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当前位置:

眉山新闻网

>

新闻

>

眉山新闻

向美而行 美美与共丨四川音乐学院永丰艺术实训基地授牌暨《永远丰收》歌曲捐赠活动侧记

新闻来源:眉山日报      

更新时间:2023-07-12 17:49:49

责任编辑:雷尧


“今天,我带着村歌《永远丰收》回家了,正式成为了永丰村5000多名村民中的一份子!”7月12日,刚从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党委书记李雪平手中,接过“永丰村荣誉村民证书”的四川音乐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孙洪斌难掩激动。


2 (1).JPG


当天,孙洪斌带着10余名川音教职工参加四川音乐学院永丰艺术实训基地授牌暨《永远丰收》歌曲捐赠活动。作为歌曲《永远丰收》的创作者,这首歌是孙洪斌深入永丰村采风创作的作品,既展现了永丰这片产粮宝地,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情景,又向百姓传递着要靠勤劳和智慧实现“永远丰收”的质朴情感。


一方沃土 让音乐落地发“声”

因何与永丰结缘,创作此曲?


孙洪斌用歌曲中的原句回答:这方土地肥得流油,一眼望不到头,粮食的种子落了地,就会年年丰收。勤快的种子落了地,饭碗端在自己手中,思想的种子落了地,就会永远丰收。这是他与永丰相遇后所流露出的真情实感,也是来自于内心深处心灵的触碰。


据孙洪斌介绍,去年6月20日,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文联等多部门,组织开展了创作采风活动,跟随总书记的步伐,他来到了永丰村。首次来到永丰村,看到一望无际的稻田,以及勤劳的村民,萌生了无限的感慨。随后在今年的5月25日,四川音乐学院主题教育活动来到永丰村,他又再次参观了永丰村。6月23日,他又带着家人和朋友到了这里,如画的乡村,犹如回到了自己美丽的家园。


“脚踏基层的泥土,才能创作出最鲜活的文艺之花。”孙洪斌说,每次来永丰村都给他不一样的惊喜,每一次的感受都不尽相同,这与他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有关,让他对土地有着无法割舍的深深眷念。


据孙洪斌回忆,首次来永丰村他就创作出了《永远丰收》这首歌曲,歌曲整体风格非常质朴简洁,运用了不少通俗的语气词和说法:“这也贴近了老百姓的用语习惯,亲切动人便于传唱,润物细无声地让大家理解粮食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我很高兴也很荣幸,我的歌《永远丰收》得到了眉山父老乡亲的喜爱,成为了永丰村的村歌。”孙洪斌表示,他会珍惜这种荣誉,并将以四川音乐学院永丰艺术实训基地为纽带,以“艺术+”赋能乡村振兴,不断丰富当地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


院地合作 共谱乡村振兴曲

实训基地落地永丰,将如何发挥作用?


当天孙洪斌来到永丰村,并没有着急分享《永远丰收》这首歌曲,而是来到了他心心念念的稻田间。在永丰高标准农田里,水稻抽穗扬花,长势喜人。沃野千里,生机勃发,昭示着丰收的希望。而不远处的村落中,蝉唱蛙鸣,荷香浮动,一步一景,“颜值”“内涵”齐齐升高。这样的场景让孙洪斌感触不已,接下来,他要用手中的笔和曲谱,把深情的颂歌献给土地、献给人民。


除了《永远丰收》成为村歌外,四川音乐学院永丰艺术实训基地也正式落户永丰。该基地作为丰富百姓精神生活的载体,将发挥纽带作用,以实践教学为主导,结合专业优势,激发公共文化场馆育人功能,探索美育共享共建机制,让艺术之美赋能乡村之美,进一步提升永丰新时代、新农村文化魅力,不断丰富百姓精神文化生活,满足百姓对美的需求。


“此举既是院校与基层的一次务实合作,也是心田与良田的一次双向奔赴,将为永丰村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示范区核心样板区注入新的精神力量。”我市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历史悠久、人文厚重的三苏故里,也将成为四川音乐学院师生们激发创作热情,推出“扬正气、接地气、冒热气”的精品力作的一方沃土。接下来,我市将与四川音乐学院一同,借力实训基地,开启院地合作新篇章,用艺术赋能乡村发展,向美而行,美美与共。


来源丨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琴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38166855 网络侵权举报电话:028—38166899 举报邮箱:421730596@qq.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