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来源:
更新时间:2024-04-11 15:35:15
责任编辑:卫琳霞
驻村干部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一支重要力量。2023年8月,22名驻村干部被选派至洪雅县的10个村开展驻村帮扶。他们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主战场,在宣传党的政策、建强村党组织、推动强村富民、提高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等方面发挥“头雁”作用,用力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直面问题补短板,催生乡村振兴新动力
去年8月驻村后,驻村干部们走访入户找问题,结合村情寻办法。基础设施跟不上、产业发展乏力、致富缺少路子等问题正一步步得到解决落实。
3月13日,将军镇阳坪村小余坪片区茶园里,茶农们正忙着采摘春茶。连接茶园进出的产业路已经开始路面铺装。
“路修通了,不仅采茶、卖茶更方便了,日常出行也能更方便了。”眼见新路一天天向前推进,村民伍春兰满怀信心,希望水泥路修好后,能给产业发展带来更多机会。
今年1月,洪雅县将军镇2024年中央财政以工代赈项目在阳坪村开工,拉开了阳坪村2024年道路攻坚的大幕。产业路总投资450万元,预计6月底完工,包括新建一条长3.7公里的水泥路,同步完善防护、排水等附属设施。
“路不通,什么事都不好干。”阳坪村驻村第一书记辛凯介绍,去年9月入户走访中,不少村民曾提到,受通行条件制约,全村有3000余亩低产林未有效转化成经济效益,制约村集体经济及村民收入可持续增长。面对群众诉求,阳坪村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直面问题,将提升交通条件作为乡村振兴的突破口,在眉山日报社、县审计局、县人社局、县残联等派出单位和帮扶单位大力支持下,集智聚力解决“断头路”“卡脖子路”难题。
2023年,阳坪村争取落实资金230万元,扩宽硬化村道4公里,解决近千名群众出行难问题。今年,在各级党委政府支持下,阳坪村将投入1000余万元用于道路桥梁改造,改善村民生产出行条件。
“我们山上的那条路有几个地方都塌方了,以后走这里过咋个办哦?”“我们那个林区路上的涵洞都堵了!”……去年雨季还未结束时,柳江镇两河村的几位村民代表向村里反映情况。
“走,我们一起去看一下是什么情况再说。”两河村驻村第一书记熊玮随即率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一起到现场实地查看,了解情况。
经实地勘查,因受暴雨灾害影响,两河村3组、6组的道路和堡坎塌方,4组的涵洞堵塞,8组河堤、10组沟渠已存在安全隐患,严重影响村民的生产生活。
摸清楚情况后,驻村工作队制定了帮扶计划,细化了帮扶措施,积极向上争取资金10万元,用于解决林区道路、堡坎塌方、涵洞堵塞、河堤加固等问题。目前,资金已到位,项目即将开工,预计今年内完成建设。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关系发展壮大两河村村集体经济,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的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在熊玮看来,基础设施是两河村乡村振兴的短板,也是驻村帮扶的重点。
去年以来,两河村修建林区道路4.2公里,解决7个村民小组200多户村民出行和山区2000亩林地作业问题,优化林木生产条件,助推农户增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奋进追赶求突破,增强村级造血功能
驻村干部们所在的10个村中,有7个重点帮扶村和3个集体经济薄弱村,都面临着产业发展“瓶颈”。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出路,考验着驻村帮扶的“破题能力”。
“青杠坪村是洪雅县第一个开始种植茶叶的。”站在青杠坪山岗上,万亩茶园尽收眼底,青杠坪村驻村第一书记李庆晒起了村里的“家底”。
早在20世纪70年代,青杠坪村开始引进种植老川茶和云南大叶茶,到90年代,这里的手工茶便卖向了全国。目前,全村585户家家都种植茶叶,茶叶种植面积1.05万亩,每亩茶地年净收益5000元以上。
“有了好的基础,发展还需有更大后劲才行。”李庆介绍,虽然青杠坪村是重点帮扶村,产业基础相对较好,但如何进一步发展村集体经济,这是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一直在谋划的主题。
通过不断摸索,青杠坪村确定了“两个+”的发展思路:“党建引领+市场推动”,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帮扶+产业支持”,探索群众增收新途径。
引进眉山天洪投资有限公司,打造“青杠坪·茶客空间”茶旅融合项目,每年增加集体经济收入约7万元。总投资1500万的乡村振兴中心预计5月投运,每年将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30余万元。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健全经营主体与农户利益链接机制,推动产业兴旺,创新群众增收途径。
与青杠坪村不同,柳江镇万湖村是集体经济薄弱村,村民主要收入来源是出租闲置固定资产、土地收取租金。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万湖村的主要任务之一。”到任不久,万湖村驻村第一书记龚榆鸿心里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必须改变村集体、村民产业收益极低的现状。
森林覆盖率高达85%是万湖村的一大优势,龚榆鸿起初想把发展思路对准林木。利用林下可燃物、砍伐后的枝桠制作生物质颗粒燃料,既能解决火险问题,又能为民致富增收。
可当她把可行性方案放在村“两委”干部面前时,大家并不看好,因为林区交通条件差,可燃物收集和运输成本极高。
既然思路没对,那就迅速转变。龚榆鸿在与村“两委”沟通走访后,决定种植高山茶叶和发展农资销售,并组织党员干部前往丹棱龙鹄村、余坪黄里村、中山前锋村学习。目前,村里已经栽种天府5号优质茶苗1万株。
“希望万湖村的村级集体经济蓬勃向上,真正来一场我们的‘双向奔赴’。”看着吐绿发芽的茶苗生机勃勃,龚榆鸿心里满是欣慰。这条寻求产业突破之路,尽管并不平坦,但激发了村组干部带头创业的劲头,也增强了村级造血功能。
搭建平台强机制,基层治理迸发生机活力
逐渐富裕起来的村民们,对居住环境和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新需求。驻村帮扶通过搭建平台强机制、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等措施,让基层社会治理迸发出了新的生机活力。
“到桥口,精神抖!”这是东岳镇桥口村驻村第一书记王永强到村后的第一观感。桥口村森林覆盖率达91%,村民小区式集中居住率达90%,是一处天然的宜居氧吧。
“村民由散居到聚居生活方式的转变,对基层治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村上的日子,王永强充分感受到了基层工作的纷繁复杂、基层干部的忘我奉献和基层群众的勤劳朴实,也深感责任在肩。
找到问题后如何突破?桥口村驻村工作队会同村“两委”研究提出了“党建引领把方向、产业发展促振兴、文明实践聚人心”的工作思路。
2023年,桥口村在推进朴那雅国际旅游度假区等重点项目完成2个多亿投资的同时,“建基地、搭平台、创品牌”,深化精神文明建设,建设和美乡村。
桥口村争取项目资金100万元,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在潜移默化中凝聚群众思想共识、汇聚发展合力。村内外二元力量共建平台,成功引入外来组织16个,开展活动20余场次,慰问群众80余人次。
桥口村“青山守护者”志愿服务项目,成功入选四川省“互联网+学雷锋种子项目”,获项目资金3万元。桥口村首届“村晚”成功举办,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桥口村也喜获市级优秀志愿服务村荣誉。
“我们就是要发扬‘三牛’精神为乡村振兴建设保驾护航。”柳江镇兴胜村驻村第一书记刘文文已经驻村两年多,对村里的发展和谋划,如数家珍。
兴胜村共种植水稻2150亩,其中高标准农田455亩;种植茶叶6000亩,建成一个茶叶加工基地;两处肉牛场,年出栏600余头;发展特色李子产业2000亩。这些支柱产业带来年收入上亿元。
日渐富裕起来的村民们,对生活有了更多期待,对村里的发展也有了更高标准。近三年,兴胜村持续推进最美乡村建设,“产业旺美、乡村秀美、乡风淳美、社会和美、生活富美”则是主要目标。
“我们的办法是以‘情’凝聚人心、以‘清’治理乡村、以‘请’助推新风。”刘文文介绍,“三qing”树淳美乡风给村里带来的变化很大。
三年来,兴胜村共评选了孝儿媳12名、好公婆10名。每年端午、重阳、春节组织全村1000余名60岁以上老人免费聚餐。全村受理矛盾纠纷200余件,成功处理200余件,成功率100%,矛盾纠纷第一时间处理,惠民政策以坝坝会形式全覆盖宣讲。洪雅县司法局、柳江司法所到村听诊把脉,提供法律建议23条,开展“法治体检”4次,请专家入村开展普法宣传活动2次。
面对村情不同民情差异,驻村干部们发挥好定点帮扶连接线作用,守住底线抓牢主线,将事关群众生产生活的身边事一件件办好。
“全村80%以上土地为林地,林农收入来源单一,低收入群体多,巩固脱贫攻坚担子重。”驻村后的大走访,让东岳镇天宫村驻村第一书记欧磊意识到,自己和队员们面临的难题颇多。
“守牢不返贫致贫底线,紧盯产业发展主线,当好定点帮扶‘连接线’。”和村“两委”、村民代表们多次商谈后,天宫村驻村工作队将抓牢“三条线”作为突破口。
首先是每月整理各类风险线索并建立台账,逐户开展排查研判。半年多来,共排查线索97条,将1户农户纳入监测并落实帮扶措施。协调争取到市县帮扶单位支持,由机关食堂订单式采购脱贫户土鸡、山羊、土猪、蔬菜等农产品,消费帮扶收入2.7万元。
产业发展上,积极引导村民发展油茶、乡村旅游等新业态,争取集体公益林森林质量提升项目和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补助资金130万元,助力林农人均增收800元。针对村内部分道路狭窄问题,积极向上争取支持,对6.7公里的村内道路进行了拓宽。
主动向市林业局、县文广旅局汇报对接,开展结对共建活动3次,帮助开展医保宣传、科技下乡,争取帮扶资金1.3万元,助力红阳小区人居环境改善和乡风文明道德超市建设。2024年新春走基层送温暖活动,为脱贫户监测户送去价值近3.5万元的慰问物资。
“越是了解这个村子,就越想多努力一些,多付出一些,多为群众做一些实事。”驻村的日子,让高庙镇花源村第一书记尹乐成了“花源村人”。对于驻村工作,他定下了明确目标——聚焦群众关切,办好群众身边事。
“高庙镇地处山区,因地质条件复杂,地形地貌多样,地质灾害隐患频发。”去年刚驻村不久,尹乐就了解到,位于花源村1组一处叫“周条”的村民聚居区存在安全隐患,周边居民对此感到担忧。
随即,尹乐联系到了洪雅县规划和自然资源局、915地质队协助开展现场排查。专业人员通过无人机航拍、实地勘察发现,这是一处可能发生滑坡和崩塌危险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下方6户30名群众受到威胁,潜在经济损失约300万元。
事关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必须立即想办法解决。摸清情况后,尹乐积极与县级主管部门和镇政府沟通协调,最终明确该隐患点名为“高庙镇花源村1组周条崩塌”。目前,该点位已经纳入国债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储备库,待完成资金匹配后,将立即开展隐患整治,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阳春三月,油菜花开,走在万亩良田的田埂上,止戈镇安宁村驻村第一书记李川和队员们感慨万千。
从2023年8月驻村至今,他们不仅亲眼见证了安宁坝万亩良田的建设发展,更经历了从走出机关到走进农村、从田间地头到农民心头、从一边看到一起干的成长蜕变。
“谋善治、解民忧、促发展。”对这半年多来的驻村工作,李川表述得言简意赅。
初到安宁村,李川和队员们就将严格党内政治生活作为凝聚团队的破题之举,通过组织关系转入、工作时间进入、主要精力融入,用心用情投入,与村“两委”干部建立紧密工作关系。坚持周一例会制度,集体探讨扶弱小促发展优治理工作举措。
“走村入户是必修课,也是第一任务。”李川介绍,通过联系对接,工作队加大对困境儿童、病患家庭等重点监测对象帮扶措施力度,捐赠“东坡惠民保”152份,争取补助资金2万元,争取市教体局项目资金30余万元建设篮球场,丰富村民业余生活。
驻村工作队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落实好“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资产收益项目”,每年创收18万元。抢抓安宁万亩良田建设契机,安宁村组织干部外出学习开展头脑风暴,谋划建立劳务组织、农资销售、品牌代理3大发展路径,带动乡村发展振兴。
“桃源村常住人口中老年人较多,大家打心眼里热爱这片土地,希望村子越来越美,日子越来越好。”自去年8月驻村以来,七里坪镇桃源村驻村第一书记王许一对村情民情有了清晰的了解。
走田坎、找耕地,入农户、问民情,谋思路、争项目……在王许一看来,驻村第一书记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政策理解到位、工作落实到位,以真正的实际行动推进产业发展、村民收入提高、乡村环境优美、群众办事便利,不负群众的信任与厚爱。
作为驻村干部,最重要的就是要身体力行、身先士卒。为有效改善人居环境,他和村“两委”带领大家一起撸起袖子、俯下身子,清扫村组道路、规整房前屋后,喊响“美丽桃源、携手共建”,形成人人爱桃源、人人护桃源的良好氛围。
“只有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到位,才能真正凝聚干事合力。”王许一介绍,围绕群众反映的就医、饮水、公共交通等问题,是今后自己驻村工作的重点,而自己也会力争从“‘驻村干部’成为‘助村干部’”。
来源丨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勇军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网站支持IPv6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028—38166899 网络侵权举报电话:028—38166899 举报邮箱:346536593@qq.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