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当前位置:

眉山新闻网

>

新闻

>

眉山新闻

【深度聚焦】青神县大力提升市域社会治理成效,绘出共建共享幸福景→

新闻来源:      

更新时间:2022-10-11 17:16:33

责任编辑:雷尧


基层治理千头万绪、事无巨细。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贯彻党中央、省委重大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破解社会治理难题的迫切需要。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开展以来,青神县聚焦基层社会治理重点难点,牢牢把握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的总要求,以防范和化解市域社会治理难题为突破口,纵深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走深走实,不断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推动平安青神建设取得新成效。目前,青神全县治安、刑事案件发案率同比下降37.1%、11.8%,平安建设群众满意度位列全省第一方阵,连续2年获评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


9月下旬,眉山日报专题报道组聚焦“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走访了青神县部分村(社区),通过深入采访,破解了青神县怎样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社会治理有机结合,走出多条符合实际、体现特色、顺应群众需求的新路子。


百家事百家议 “邻里百家”发挥基层治理“微”作用


“我家在比较偏僻的地方,如果不是‘片长帮我叫120、半夜冒雨到岷东大道上去接出诊医生,我怕很难翻过这道坎。”近日,青神县高台镇百家池村的留守老人云秀夜间突然不舒服,非常无助,她能想到的就是平时常联系的“片长”。


云秀老人口中的“片长”,是今年2月以来,百家池村积极探索的“片长制”。在基层党组织核心引领下,全村划分为150个片区,由村民自荐、群众推选、组织指定等形式,选出21位片长,每位“片长”联系30户左右的村民。


“百家池村现在的4个居民小组,能够追溯到原来的21个居民小组,21个‘片长对应原来的21个居民小组。百家池的村民,走路十分钟左右就能找到‘片长。”百家池村党委书记刘如祥介绍,自片长制推行以来,从访贫问苦到矛盾纠纷调解,从疫情防控到安全知识宣传,21位“片长”已经形成“战斗力”,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身边多了个“贴心人”。云秀老人的事,也正是片长走进村民心里的真实体现。


“乡村治理往往容易出现邻里纠纷不断、村民参与不足、服务存在行政化办公化封闭化、社区缺乏活力等现状及痛点。”高台镇党委副书记、人大主席李小凤介绍,为了解决乡村治理堵点,百家池村不断探索出基层治理“一核三微”机制。


“一核三微”如何运行?


百家池村以村党委为治理领导核心,通过“微阵地”“微组织”“微基金”治理机制,培育群众“自组织”和“邻里”文化,夯实了治理基石。


建设“微阵地”聚民心解民忧。百家池村依托闲置场地,打造“微阵地”邻里百家,在此开展经验分享、农机培训等百家讲堂,提高村民素质;开展百家寿宴睦乡邻,每月为村里当月过生的年满60岁老人集体祝寿,让老人们安享晚年;开展百家议事强民主,百家评比促乡风,百家活动旺人气……


百家池村村民集体议事。.jpg

百家池村村民集体议事


“在这里,村民可以就近参与村上各项活动。”村民兰术芳介绍,在邻里百家,党员、群众可以拉拉家常,看看电视,在休闲轻松的环境中,交流彼此想法。


群众“自发来”“乐意听”“愿意说”,邻里百家不仅仅是场所,更是一套机制。通过“邻里百家”,不仅能把来自各级党委政府的声音和惠民政策传达到基层,同时也是基层群众参与村民自治和社会治理的发声平台。


“群众在哪儿,阵地就建到哪儿。”李小凤介绍,以百家池村为代表的微阵地建设,在精心打造邻里百家和党群服务中心阵地的同时,还着力构建“1+N”党群服务阵地体系,真正将联系服务群众的基层治理触角延伸到群众身边。


培育“微组织”促服务共发展。该村广泛吸纳社会组织资源,借助举办活动吸引群众互助合作,培育“微组织”,目前,百家池村有这样的微组织12支,高台镇共有30支,涵盖了应急救援、庭院收纳服务、产业发展服务等领域,积极回应群众各项需求。其中“百家椪柑产业联盟”,通过“合作社+农户+村集体”合作模式,发展柑橘,建设冷链物流项目,带动种植户增收。


设立“微基金”强组织活社区。该村设立微基金5万元,支持成立“苏母艺术工坊”等微组织,开展技艺培训、“百家生日”等创意性活动,开发各类本土文化产品,引导群众实现自我组织、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


“在‘一核三微’机制运行中,村里的矛盾纠纷事件明显下降,村子呈现出和谐美好的局面。”李小凤说,百家池,源于清康熙年间招民填川,先辈们建了座百家祠。后来,又修建了供“百家”灌溉饮水的池塘,取名百家池。百家,也就是许多人家、家族或家庭之意。在百家池,“大家事、大家议、大家办”的优良传统一直流传至今。


“吹哨报到” 构建城市治理新机制


道路,从堆满杂物到宽敞平坦;楼道,从昏暗不明到整洁明亮;庭院,从无人管理到尽然有序……走进青神县青竹街道青衣社区财政局小区,经过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后,焕然一新的环境让居民连连点赞,而这一老旧小区的蜕变之旅,还要从青衣社区以探索“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模式为契机,共建组织、优化机制、抓实服务,探索小区分类治理的有效途径说起。


“财政局小区是原财政单位宿舍,小区内居住的是退休职工和外来购房者,小区人员,结构复杂。”青衣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吕成介绍,小区人员观念不同导致意见不统一,在老旧小区改造推进中困难重重。


借助“吹哨报到、部门联动”机制,青衣社区党委携手区域党委,共同解决小区内重大问题。“我们找到单位退休党员职工和小区党员成立小区党支部,召开小区坝坝会,通过会议选举产生自治管委会,构建‘社区党委+区域党委+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的议事平台,并全程参与、协商改造中遇到的难题。”吕成表示,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小区改造顺利推进,并形成了“社区党委+区域党委+小区党支部+业委会+志愿者”的多重治理管理模式。


青衣社区成立服务队。.jpg

青衣社区成立服务队


青衣社区于2020年5月村级建制调整后拆分而成,小区44个,常住人口2785户8324人,流动人口约2000人。社区人员结构复杂、小区类别多样化、治理难度大。如何进一步创新推动基层社会治理?青衣社区党委以财政局小区治理模式为典范,在社区内全面推行五类小区分类治理模式。“目前,我们将社区45个小区分为5类,分别是单位小区、商业小区、安置小区、开放式小区和自建房小区。”吕成表示,充分发挥辖区内老旧小区、安置小区、规范式小区的党支部、自治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公司的能动性,充分调动开放式小区和自建房区域内居民代表、热心人士、楼栋长参与社区事务和小区管理的积极性,通过小区内硬件、软件改造和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来达到分类治理成效。


青衣社区推行五类小区分类治理模式,是青神县做实做细“吹哨报到”工作机制的一个缩影。


“‘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模式,牢牢把握工作原则,明确‘怎样吹哨’‘怎样报到’‘怎样为基层办好事’等问题,积极整合资源,充分融合县级职能部门及街道办事处、辖区单位、党员力量,充分发挥党建引领社会基层治理功能,切实挖掘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内涵,推进区域化城市基层党建的常态长效载体。”青神县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目前,全县已将城市建成区的9个社区划分为30个片、76个区,由县级领导挂联1-2个片,县级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片(区)长”,县纪委监委派出(派驻)机构担任片区“纪检长”,8000余名党员干部全覆盖服务包保片区,形成“街道党工委—社区大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四级组织网络,切实解决了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堵点问题。


创新多元机制 调处温暖人心


9月21日,走进青神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协调中心,只见墙面上挂着群众送来的锦旗,一幅标语跃入眼帘、引人注目。宽敞明亮的大厅、舒适整洁的调解室,热情服务的调解员,让前来调解的群众都有一种在“家”的感觉。


规范整洁的矛调中心。.jpg

规范整洁的矛调中心。


该中心设立来访接待、公共法律服务、心理服务、多功能调解和分析研判等五大功能区,由县委政法委牵头,整合群众工作中心、综治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心理服务中心的资源、功能和政策,组建成全新的青神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协调中心。


“坚持真正站在群众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群众有矛盾纠纷,有信访诉求,直接到县矛盾调解中心走‘绿色通道’,实现‘只进一扇门、只找一次人,最多跑一地’就能化解矛盾纠纷和合理诉求。”该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协调中心相关负责人黄友虎说。


据介绍,该中心采取部门派驻方式:涉及矛盾问题较多的住建、人社、农业农村、法院、信访、司法等部门和青竹街道派员长期驻班;县民政局、青神生态环境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卫健局、县市场监管局等每半年轮流派员驻班,共同开展信访接待、纠纷调处、心理疏导、法律援助、涉法涉诉导引等工作,从而使该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协调中心成为服务的主场,为群众集成提供接访、调解、仲裁、公证、法律解答、诉讼确认等服务。


“以往虽有大调解中心,但基本上是有牌子无阵地、有要求无效果,实体化运行效率低下。如何让中心真正运行起来,切实为群众服务,需要我们去创新、去破局。”黄友虎认为,集矛盾纠纷调处、信访诉求化解、涉法涉诉受理、社会风险研判为一体的青神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调解中心,实现了矛盾纠纷“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


青神县还以该中心为依托,牵引辐射健全完善“1+2+N”多元化解体系,实现青神县矛盾纠纷全覆盖化解。“1”即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协调中心,“2”即县、乡镇(街道)、村(社区)纵向多元化解体系和县级部门横向多元化解体系,“N”即整合诉讼服务、劳动人事争议、家事纠纷调解、商事纠纷调解、交通事故调解、物业纠纷等调解组织和个人调解室等,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有些矛盾纠纷单靠一个乡镇、部门不能解决,可以向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协调中心申报,由该中心整合全县资源联合调处。


据悉,2022年1月—8月底,青神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协调中心接待来访群众854人次,受理各类诉求矛盾问题421件,现场办结362件,流转办结59件,全县基层调解组织排查化解1079件,同比-9.47%,群众满意度达98.21%……青神群众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数据亮眼,成绩扎实。


春风化雨,风“调”雨顺。青神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协调中心调解了矛盾,调顺了民心,也调稳了环境,一张立体式、全覆盖、多层次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网在青神县越织越密、越织越牢。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不断更新理念,创新方法,推动多元调解机制更完善、效果更显现,切实提升市域社会治理效能,使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黄友虎表示。


来源丨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国军 周军 郑顺 廖文凯 古良驹 杨千一 熊莉 张莉 陈燕利 见习记者 邹波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38166855 邮箱:msxwwb@163.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