,为了不使苏辙失去策试的机会,不使朝廷失去英才,韩琦奏请皇帝:“今岁召制科之士,唯苏轼、苏辙最有声望。今闻苏辙偶病未可试,如此兄弟有一人不得就试,甚非众望。欲展限以俟”皇帝同意将试期推延二十日。皇帝制定的考试日期为苏辙而改变,这是何等的不易,这说明皇帝也很欣赏苏辙兄弟的才华,不忍他错过应试的机会。


  从以上的事例可以看出,苏辙确实很有才华,难能可贵的是,他一直坚持学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章风格。苏辙在文学创作上继承和发展了孟子的“养气”说和曹丕“文以气为主”,韩愈“气盛言宜”的论点,提出了有名的“文气说”。《上枢密韩太尉》“气”者,气概、气节、气质、学养有素,他认为文章应该有“浩然之气”,指出为文养气的精湛见解。

  也正因为如此,苏辙的诗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赞誉,苏轼曾说:由诗过吾远甚。”又在《答张文潜书》一文中说:“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人。故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意思是说,苏辙很很含蓄,很内敛,但是“秀杰之气”是挡都挡不住的。大诗人陆游也曾劝一个叫周必大的人要多学习苏辙的诗。明清两代的文人学士多把苏辙的文章作为学习的典范。

  苏辙的诗歌取得了不俗的成就,然而,他主要的文学成就还是体现在散文方面,所以才列入了“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亲手编定的“栾城集”,收有诗约二千首,文章一千一百余首,此外还有词二首,创作数量相当丰富。元人刘壎 《隐居通议·文章三》:“ 老泉之文豪健, 东坡之文奇纵,而颍滨之文深沉,差不逮其父兄,故世之读之者鲜焉。苏辙实在不愧是“千古文章”一个人,如今的人们若还不仔细研读他的文章,不得不说是一件憾事!


  【记者手记】

  三苏父子虽然同为“唐宋八大家”,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苏洵、苏辙的研究讨论很是热闹,相较之下,对苏辙的研究就稍显“冷清”。其实,苏轼、苏辙二人虽然有许多的相同,但也有很多的不同,人们并不应该忽视苏轼身上的光辉。

  相较于笔者而言,在了解苏辙的故事之后,更愿意把苏辙作为学习的对象。笔者并不是认为苏洵、苏轼不好,而是觉得自己没有那般天纵英才,反而在苏辙身上能找到一点点常人奋发图强的影子。当然苏辙是天生聪敏的,但他和其父兄相比,又稍逊一些,这一点他也是这样认为的,而且他身体还不好,可以说长年就是一副病弱之身。在这样的情况下,苏辙坚持学习,著书立说,扬名天下,且形成自己的独有风格,跻身“唐宋八大家”之列,实在是不容易。

  这也是,笔者为什么要在于苏辙有关的第一期里讲诉苏辙苦学成才的故事,无疑是想勉励自己和读者不要看轻自己,要像苏辙一样坚持学习,奋发向上,说不定就将有自己意想不到的收获。

  【注:本版图片皆为资料】【参考资料:《大写三苏》《眉山苏辙》】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38166855 邮箱:msxwwb@163.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