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来源:眉山网
更新时间:2021-09-14 17:22:40
责任编辑:杜艳
出暑入秋的那个早晨,仁寿213国道边上的卧牛山,青翠的林线勾勒出如画的山影村郭。
山南大湾里,炊烟与晨雾一起漫动,村前荷塘的蛙声渐落,拥有256户人家的川西民居聚落——水利新村已经醒来。
山坳上,老农刘泽三蹲在观景平台上,静静地望着北坡下橘林间的集体养猪场。
已过花甲之年的刘泽三是这个养猪场156个村民股东之一。自从2011年冬从山那边散居的破草房中,举家搬进水利新村塘湾路的新居之后,他就渐渐习惯了早起转转村子,然后才回家吃早饭、出工。有了猪场之后,几乎天天都上牛颈坳打望一下。
刘泽三和村里其他200多户村民一样,对于在聚居点十来年的生活感觉很滋润。
“以前深更半夜遇到啥事情,出门头件事你知道是干啥?找电筒,或者点火把。”攀谈中,老人告诉记者,“现在村子有了太阳能路灯,到处照得亮晃晃,跨出门槛就是医疗站、办事大厅、超市、幼儿园,你说老百姓肯过哪种生活?有些人平时怨这嫌那,你真叫他回到原来去过几天,你看看有几个人愿意回去?!”
刘泽三一家是从草棚蜗居当中走出来的。早前种地无经济头脑,打工无手艺体力还不好,床上盖的是烂棉絮、垫的是老谷草。
老人告诉记者,搬进新村后,不仅“一夜之间”园了祖祖辈辈为之奋斗的新屋梦,而且家庭收入越来越好、脱下了戴了几辈人的“贫困户”帽子。土地流转出去,一年保底租金每人有1600—1700元;集体猪场入股,每年分红1200—4000元;自己常年在村里的产业园务工,月工资收入2000元左右;儿子儿媳常年在城里打工,每年最少挣10万元;如今老两口一年还有2000多元养老金……一年下来一家人纯收入在15万元左右。
“我算收入中平的。这湾湾头一年挣二三十万的户数多得很,外面做得有生意的人一年上百万呢!”刘泽三竖起大拇指对记者说,“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真的很感谢习主席一直都为我们农民着想,很感谢各级政府干部工作落板、处事落叫!”
刘泽三是仁寿县大化镇推行丘区乡镇新型城镇化以来,众多住房聚居后、包产地流转后的村民今日生活的一个缩影。
地处川中龙泉山脉中段二峨山西麓的大化镇,北与中国枇杷之乡文宫镇接壤,南距仁寿县城7公里。68.6平方公里河山东低西高,一半分布在二峨山区的深丘坡谷间,一半分布在国道213走廊的低山平坝中。
和大多数丘区乡镇一样,大化镇同样面临着丘峦起伏、耕地碎化、冬干春旱的自然条件,同样面临着坡广人稀、八成农户散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缺且建设成本奇高的发展难题,同样面临着“386199留守族”“空心村”“懒庄稼”“撂荒地”等日趋严重的窘境。
安居方能乐业。安居乐业,方能破解农民宜居兴业和增收致富两大难题。而丘区现实和历史经验告诉人们,只有立足镇域内、就地、就近、贴着“三农”去破解这道难题。
以建设美丽宜居家园推进集居化为核心的“筑巢计划”,成为迫切“突围”的大化人的第一选择和一致行动。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化镇牢牢抓住镇域内多样化适度规模聚居点规划与建设这个“牛鼻子”,厚植大化小城的镇域发展引擎势能,持续建设具有美丽宜居承载功能的多样化适度规模聚居点,规划前置,产业先导,项目撬动,治理引领,打造城乡息息相通、产业欣欣向荣、环境美美与共、生活蒸蒸日上、治理井井有条的新型田园小城镇。
一张蓝图,接续推进。数年励精图治,这个曾经的传统农业乡镇如今完成了历史性蜕变。
人口聚居率已达85%。至2020年底,除去部分自由移居大中城市的人口之外,全镇集居到大化小城、水利新村、华兴家园、劳动新村、红塔新村、松林老场、府君老场等镇内中小型聚居点的人口总数,已占镇域常住人口总数的85%。
土地规范化流转率已达21%。截至目前,已有8300亩耕地规范流转到新型经营主体手中集中经营,占全镇耕地总面积的21%。通过土地整理项目建成高标准农田2.32万亩,占全镇耕地总面积的61%,农业效率大大提升,新型经营主体、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这些产业和经营主体的蓬勃发展,让承包地“流转后”的劳动力100%实现了就地就近再就业或创新业。
农民人均收入十年增长1.67万元。“集居后”“流转后”的农户,绝大部分有了“收租金(承包地流转收入)、挣薪金(务工经商收入或养老金)、分股金(各类入股分红)、获农金(政策性惠农补贴收入)”多渠道、稳中渐涨的收入格局。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2万元(比2010年增长1.67万元),漕河等4个重点贫困村、586户(1678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如期实现脱贫。
如今,“三横”(成都三绕、仁寿粮园产业大道、即将开建的成都外环铁路)、“三纵”(G213、天府仁寿大道、成眉市域铁路S5线仁寿支线)区域交通骨架,搭建起了大化融入仁寿县城、天府新区、东部新城的便捷交通网络,“天府南门金三角”的区位优势愈发凸显。天府智慧物流城、西南交大希望学院、仁寿县第二水源地工程喜鹊寺水库等重点项目,正源源不断地落户大化,发展态势和潜力一路向好。
2020年12月,大化镇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乡镇”称号。
采访手记
大化的丘区乡镇新型城镇化探索很有独特性和含金量。
85%的人口聚居,也就是说这个镇85%的居民,已经初步享受到了跟城里差不多的“四基”(产经基础、公共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基层治理体系)加速配给与完善所带来的福利,这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跑农口近二十年里,一直比较关注大化的三农工作动态。十多年前,借助试点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俗称“双挂钩”项目),该镇水利村实现整村集居于“水利新村”、寒保村实现整村易地搬迁集居于“华兴家园”,当时动作很大、争议不少。
如今这些集居起来的村民日子过得如何?他们在推进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难题和新问题、探索出了哪些应对之策?大化十年探索,对于我们今天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并有效衔接推进乡村全面全域振兴、贯彻实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乡村建设行动”具有哪些启示?
今天耳闻目睹她的新貌、生机和前景倍感欣慰,更加觉得大化模式值得深入调研。
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成 通讯员 何俊男 文/图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38166855 邮箱:msxwwb@163.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