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来源:眉山网
更新时间:2019-06-20 09:22:46
责任编辑:雷尧
李俊贤院士正在做实验。(资料图片)
眉山网记者 刘娟
人物简介
李俊贤,1928年生于眉山,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工合成专家,是我国化学推进剂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中国聚氨酯工业的奠基者之一。他主持参与了偏二甲肼等产品的研制。偏二甲肼迄今广泛应用在多种型号的战略、战术武器,先进鱼雷,长征系列火箭,卫星和飞船等装备上。
6月17日早晨,在河南洛阳黎明化工研究院家属区外,不少老人正在这里散步、晨练。91岁的李俊贤行色匆匆地从他们身边走过,直奔黎明化工研究院去上班。旁人都说:“李院士走路的气势真不一样。”
走进办公室,李俊贤迅速打开电脑,浏览各个专业网站。“每天都要看看有没有新的文章。要学习新的东西,将来看到学生做错了,我才可以给他们指正。我要告诉他们,让他们在遇到问题时,换个方向去思考。”
李俊贤出生在眉山(现东坡区)一个农民家庭。他刚记事时,父亲就因有病不能下地干活。一家五口的重担全压在母亲一个人肩上。尽管生活十分艰难,母亲还是坚持让他上学。在家族的资助下,他读完高中,考入四川国立中央技艺专科学校化工专业。
“那时,四川没有什么工业。我想将来做个肥皂,开个小工厂也可以。”李俊贤说。
1950年8月,李俊贤毕了业。就在他为工作愁眉不展时,东北化工局到成都招聘技术人员。得知消息后,李俊贤立刻赶往成都。“那时我连家都没回,跟家里说一声就走了。不是坐车,步行了三天才到。”
李俊贤顺利被东北化工局招录。在东北,他一待就是七八年。由于工作业绩突出,他被派遣到苏联进修一年。也正是这次进修,让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巨大变化。
用担当
制成火箭“推进剂”
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决定发展国防尖端技术,安排了“两弹一星”及其推进剂的研制任务。30岁出头,刚从苏联进修回国的李俊贤,被安排负责研制一种叫偏二甲肼的火箭推进剂。
推进剂之于火箭,就像汽油之于汽车。李俊贤的目标,是实现我国在偏二甲肼这一液体推进剂主要高能燃料上的突破。
“当时,氯胺法制偏二甲肼有气相法和液相法之争。我们接到的任务是开发气相氯胺法。”李俊贤说,在实际研制中,他和组员们发现,气相法很难在短期内提供大规模生产所需技术数据。
因此,他们决定在完成气相法任务的同时,“秘密”进行液相法的研究。经过近半年的努力,李俊贤和同事们的液相氯胺法制偏二甲肼的研究终于成功了。其成果被评为中国工业交通战线十大成果之一。
1966年,李俊贤再接重担,到青海大通县一个山沟里筹建黎明化工厂,建设中国第一套氯胺法制偏二甲肼装置。住茅草屋,睡土炕大通铺,吃盐水煮蚕豆、青稞粉,忍受高原反应,他得了严重的胃病。“作为一个共产党员,这个事情你不去做,拿给别人做,不太合适。”李俊贤说,1968年,由他主持研制的用于人造卫星发射的高性能化学推进剂——偏二甲肼终于诞生并投产。
1970年4月24日,偏二甲肼助力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顺利升空。直到今天,它仍是我国重要的推进剂品种。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神舟系列飞船升空,均使用了偏二甲肼。
用创新
研究“796燃料”助推鱼雷
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海军服役的唯一热动力鱼雷是以煤油、压缩空气为推进剂的53-66型鱼雷,最大航程4km,只能用于水面作战,技术指标远落后于国外发达国家所用鱼雷推进剂的动力(最大航程46km)。差距大的原因之一,是推进剂的能量低。
为改变落后现状,1973年9月,燃化部向黎明化工研究所下达了研制性能指标类似最大航程46km的鱼雷推进剂(796燃料)的任务。李俊贤任技术负责人。
由于担心黎明化工研究所两三年内难以提供大批量796燃料,延误新型热动力鱼雷的交货期,使用部门提出先用国内已生产的硝酸异丙酯来研制新一代热动力鱼雷,等796燃料研究成功后,再用其研制新的热动力鱼雷。然而,一旦硝酸异丙酯用于鱼雷,那就意味着中国鱼雷要比世界先进鱼雷落后一代。李俊贤当场提出:“要搞就要搞世界一流的!要相信科学,更要相信我们所的实力!”李俊贤表示,保证完成任务。
1977年6月30日,李俊贤和同事们生产出了合格的796燃料,把我国先进鱼雷研制的时间表提前了三年,切实增强了我国海军实力。
继796燃料后,李俊贤又领导黎明化工研究所先后完成了主要用于卫星和飞船增速入轨的一甲肼,用于神舟系列飞船升空使用的高氯酸铵固体氧化剂等一系列高难度科研项目。
2010年,“嫦娥二号”卫星圆满完成奔月任务,其中发动机点火调姿发挥了关键作用,而为该发动机提供动力源的,仍然是李俊贤及其同事们。
用责任
助推企业发展
20世纪80年代初,黎明化工研究所从青海迁到河南洛阳,改名黎明化工研究院,走上了企业化发展道路。时任院长兼总工程师的李俊贤,将目光放在了“万能塑料”聚氨酯的研究上。
当时,聚氨酯在国外广泛应用于汽车、家电、家居等行业,而在我国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李俊贤查阅了大量资料,决定将研发目标锁定在代表世界先进材料技术方向的聚氨酯反应注射成型技术上。
为此,他卸去院长和总工程师的职务,成为黎明化工研究院技术委员会主任,用实际行动表达对这个项目的支持。后来,设计院大力发展聚氨酯产品,开发出了几十种技术,为我国聚氨酯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干一样,成一样,李俊贤靠的是什么?
他说:“搞科研来不得半点马虎,最怕的就是‘差不多’。成功往往从发现问题而来,只有扭住问题不放,才能找出办法。”
干事冲在前,申报荣誉却往后退。在很多成果申报署名上,李俊贤总是把自己的名字去掉。他说,工作是大家一起做的,功劳是大家的。
用传承
关心人才成长
2018年6月8日,李俊贤把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300万元钱捐献出来,设立博士创新基金和困难帮扶基金。
这让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议。因为他和老伴丁大云平时非常节俭。他们住在单位家属院的普通房子里,书柜、床、缝纫机都是从青海搬到洛阳的。床订了又订,书柜修了又修,就连李俊贤用的“卡包”,也只是一个药品包装袋。
近几年,为了工作、生活方便,院里要给李俊贤配专车,他坚决拒绝。“工作需要用车,会向组织申请,生活中哪能用公车办事?坐公交就很好。”他说。
“很多人问我们,把这么多钱捐出去心不心疼?真的不会,留下的钱,自己够花就可以了,能培养更多的人才,帮助更多的困难职工,这是我们更大的福气。”李俊贤说,他最关心的就是人才,“要有紧迫感。培养博士,充分发挥他的作用,能够更好地把我们整个事业往前拉一步。”
为了搞好科研,培养与时俱进的人才,他经常用中文、英语、日语、俄语四种语言查阅最新研究文献,用最新的知识指导学生。学生刘丹说:“他就像我爷爷一样照顾我们,有严谨的作风,为人和善,是我眼里的一个传奇人物。”
2018年8月10日,在中国化工集团总公司举办的中国化工终身成就奖的颁奖典礼上,当90岁的李俊贤走进会场时,在场所有人员站立起来,用经久不息的掌声表达对老人的敬意。
面对大家的掌声,李俊贤却简单而平和地说:“我现在年纪比较大了,今后我们的同志,跟着党走,把工作做得更好,做得非常好,谢谢大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