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来源:眉山网
更新时间:2019-03-29 08:59:06
责任编辑:雷尧
李勇军 宋美志 眉山网记者 李成
魅力非凡的青神竹编,让小县青神誉满神州。以竹编为原点,青神将竹产业向竹纸、竹建材等业态延伸,2018年,该县竹产业产值已达30亿元。立足良好的产业基础,青神正集全县之智、举全县之力,全力推进竹产业高质量发展,让竹林成为青神美丽乡村的一道风景线,奋力打造开放发展的国际竹艺名城。
厚植生态
产业融合助竹产业多元发展
三月,一夜春雨后,尖山村的竹显得更加油亮青翠。清晨,村民们三三两两上山入林,种竹、砍竹,在一片绿水青山中,播种和收获着他们的“金山银山”。
瑞峰镇尖山村万亩竹园,是青神县最大的竹林基地。“能有今天的竹海,实属不易。”尖山村党支部书记方国军介绍,尖山村地处丘陵山区,村民以往都是靠天吃饭,辛苦一年仅能填饱肚子。2009年,在青神县政府引导下,该村着力产业结构调整,开始种竹,并先后兴建60口蓄水池和1个提灌站,同时修建了15公里的水泥路和10公里土坯路,灌溉和运输的大难题解决后,这里的竹林面积逐年增加,村民的日子也跟着不断扩大的竹林面积渐渐有了起色。
经过10年发展,尖山村已经拥有上万亩竹林。村里625户、1700余人,家家户户都种竹,少则二三亩,多则百余亩,三年见效的竹林每亩纯收入可超2500元。村民们自己种竹的同时,还当起了伐竹工人赚取工资。如今,尖山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超12000元,尖山村成功甩掉了市级贫困村的帽子。
厚植生态,以竹富民,类似尖山村这样栽竹脱贫致富的村庄还有很多。青神县林业局负责人介绍,该县竹产业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实施“年万亩栽竹”计划。同时,该县以青神岷江流域生态屏障建设项目等大项目为带动,在全县掀起栽竹种竹热潮。目前,青神县内竹基地面积已超19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7%,空气质量优良率达76%。
广栽竹厚植生态的基础上,青神县坚持“抓二带一促三”的思路,推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青神竹纸、竹建材等业态蓬勃发展,2018年,该县四川环龙新材料公司一家就实现本色生活用纸产值15亿元、税收5000万元。同时,青神坚持“园区变景区、农房变客房、家园变公园”的理念,发展以“竹”为核心的文化体验、康养休闲、生态旅游,让竹林成为青神美丽乡村的一道风景线。2018年,仅国际竹艺城景区就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年旅游收入达5.5亿元。
创新开放引领
擦亮竹产业金字招牌
青神竹编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青神联通世界的一张响亮名片。如何让这一高雅的艺术形式走进百姓生活,从而借力竹编发展竹产业,擦亮青神竹产业金字招牌?出路还在“开放”二字。
青神竹编与全球知名品牌爱马仕的“联姻”成为了一段佳话,竹编大师张德明耗时三年,将传统青神竹编与爱马仕无缝衔接,让中国竹编瓷器跻身世界。
青神创新构建“竹+X”“竹+品牌”等多元化发展体系,将传统竹编与爱马仕、香奈儿等国际国内知名品牌相结合,创造出集文化艺术为一体的竹编工艺品,实现跨界合作。目前,爱马仕每年销售16个品种1万余件产品,香奈儿每年销售10个品种5000余件产品。
创新已融入青神竹产业发展的血脉。近年来,青神围绕竹编、竹纸、竹建材等业态,不断加强与国际竹藤中心、四川大学等院所合作,成立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的竹产业研发中心。研发培育了一批引领市场的国际高端拳头产品,创造生产了一批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的现代生活组合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为推动竹产业工业化生产,青神县组建了竹编产业机械装备化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在该组织的推动下,一大批涉及竹产业工业化生产的“卡脖子”技术难题得以解决。改造升级的数控钻孔机,可使生产效率提高8倍以上;组合式原竹去青机进入后期研发打样阶段,成功投用后将开创国内原竹去青工厂化生产先河,生产效率将比人工去青提高100倍。
“坚持创新是苦练内功,确保青神竹产业产品品质,开放合作则更能提升青神竹产业人气和商气。”青神县竹产业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青神县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开放合作战略,高水平举办了2018国际(眉山)竹产业交易博览会,邀请全球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嘉宾和客商参会参展,吸引现场参观人数10.42万余人次。同时还组团参加广交会、西博会、北京国际设计周等品牌会展,成功亮相首届中国国际进出口博览会、第23届意大利米兰国际手工艺博览会、米兰国际设计周,青神竹产业与世界的距离越来越近。
谈及竹产业后续发展,该负责人表示,将严格按照青神县委《关于建设全国特色产业示范县推进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部署,加快打造全国竹产业研究中心、全国竹产业交易中心、全国竹产业加工中心、国际竹产业培训中心、国际竹文化体验中心等五大中心,奋力打造开放发展的国际竹艺名城,进一步擦亮青神竹产业金字招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