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来源:眉山日报
更新时间:2020-12-28 10:08:51
责任编辑:熊莉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向贫困发起最后的冲锋。眉山作为全省“四大片区”连片特困地区以外地区,在脱贫攻坚大局中,勇于担当使命,自我加压,坚定喊响:“奋战三年攻坚,率先全面脱贫”。全市上下坚持大局思维、系统谋划、协调推动和机制创新,牢牢抓住“两个关键”,坚定实施“两大决战”,以敢为人先的政治担当、敢下深水的务实作风、敢于破难的责任勇气、敢闯新路的创新智慧,砥砺奋进,逐梦小康。
□杨大兴 鲁承林 李小辉 本网记者 邱文清 杜艳 赵会 文/图
群众用辣椒和玉米拼国旗,为祖国庆生,感谢党恩。
片外攻坚敢为先
从扶贫开发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撤地设市仅二十三年的青春眉山一路高歌:连续两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脱贫攻坚先进市;对口帮扶工作连续三年获得省委省政府表彰;到2019年年底全市16.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16个贫困村全部退出;2020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年纯收入达到9830元。
自2010年以来,全市上下扎实推进脱贫攻坚,一波接着一波干,一仗接着一仗打,直至夺取脱贫攻坚收官之战全面胜利。
农技干部指导结对帮扶贫困户。
2010-2015 扶贫开发蹄疾步稳
从2010年开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率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坚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精神和中央、省委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创新精准扶贫模式,攥指发力片区外脱贫攻坚,加大扶贫力度,加快减贫进度,农村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蹄疾步稳。截至2014年建档立卡时,全市贫困人口由2010年的45.5万人下降至16.2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7.7%降至6.4%,扶贫开发成果显著。2014年,我市被评为全省“四大片区”以外唯一的扶贫开发工作先进市。
我市虽没有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但区域性贫困和零散“插花式”贫困形势仍然严峻,脱贫攻坚任务重。2014年建档立卡时,全市共有省市级贫困村316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6.2万人,致贫原因多样,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必须付出百倍的精力和心血才能如期完成。
2015年7月7日-8日,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在成都举行,发出全省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冲刺的动员令,吹响全力精准扶贫冲锋号。为全面贯彻落实全会精神,2015年7月30日-31日,市三届二十一次全委(扩大)会议召开,明确要按照“三年奋战攻坚、一年巩固提升”要求,紧紧锁定贫困人口,进一步明确责任、挂图作战、狠抓落实,确保全市2015年、2016年每年减贫5万人,省市级贫困村全部脱贫退出。
自我加压,跳起摸高,采取超常举措、拿出过硬办法,持续加力,提前三年率先实现全面脱贫——一场贯彻中央省委决策部署、攸关贫困群众福祉、体现党员干部担当的政治仗、民心仗、决心仗打响,这是市委贯彻落实省委脱贫攻坚部署的坚决表态,也体现了我市着眼大局、敢为人先的使命担当。
2015-2018 脱贫攻坚一年一个台阶
“脱贫攻坚是政治任务,必须打赢!”“等不得,拖不得,更输不起。”2016年8月11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决战脱贫攻坚千人誓师电视直播大会,会议直接开到各县(区)、乡镇街道一级,吹响脱贫攻坚“集结号”。
脱贫攻坚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只有高位统揽、系统谋划,才能更好地统筹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克难攻坚。市委坚持问题导向,出台《关于决战“1593”扶贫攻坚确保实现“两个率先”的决定》,即:咬定“一个目标”,实施“五个一批”减贫计划,推进“九大领域”扶贫工程,强化“三大保障”。
市委、市政府高位统揽全市脱贫攻坚系统工程,主要领导担任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组长,亲力亲为抓扶贫;12位市级领导牵头、15个市级部门负责,研究制定配套政策文件,形成了基础扶贫、教育和能力扶贫、农业产业扶贫等17个专项方案,统筹各方面资源力量,攻坚克难,逐级立下“军令状”,层层签订责任书,把脱贫攻坚任务纳入县(区)、市级部门目标绩效考核,实行“一岗双责”“一票否决”。
2016年,4个省级贫困村和282个市级贫困村退出,46133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彭山、丹棱、青神基本完成脱贫任务。
积小胜为大胜。截至2017年年底,我市316个省市级贫困村全部退出,16.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本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对口帮扶金川县、茂县脱贫攻坚及甘眉工业园区“飞地脱贫”成效显著,我市连续两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脱贫攻坚先进市。
实践证明,脱贫攻坚路径正确,举措有力,方法有效,我市完全有基础、有条件在全省率先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洪雅县中山镇邹岗村,纪检监察干部向建档立卡贫困户核实产业扶贫资金落实情况。记者 姚永亮 摄
2018-2020 三年行动高质量巩固提升
党的十九大旗帜鲜明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并将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
要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我市需下更大决心持久攻坚几块“硬骨头”:到2017年年底,仍有1.11万达标退出的贫困人口待省上审核认定,部分已退出的贫困户政府兜底力度大、脱贫质量不高、自身“造血”功能不足、长效脱贫机制不健全、存在返贫风险。
正视问题短板,增强责任担当。2018年,市委、市政府立足全市脱贫攻坚实际,作出继续攻坚、巩固成效“两手抓”的安排部署,制发《眉山市全面打好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实施十大提升行动。到2018年年底,仁寿县1.1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达标脱贫,全市16.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通过国家和省级交叉验收考核,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2019年,全市全面进入脱贫攻坚成效巩固提升阶段。到2020年年底,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年人均收入达到9830元。2017年至2019年,丹棱县、东坡区、洪雅县、仁寿县先后被省委、省政府评为脱贫攻坚先进县。
民族团结一家亲,倾情高原有大爱。从2010年开始,市委、市政府以及各县(区)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对口帮扶涉藏涉彝地区决策部署,选派354名干部人才,投入1.66亿元资金,助力阿坝州小金县、金川县、茂县和凉山州11个县区夺取脱贫攻坚战胜利。其中,金川县、茂县分别于2017年、2018年脱贫摘帽,我市成为全省唯一连续三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对口帮扶工作先进集体。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点上”精准施策,“面上”全面推进,东坡故里坚定交出高质量打赢脱贫战的“眉山答卷”。
路好业兴,丹棱县“农村四好路”筑牢脱贫攻坚产业支撑。记者 向哲 摄
尽锐出战齐攻坚
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在干部队伍。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紧要关头,我市各级党员领导干部以昂扬斗志、饱满热情和旺盛干劲集中攻坚,不断取得脱贫攻坚新战绩,在全省率先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青春闪耀脱贫帮扶路。余佳琴 摄
吹响攻坚集结号
起步就是冲锋,开局就是决战。
2015年7月30日-31日,市三届二十一次全委(扩大)会议召开,高位部署安排全市扶贫攻坚工作,参会人数超过千人,会议规格之高、规模之大。
2016年8月11日,全市决战脱贫攻坚誓师大会擂响战鼓,发起总攻:全党动员、全民行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奋力实现“两个率先”目标,夺取建设富裕美好眉山新胜利!
2017年“五一”假期期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就分别带队深入贫困村、贫困户进行调研,为全市党员干部扎实开展“脱贫攻坚月”行动作出表率:市级领导带队,重点深入仁寿县、洪雅县脱贫攻坚任务较重的36个村开展了蹲点督导调研;6个县(区)和104个市级单位、部门重点对拟脱贫退出的市级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全覆盖调研,对标摸排,找准脱贫短板,研究帮扶举措,实施“靶向治疗”;对已脱贫退出的省市级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开展“回头看”“回头帮”,巩固提升脱贫成效。
船到中流浪更急,路到半山坡更陡。2018年4月19日,在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关键时刻,全市脱贫攻坚现场推进大会召开。
“打好脱贫攻坚战,率先实现全面小康,是重大政治责任,没有任何条件可讲、没有任何余地可退、没有任何弹性可言。全市党员干部要艰苦奋斗、真抓实干,以决战决胜的信心和决心,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带领全市人民共同奔康、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市委书记慕新海强调,必须以强烈的责任担当、务实的工作作风,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期间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市委、市政府要坚持“一诺千金”,把脱贫攻坚持续推进到2020年,坚持巩固提升“扶上马再送一程”,做到脱贫不脱责任、不脱政策、不脱帮扶、不脱监管,确保稳定脱贫不返贫,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对标问题短板,抓好问题清零,一户一户过关。”今年6月4日,全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暨全市脱贫攻坚问题整改清零行动推进会召开,要求对脱贫攻坚以来国家、全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发现问题、专项巡视回头看指出问题、“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大排查发现问题、审计纪检发现问题、全覆盖督导发现问题、自查自纠发现问题等所有问题进行全面梳理,对各类停留在整改台账上的“遗留问题”尤其是涉及“两不愁三保障”核心指标的问题,逐一核实、深入研究,弄清楚问题症结所在,有针对性地落实整改举措,逐一整改,确保问题不漏,整改有效。
青神县瑞峰镇尖山村第一书记任培林为儿童辅导作业。 余文 摄
关键力量挑重担
2017年,10月9日前往岷东新区富牛镇玉龙村,10月10日至12日赴东坡区、青神县、仁寿县……市委书记慕新海“全覆盖走基层”行程满满当当,把办公室“移”到村社院坝,就脱贫攻坚,聊发展规划,补发展短板。今年1月,慕新海再赴仁寿县督导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要求按照“两不愁、三保障”和“四个好”目标,扎实推进脱贫攻坚,积极带领群众致富奔康,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
成非常之事,必用非常之功。脱贫攻坚越是进入关键决胜期,越是需要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带头担当、勇作标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市级领导干部先后联系4个省级贫困村,为其发展统筹谋划,并连片推进种植业“125”工程和养殖业“135”工程,让集中贫困点多面广的老峨山,在我市“奋战三年攻坚,率先全面脱贫”中带头领跑,写就片区外精准脱贫的“丹棱样板”和“眉山经验”。
2017年年底,通过省、市和第三方机构的考核评估,我市4个省级贫困村全部退出;2019年,全市16.2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16个省市级贫困村稳定退出,提前一年基本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群众有困难,点名找干部”。我市全面实施“五个一”工程定点帮扶行动,组织1100余个市、县部门(单位)定点帮扶1363个村(社区),2万多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53994户贫困户,实行“一对一”“多对一”台账式结对帮扶,实现所有贫困村都有1个驻村帮扶工作组、1名县级以上领导、1个联系单位、1名“第一书记”,每户贫困户都有1名帮扶责任人。
带着责任和感情,用绣花功夫真帮实扶。2015年以来,全市累计选派第一书记1134名、驻村帮扶工作队队员1697名,打造了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仁寿县开展精准扶贫“大回访、大排查、大整改”活动,深入解决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特约通讯员 潘建勇 摄
真金白银硬投入
脱贫攻坚,既要真情实意务实干,也必须有真金白银的硬投入。
眉山属于全省“四大片区”连片特困地区以外地区,获得中省支持力度相对有限。2015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自我挖潜,精打细算,通过统筹用好市、县(区)两级财政增量,优化支出结构,加大市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统筹调配财政、部门、社会扶贫资金,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使扶贫投入力度与脱贫攻坚任务相适应。
财政刚性有保障。截至记者发稿时,全市已累计投入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7.12亿元,对口帮扶资金1.66亿元,到位易地扶贫搬迁资金18.06亿元,督导县(区)设立四项扶贫基金总规模2.71亿元,形成“普惠政策+基金”的财政扶贫政策体系。
社会力量同汇聚。一方面,在市级领导带领下,全市741个市级和县(区)部门、2万余名党员干部,与贫困村、贫困户“结穷亲”“结对子”,个性化制定并落实帮扶项目2500余个,累计投入帮扶资金近3.8亿元。另一方面,2016年至今,全市先后有1946家民营企业结对帮扶477个联系村,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62亿元,发展产业项目543个,解决就业3.9万人次。同时,我市还通过捐资助学阻断“代际贫困”。从2012年至今,“栋梁工程”已成为我市扶贫助学公益活动知名品牌,累计募捐社会资金1200余万元,帮助全市2000余名农村贫困学子圆梦大学;关心下一代基金项目自2013年启动后,共计发放关爱资金465万元。
小额信贷添活力。我市推动财政扶贫政策与金融良性互动,为贫困户提供5万元以下、3年以内、免担保免抵押、基准利率放贷、财政贴息、县级建立风险补偿金的信用贷款,使贫困户贷得到、用得好、还得上、逐步富。截至今年11月底,我市扶贫小额信贷历年贷款累计户数9391户,累计贷款金额4.4亿元。
真督真考出实招
脱贫攻坚,必须从严从实落地落小。我市认真落实脱贫攻坚责任、权力、资金、任务“四到县”,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专项治理、“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大排查、全覆盖督导“清零行动”,以经常性督查巡查和最严格考核评估,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确保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使脱贫攻坚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
坚持问题导向,集中力量解决脱贫领域“四个意识”不强、责任落实不到位、工作措施不精准、资金使用不规范、工作作风不扎实、考核评估不严格等突出问题,是全面稳定脱贫的重要保证。市委、市政府从工作初期抓起,从制度源头抓起,不断强化、规范各项督查考核,以“严”的纪律,保障“实”的落地。
督查整改层层“倒逼”,出台《眉山市脱贫攻坚工作约谈、谈话诫勉暂行办法》和《眉山市脱贫攻坚常态化约谈提醒工作办法》,对未完成年度减贫任务、违反贫困退出规定,弄虚作假、搞“数字脱贫”,贫困人口识别和退出准确率、帮扶工作满意度未达到国家标准或在全省排名靠后等问题,对相关责任人员开展工作约谈。
排查补短全面“清零”。全市上下高度重视问题整改,通过开展全覆盖督导、脱贫攻坚问题整改“清零行动”、“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大排查等发现问题整改情况全覆盖检查活动,统筹推进问题一项一项梳理整改,一项一项对账销号。截至今年6月,所有问题已全面整改清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