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来源:眉山日报
更新时间:2024-11-20 17:21:11
责任编辑:林琳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崔铭曾说,“如果可以选择,我希望成为东坡的朋友,欧公的弟子,半山居士的兄弟姐妹。”
苏东坡、欧阳修、王安石,这三位北宋政坛、文坛的巨擘互相交集。苏轼与欧阳修并列“唐宋八大家”,亦师亦友。苏轼与王安石,关系则更为复杂。曾经,两人政见不同,针锋相对。苏轼的父亲苏洵也曾与王安石有过争执和恩怨。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苏王二人金陵相会,一笑泯恩仇,千古传佳话。
是敌,还是友?苏轼与王安石关系到底如何?11月20日,作为东坡文化月系列活动之一,“东坡大家讲”系列讲座第二季主题讲座在四川工商学院眉山校区开讲,崔铭教授以《春到江南花自开:苏轼与王安石的相异与相知》为题,为大家解读王安石与苏东坡的“恩怨情仇”。
崔铭曾为苏东坡、欧阳修、王安石三位北宋传奇人物著传,对王安石、苏东坡两人研究也颇深。她表示,早在苏轼与王安石相识之前,父亲苏洵便与王安石结怨。
嘉佑元年(1056),王安石与苏洵相识,宋人笔记记载,二人在欧阳修家宴席上结怨。“苏洵与王安石的矛盾,主要存在于政治理念、学术思想的分歧。”崔铭说,王安石以正统儒家自诩,与苏洵在学术渊源、思想观念、文章风格等方面都极不相同。王安石对苏洵学术的不认同,相传苏洵也写了《辨奸论》痛骂王安石。“虽然《辨奸论》是不是苏洵所写还有争议,但两家的矛盾确是实际存在的。”
嘉祐六年(公元1062年),两家关系“寒意”加重。这一年,苏轼、苏辙参加“制科”考试,在“御试对策”这场考试中,苏辙的对策在考官中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最后还是由仁宗皇帝决定,苏辙以第四等次录取。“王安石虽然没有参与该场考试的选拔工作,但他对苏辙的对策极不认同。因此,当朝廷为制科及第者授予官职时,身为知制诰(负责起草朝廷公文)的王安石,拒绝为苏辙撰写任命书。 ”崔铭介绍,“这些事情发生在王安石变法前,这个阶段我们可以看出两家的关系并不好。”
王安石和苏东坡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同为文坛领袖欧阳修的门生,常被误认为同一辈人。但实际上,王安石比苏东坡大了16岁。公元1037年,苏轼出生之时,王安石便已随父入京,其才华得到了欧阳修等人的赏识。
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苏轼和弟弟苏辙守完父孝回到京城,王安石已被宋神宗任命为参知政事,开启了历史上有名的“王安石变法”。原本交往不多的两人,因这场变法而命运交织,关系在新旧党争中变得复杂。
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任参知政事,成立变法领导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苏辙被任命为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苏轼担任判官告院。“这个官职比较‘冷门’,主要负责管理官员的告身封赠,可能最开始苏轼对变法就存观望态度。后来他反对新法的态度越来越明显。”崔铭说。
熙宁二年八月,苏轼策问开封府举人,考题暗讽王安石;十一月,宋神宗欲用苏轼修起居注,王安石激烈反对。熙宁三年三月,苏轼任殿试编排官,不满殿试录取结果,作《拟进士对御试策》称朝政如“黑夜驭马”“从后鞭之”。此后,苏轼辗转杭州、密州、徐州、湖州任知州,一方面写诗讽刺新法,一方面“因法以便民”。
崔铭介绍,苏轼后期辗转在各个地方上任职,两人并没有直接的交往。但作为地方官,苏轼虽不赞成新法,但要落实新法,在落实过程中,他认为新法有可取之处,而从政治上来说,两人并不算朋友。
尽管在政治上存在分歧,王安石对苏轼的文学才华却给予了高度的认可和赞赏。崔铭说,王安石政坛急流勇退之后,对苏轼的文学创作保持着持续的关注。“这种关注并非政治姿态,而是出于对文学价值的真诚欣赏。
宋人记载,苏轼谪居黄州期间,王安石遇到从黄州来的客人,总会向人问,东坡近来又写了什么好文?东坡也对王安石对自己文章的批注和修改感到欣喜和认可。
崔铭指出,苏东坡在地方任职期间,认识到新法有其可取之处。元祐时期,司马光为代表的旧党人士要全盘废除新法,苏轼还曾为新法辩护,尤其是免役法。这一转变显示了苏东坡对王安石变法的逐渐理解。
“寒冰”的融化来自金陵会面。元丰七年,刚离开黄州的苏东坡路过江宁(今江苏南京)。关于这段时间的交往,尽管也有少数不那么美好的记录,但大部分史料记载了他们之间的愉快相处。王安石向身边人表达了对苏东坡的欣赏,称“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苏东坡也在自己的书信中,表达了与王安石相处融洽愉悦的心情。
讲座还将探讨苏东坡与王安石的人格特质。两人都志存高远,自主、自信和个性突出;但他们突出的个性又像是两个极端,一个刚毅务实,一个乐天知命,迥异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二人对事物的选择,也决定了各自的命运。
“他们既相似,又相异,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在他俩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崔铭教授表示,两人的关系随着时间、环境和心态的变化而逐渐改变,为敌为友,皆为自然。正如苏东坡在金陵探望王安石所作:“细看造物初无物,春到江南花自开。”
来源丨眉山日报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幸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网站支持IPv6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028—38166899 网络侵权举报电话:028—38166899 举报邮箱:346536593@qq.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