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当前位置:

眉山新闻网

>

新闻

>

眉山新闻

青神竹编:指尖上的传承与创新

新闻来源:眉山网      

更新时间:2019-11-19 09:31:50

责任编辑:雷尧



  ——眉山非遗背后的故事之一 

1.jpg

  青神竹编已成为青神文化的一个符号。 

2.jpg

  制作竹编灯笼。 

3.jpg

  瓷胎竹编。 

4.jpg

  栩栩如生的青神竹编作品。 

5.jpg

  非遗传承。(资料图片) 


  眉山网记者 王丽 文/图


  2007年3月,青神竹编被四川省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青神竹编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走进北京奥运会;


  2018年4月,名为《融》的青神瓷胎竹编被作为“国礼”送给了奥地利总统范德贝伦、总理库尔茨;


  今年8月,青神竹龙获得“最长的竹编舞龙”吉尼斯世界纪录称号;


  ……


  在经与纬的交融,浅与深的变幻中,青神竹编集诸多荣誉于一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称为“竹编史上的奇迹,艺术中的艺术”,并在千年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


  青神竹编是指在青神县域内,具有“精选料、特细丝、紧贴胎、密藏头、五彩图”等技艺特色,以艺术创作为主线、以慈竹为原料,经选料、削刮篾丝、蒸煮、上色、编织等数十道独特工艺制作而成的工艺美术品及竹制品,以“新、奇、特、绝”的神韵而著称。


  自古蜀王蚕丛氏教民农桑起,青神先民就用竹编制簸箕养蚕,县内汉墓出土的“执箕俑”就是很好的佐证。在唐代,张武率县民编竹篓填石拦鸿化堰提水灌溉农田,民间用竹编篼、篮、簟、扇等于生产、生活。进入宋代,民间用“笾”祭祀,“箩筐”盛物,“甑箅”蒸饭。到了明代,竹用具广泛使用。清代,青神精美的竹编“宫扇”被县人贡生文笔超进京考进士时带到京都,传到皇宫,后被列为朝廷贡品。民国时期,青神竹编工艺发展到能在扇面上编花、编字了,竹编生产、生活用具也更加普及了。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青神竹编技艺再次刷新历史:从普通的生活工具演变为艺术品,衍生了彩色竹编。


  如今,青神竹编发展为平面竹编、立体竹编、瓷胎竹编三大类,3000余种。其中,平面竹编,指使用柔软纤薄的竹丝织出平面图形的竹编,以国画、汉书、木刻的手法对名家手迹、书法等进行再创作,根据每平方厘米织入竹丝的根数分为低、中、高三个档次,常见的编织方法包括十字编织法、坐标编织法、菱形编织法、人字形编织法、花星编织法等。立体竹编是既用横截面为矩形的竹丝编制成立体形造型,具有艺术造型、有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的立体形竹编产品,可以编成常见的生活用具与餐具类,还可编成壁饰、花篮、灯罩、仿生动物、竹编鞋帽等。瓷胎竹编是在光洁的瓷器外面用竹丝编织而成的一种特色工艺品,始于清朝光绪末年,其选材颇为讲究,一般选用两至三年的光滑无斑的上等慈竹。


  长久以来,青神县积极响应号召,收集、整改青神竹编工艺的传统成果,建立档案,录制影像,撰写出版有关书籍,确保青神竹编工艺永远流传下去,发扬光大,惠及后人。然而,新时代下如何吸引人才进入本行业?如何提高竹编品牌影响力?竹编产品定位是否有所改变?经济社会非遗传承的问题如何解决等问题,也给青神竹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思考。


  “竹编工艺十分繁琐,每道工序必须精细严密,像分层分丝这些工序是现代技术和机器无法替代的。”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虽然青神县每年都针对竹编人员开展各种培训,但现实依旧不乐观:因为缺乏高端人才,订单纷至沓来,产出能力却有限。


  “要把传统技艺传下去,最主要是要有人学,但总不能别人来学,自家的日子过不下去吧。”对于当前非遗项目传承所面临的问题,青神竹编传承人陈云华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应该走生产性保护的道路,也就是要与市场相结合,这样才能把祖辈留下来的东西一代代地传下去。“竹编产品能卖钱,不管是做竹编的,还是种竹子的,都有奔头。”陈云华说,青神竹编要在原有工艺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精益求精,主动对接市场,开发出众多适应当前生活品位的竹编产品。


  在眉山作家、著名文化学者邵永义眼中,青神竹编一方面还未融入百姓生活,未达到普及的状态,且高昂的价格使群众望而却步;另一方面,平面竹编处于编织古代诗歌、画作和山水风景的状态上,未与时代接轨。“为何不能在一个杯垫或一幅画上编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非要编一首古诗词呢?”邵永义说,由于竹编产业的从业人员大多为中年人,竹编款式和年轻人的需求有所偏差,导致竹编产品难以再进一步扩大市场受众。


  据悉,为了更好地传承青神竹编项目,近年来,眉山、青神两级政府在面向市场的设计关上求突破,加强与高校、专家的合作,不断研发制作出让广大消费者看得上、买得起、带得走、耐欣赏、可实用、能收藏、能升值的竹编工艺新品,并从功能上分生产用品、生活用品、观赏品三大类,使传统的竹编工艺实现多样化、市场化。同时,青神竹编也做好了授徒传承工作,鼓励和支持竹编传承人从年轻人中选拔爱好者,培养竹编传承人,拟定眉山市非遗传承人群培训计划,开展技能培训和组织传承人参加国家文化部、省厅在各大学举办的高级研修研习班学习,提高技艺创新创意水平。


  看青神竹编如何从原竹到臻品


  11月8日,一条长凳做成的操作台上,陈云华神情专注:左手执着新启出的篾片,右手用排针在篾片上固定好;左手轻轻一拉,“唰”的一声,十几根粗细一致、细如发丝的竹丝在微风中轻轻飞舞……


  “这道工序叫做‘分丝’,竹丝分出后才能编织工艺品。”陈云华介绍,“分丝”只是竹编技艺前期准备中的最后一道工序,一根竹子要分成丝,前面还有刮青、破竹、分块、启篾、刮篾、染色等60多道工序。其中“刮青”就是去掉竹筒表层绿色的表皮;“破竹”和“分块”是把一筒竹子分成篾条(竹块);“启篾”是把竹块分层启出篾片;“刮篾”是把启出的篾片刮成薄如蝉翼的薄篾片;“染色”是把篾片按编织要求染成各种不同的颜色。


  青神竹编的竹原料是怎么挑选的?“选竹是一门学问。”陈云华说,青神竹编用的竹子原材又长又直,都是1-2年生的,竹节之间的距离不能太短,而且不能太老或者太嫩。


  选好了竹原材,第一步就是刮青。“刮青是一道技术活,也是一道累人的活。”陈云华介绍,竹生长在山间,竹青上或多或少都会留下污垢或者斑点,去除最外面的青皮,也是为了去除这外表的污渍;而且竹因为生长年限和生长环境的不同,外表的色泽不尽一样,刮青就是为了给竹制品一个尽可能统一的色调,而在使用中不会因为去除青皮而有损功能。“刮青的干净与否,直接作为做工细腻与否的评定标准。刮青时,如果深了,则影响美观和竹材的耐用度;去浅了则还会留下丝丝缕缕的竹青,也会影响美观,更是给人一种马虎粗糙的感觉。”


  紧接着,是启篾。“篾片的宽窄是否足够均匀,厚度是否一致,都直接影响着出来成品的质量和精美度。”陈云华将“分块”后的竹片用小刀剖开,分成青篾(外层部分)和黄篾(内层部分),并将篾片拿在手中不停折弯。“不停折弯是为了使内部竹纤维条理分明,增强韧性,方便后续的启篾。千万别小看这个简单的动作,轻了得不到梳理竹纤维的效果,重了会破坏竹纤维,甚至折断。”陈云华一边说,一边在篾片一端开了一道约5厘米长的口子,然后左手拿着未开口部分,右手食指和中指夹住开口部分的两片篾片轻轻往下一拉,篾片在一阵悦耳的“沙沙”声中应声而开。


  从竹子制成薄如蝉翼的竹皮,一层普通的竹皮可以划10到16层,每一层还可以再细划成5层,这时候每一层简直就是薄如蝉翼,然后再把这些竹皮分成1厘米宽的竹线。这还不算完,每一根竹线还要再分成48根甚至64根比头发丝儿还细的竹丝。


  基础工作完成后,就开始了编织的过程。通过挑、压、破、拼等手法,将一根根竹丝叠加,织成变化多样的图案。需要配以其他色彩的制品就用染色的竹丝互相插扭,形成各种色彩对比强烈、鲜艳明快的花纹。


  据了解,不同形体、不同用途的竹编产品,制作工艺差异很大。有的工艺简单,一人一天可编几件;有的相当复杂,要几天,几十天才能编成,如编一幅《百帝图》,需精心编织6个月才能完成。


  张德明:非遗也能时尚 传统更有新意


  “因为竹子,我有了心爱的事业;因为竹子,我才有了美满和睦的家。”作为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青神竹编非遗传承人,也是双线交叉走丝编法的创始人,张德明一生与竹子结下不解之缘。


  4岁时,张德明就跟着奶奶学习竹编技艺,也第一次对竹编有了自己的认识。后来,读书时,张德明编了十几天的竹编,挣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4.8元。“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4.8元已经是一笔不菲的收入。”回忆起这段经历,今年67岁的张德明脸上满是自豪。


  在竹编行业几十年的摸爬滚打,张德明创造了“册式”竹编,如同古代皇宫奏折,便于携带、展示、保存等优点,同时将双面《百帝图》演变成单面隐形《百帝图》,该技术曾在中国西部“三品”(艺术、收藏、旅游纪念品)博览会上获金奖。2005年,他首创的金裱竹编专利出品,解决竹编艺术品变色、开裂、蛀虫、不便携带、不上档次的弊端;2007年被中国文联评为“中国创造3A级品牌艺术家”,册式《八仙图》获第五届中国竹博会金奖,同时被评为民间艺术家金奖。


  然而,张德明心中的那张图谱,并不仅仅是将竹画裱起来,挂在厅堂。他更想把竹画从厅堂上取下来,直接在生活中使用,实现生活的艺术化。


  “传统瓷胎竹编是以瓷胎器皿为胎,用纤细的竹丝、柔软的竹篾,紧扣瓷胎,依胎成型。不过,这样的单根竹丝垂直行走时,所创造的只是平面的瓷胎竹编。”经过几年专研,张德明发现用两根竹丝交叉着行走,可以完全改变最后的编织效果,这就是他首创的双线交叉走丝编法。“两根竹丝交叉编织法,立体效果好,技艺完全变成了艺术。”张德明介绍,所谓双线交叉走丝,就是当经篾增加至两根,编篾也增加至两根时,编织的空间就发生了变化,又创造出另一个图谱来,因此在竹丝行走的编织过程中,一层层攀援经篾而上的编篾,交织成两种图案。“本来紧扣在瓷胎上的线条,开始流动起来,变得生动,如有了生命般。线条有静有动,互相呼应起来,那是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竹编肌理。”张德明说。


  因为对竹编工艺的苛求,国际著名奢侈品牌找到了张德明,推动青神竹编这一古老工艺与时尚融合,再次闪耀在聚光灯下。2017年,张德明的作品《竹编艺术茶具系列》《竹编水墨画系列》荣获美国洛杉矶华人工商大展“中华文化特色产品”金奖;2018年,作品《融》被选为外交部送给奥地利总统的国礼……


  问及如何把青神竹编传承发扬下去,张德明认为,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非遗也能变得时尚,传统工艺也能有更多新意。“只有现代审美和需求相结合,不断创造出人们需要且有价值的东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焕发生机。”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38166855 邮箱:msxwwb@163.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