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当前位置:

眉山新闻网

>

新闻

>

眉山新闻

眉山彭山:撑起一张“救助网” 为困难群众兜住稳稳的幸福

新闻来源:眉山网      

更新时间:2021-02-02 09:59:14

责任编辑:赵娜娜


  为困难群众送去生活物资。.jpg

为困难群众送去生活物资。

       2020年初,眉山市彭山区公义敬老院落成投用,并挂牌彭山区公义特困老人康养中心,集中收住彭山区特困失能老人和有需求的失能老人,城乡特困供养对象从此有了一个新家。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中,全市统筹安排资金,在21个新建小区规划配建养老服务设施6501平方米,并在镇、村、组建设养老服务中心、分中心、服务点,重点解决城乡养老,特别是特困人员集中供养问题。目前,全市已建成农村养老服务中心71个、分中心156个、服务点302个。


  2020年,眉山市民生保障水平大幅提升,城乡低保标准和救助水平、残疾人“两项补贴”等普遍提高,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更有温度、更增厚度。

在龚村养护中心,失能半失能老人有专业医护人员照料。.jpg

在龚村养护中心,失能半失能老人有专业医护人员照料。

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开展入户调查、核对困难家庭经济状况。.jpg

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开展入户调查、核对困难家庭经济状况。

 强化兜底功能 做实各项保障


  “没有党和政府的帮扶,我们家可能还在困苦中挣扎。”近日,面对来访的村委干部,东坡区富牛镇玉龙村5组村民江涛感慨道。


  江涛家原本也算小康家庭,可八年前,母亲因支气管扩张和肺气肿生命垂危,为了医治母亲,一年半的时间花费了医疗费近20万元,全家经济一时陷入困境。幸运的是在2014年,江涛一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由政府代缴了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及意外保险,很大程度上帮助解决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目前,母亲住院的花费经过报销后,我们自己承担的费用在10%以内。”江涛说,如今母亲的身体渐渐恢复,家里也就能安心发展产业。


  2017年,江涛将原来种粮食的四亩多土地改种了柑橘树。在村委干部的帮助下,他又用剩余的地修建了养鸡场,一年能出栏一万余只鸡。“除去一切费用,净利润有两万多元。”江涛说,“现在,村里还安排了妻子在农村合作社工作,月薪2800元,一年下来也有3万多元。”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织牢基本生活保障网,是民政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责。“十三五”期间,我市保基本、兜底线制度不断健全,市、县全面建立救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不断提高社会救助标准。


  全市还开展了脱贫攻坚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摸底排查工作,及时将符合条件的未脱贫人口、致贫返贫风险高的人口等纳入救助兜底保障范围,为符合条件的重点对象落实好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等精准救助帮扶措施。


  为把民生兜底保障网织得更密、编得更牢,我市还对低收入家庭中的重残人员、重病患者等特殊困难人员,经本人申请参照“单人户”纳入了低保。


  据介绍,低收入家庭明确为家庭人均收入高于当地城乡低保标准,但低于低保标准1.7倍,且财产符合当地相关规定的低保边缘家庭。通过实施以家庭为单位的“整户保”与只保障家庭中特殊困难人员的“单人户保”相结合的方式,将有助于扩大低保覆盖范围,提高低保兜底保障能力,是眉山市社会保障工作“提质扩面”的体现。


  家住东坡区通惠街道杭州路社区的李华斐因病造成智力残疾,目前和母亲冯远容一起生活,虽然冯远容有退休金,但支撑两个人生活比较困难。2020年,东坡区民政局为李华斐办理了“单人保”,她每月能领到460元。“办理了‘单人保’之后,孩子生活有了保障,医疗报销比例有了提高,减轻了我们的经济负担。”冯远容高兴地说。


 统筹救助资源 实施综合救助


  “谢谢你们,我暂时没有什么需要了。”1月29日,洪雅县洪川镇临江社区居民李伯华不停地向为自己提供按摩服务的志愿者道谢。李伯华今年76岁,腿脚有残疾,一到冬天就痛得不行。该社区工作人员得知后,便组织志愿者为她上门按摩。


  李伯华的大女儿是下岗工人,小儿子傅军智力三级残疾,一家人生活困顿,就在一筹莫展的时候,城市低保为她带来了希望。如今李伯华和儿子每月享受了共1040元的低保,生活中还常常有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提供无偿服务。


  生活有了保障,生病怎么办?根据我市《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管理办法》,像李伯华这样享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住院和Ⅱ类门诊特殊疾病政策范围内费用,经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及各类补充医疗保险、商业保险报销后的个人负担费用按70%给予救助,年度救助限额2万元。


  遇到特殊情况,当地民政部门还会统筹救助资源,为困难群众实施综合救助。


  “去年儿子做阑尾炎化脓手术,除去报销的部分,当地民政局启动医疗临时救助补助了3000元医疗费,最后我只花了1000多元钱。”李伯华说。谈到社区和民政等部门提供的帮助,老人很激动:“党的政策好,困难群众有人管,生活稳定有奔头。”


  如今,我市已基本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社会救助工作格局,实现救助需求由满足温饱的“硬需求”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转变,救助形式由货币救助向货币+物质救助、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心理疏导、能力提升拓展。


  强化对困难群众的兜底保障。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给广大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造成不利影响之下,我市民政等部门联合启动了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水平上涨挂钩联动机制,扩大补贴发放范围。去年9月,我市城乡低保保障标准从2015年的370元/月、191元/月提高到630元/月、450元/月,涨幅分别达到70%、135%;城乡特困供养标准从2015年均为300元/月提高到820元/月、590元/月,涨幅分别达到173%、97%。


  一系列政策,主要聚焦解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存在的突出问题,围绕“兜底、衔接、应急”,着力推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城乡困难群众应保尽保、应救尽救、保障到位目标的实现。


  “这些具体措施体现了落实既有政策与出台新的政策相结合、实施阶段性救助措施与完善长期政策相统筹、健全社会救助制度与优化救助程序相统一,既注重社会救助制度与其他政策的衔接,又注重新的救助政策措施与以往政策措施的衔接,强化了社会救助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兜底保障安全网的作用和功能。”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提升服务能力 规范精准救助


  “黎阿姨,最近身体怎么样,有没有哪里不舒服?”不久前,东坡区永寿镇永寿社区民政信息员李杨梅来到社区住户黎老太的家中,询问她的身体情况。已过耄耋之年的黎老太长期患病,生活不能自理,家庭情况也不是很好,因此,李杨梅对黎老太的情况格外关注。


  范大姐一级听力残疾;何老太患癌症常年需要化疗;刘大姐的丈夫生病住院,家中无稳定经济来源……在去年成为民政信息员之后,李杨梅的工作笔记上,记录着社区需要重点关注人群的情况。每天,她总会骑车走访,及时了解哪家有需求、哪家有困难。


  “民政信息员是连接党委政府和困难群众的桥梁,通过他们,困难群众的保障工作更有针对性、更具人性化。”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0年,我市依托全省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探索建立村级民政信息员制度,引入第三方机构开展救助对象收入核查、为救助对象提供个性化服务等机制,使社会救助更接地气、更加规范、更有温度。


  “目前,该工作在东坡区正在开展试点。”该负责人说。东坡区自推进试点以来,配备了217名民政信息员,分布在每个村、社区。他们宣传政策,及时发现、收集困难群众信息,协助办理救助事项等,为民政工作在基层落地落实提供第一手信息,帮助困难群众完成救助申请。同时,配齐村级民政信息员,推动社会力量介入社会救助领域,进一步加强基层经办力量,使社会救助形成区级综合统筹、乡镇(街道)协调推动、村(居)主动发现的三级联动机制,实现由“群众上门求助”到“主动发现救助”的转变。


  为进一步让困难群众得到及时、高效、精准的救助服务,将“以救助对象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落地落实,我市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入户调查、政策宣传、公示检查等工作,使社会救助工作更加规范、机制更加完善。第三方机构主要参与事务性工作,其工作人员经培训合格后,在走访排查、入户调查复核、精准计算收入方面,不仅能把镇村干部从纷繁复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还能避免在评定低保过程中因手段落后、信息掌握不精准、人为因素及个人感情色彩等出现问题,让社会救助真正做到“应保尽保、应助尽助、一户不少、一人不落”。


  此外,我市还通过购买社会救助服务,通过社会组织或专业社工提供有针对性和差异化的个案服务,精准识别困难群众的困境,精准制订了不同的跟进方案,让社会救助更有温度。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38166855 邮箱:msxwwb@163.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