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新闻>眉山新闻

眉山川剧团与我的祖父、父亲

2019-02-24 12:05

1

/

  • 1982年,朱家枢在画人口普查宣传画。 熊朝东 摄

  • 我的祖父朱惠光演出时坐在指挥台上指挥乐队。

  • 朱家枢 摄

  • 著名书法家伍中一先生亲自为朱惠光的墓碑撰书二联。

  • 《东坡写扇》剧照。见习记者 雷同 摄

  • 曾经闹热的眉山剧场外。朱家枢 摄

  • 川剧舞台。记者 向哲 摄

  朱卫红

  一天和老爸闲聊,说起眉山川剧团的历史,老爸越聊越有兴致,话题追溯到了剧团的成立和剧场的修建。

  那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当时全地区只有一个京剧团,位于当时的东狱庙(现在的川剧团所在地)。但眉山人还是喜欢自己的地方戏,所以几乎每个乡镇都有自发形成的川戏玩友会或俱乐部。外地的专业川戏班子也经常来眉山演出,父亲记得一个叫“新又新”,一个叫“雅南剧部”,每次来就在东狱庙演出,场场爆满。当时流行一副对联:“东狱庙唱大戏南腔北调,纱縠行买夏布冬暖夏凉”。

  当时多悦镇有个“长啸川戏俱乐部”,就是由我祖父朱惠光一手创办起来的。祖父生长在民国初年,当时社会上吸食鸦片、赌博成风,朱家祖辈怕年轻人误入歧途,便培养他们学习川剧,专门请了当时的专业戏班里的上手师(琴师)伍福山常年住在家里教我祖父,还为他购置了川剧所需的全套乐器。

  祖父学得非常用心,出师以后每年夏天借学校放假便自筹资金在学校开办川戏班。还在社会上招聘了有专业水平的艺人到培训班上课。

  几年下来,便有了一个半专业的演出队伍。俱乐部就是由这些骨干和一批流浪艺人组建起来的,每天都在镇上或者其他乡镇演出,很受欢迎。父亲朱家枢从小也跟着祖父耳濡目染,加上对美术的天赋,父亲便做起了俱乐部的美工,在祖父的带领下制作演出道具和绘制舞台背景。

  20世纪50年代初,在政府的鼓励下,俱乐部排演了《白毛女》《红杜鹃》《僧妮缘》等剧目,在区乡巡回演出,名声大振,被地区文化主管部门看上后便调到城里演出。当时政府正在筹划成立县川剧团,文化主管部门便选中了“长啸川戏俱乐部”,由我祖父任代表(团长),牵头创办眉山县“群乐川剧团”。这便是后来的眉山县川剧团的前身。

  从此,“群乐川剧团”在当时的十字口火烧坝用竹子、晒垫搭起的简陋剧场里面开始了售票演出。成立伊始,剧团生活十分艰难,每天收入只够吃瓢儿菜稀饭。但是不管生活如何艰辛,这群热爱川剧艺术的人没有想过放弃,一直坚持学习、排练和演出。一遇到下雨天全体演职员还要从河坝拉沙土来填场地,否则观众就要坐在水凼凼里看戏。

  1952年,“群乐川剧团”正式批准为民营公助的眉山县川剧团,祖父被任命为副团长。

  20世纪60年代以后,工商业实行国有化,这时剧团才被批准为国营眉山县川剧团,由县文教局主管。此时祖父辞去了副团长一职,专心任鼓师并带徒弟。

  1995年,80岁高龄的祖父和他的徒弟、玩友们一起唱玩友时突然心力衰竭而去世。祖父是在他钟爱了一生的锣鼓声中去的,最后一刻手里还握着他的鼓槌,他上山入土那天,亲人、徒弟、玩友们也是敲打着川剧锣鼓送祖父这最后一程。可以说祖父这一生是为川剧而生,为川剧而亡!祖父去世后,著名书法家也是我祖父生前好友伍中一先生亲自为祖父的墓碑撰书二联:“梨园少哲艾,乡里失先生”,“毕世苦耕耘,桃李满园多拔萃;九泉应含笑,子孙三代尽贤能”。

  1954年眉山地区撤销,合并到乐山地区,原来的京剧团便搬迁到了乐山,眉山县川剧团顺势迁入京剧团的剧场。

  当时的剧场是万年台作正门,后台是玉皇楼,两边是十殿。舞台和观众席都是木地板,舞台灯光靠煤气灯照明。虽然比十字口火烧坝的条件好很多,但仍然十分简陋。

  随着观众人数不断上升,越来越不能满足要求,县里便决定建一个新剧场。于是很快成立了“剧场、三苏祠、蟆颐观修建委员会”,由时任副县长王成西任主任委员。父亲当时在川剧团担任舞台美术,负责舞台布景,所以我父亲也被抽调去参加剧场的设计和修建装饰等工作。还从建筑社选调了两个木工师傅黄吉成、黄清云,一个泥工黄少轩。从财政局调来邹德祥等人作为剧场的修建委员会成员。并派邹德祥带队去成都参观学习剧场的建筑设计。

  几经选择,选定了锦江剧场,古色古香,精美华丽,中国式古建筑结构。于是就按锦江剧场的简易版提出了一个设计方案,报县里批准了。但当时只有三万元的修建费用,而且还要求新剧场既要能演戏,又要能作会场,要二者兼顾。于是就将拆旧剧场的木材再次利用,搬运砖瓦由全城干部职工义务劳动,工地工人加班不加钱。在这种情况下,剧场修建开工了。时任县长车坦带头拉大板车中杠,县医院的一位老中医,在肩上垫上个小脉枕,也参加到挑砖的行列,但也只能挑起4匹火砖。一根14米的台口横梁从万胜镇拉回来,用了两辆平板车捆在一起,前后四个人,花了整整两天……干部群众积极参与,从无怨言,当时的场面十分感人!

  新建剧场必须拆除古建筑“玉皇楼”,“玉皇楼”是当时眉山县城的至高点,可以眺望全城。经请示县政府,并交政协会讨论通过后才批准拆除。现在剧场的楼座和后台地板、音乐台和灯光台的楼梯地板都是玉皇楼拆下来的木板搭建的。

  讲到这里,老爸还饶有兴致地讲述了一段拆玉皇楼的惊险故事:玉皇楼已经批准拆除了,第二天就要开始进场施工,当晚正好由我父亲值夜班,他独自一人住进了即将拆除的玉皇楼,玉皇楼两旁都是被打了神像的十殿,这些庙宇很陈旧,已很久无人进出,夜深人静,老鼠上蹿下跳,令人毛骨悚然,玉皇楼里面的神像没有被打掉,望着这些面目各异的神像,突然这时电闪雷鸣,狂风大作,玉皇楼在狂风暴雨中发出嘎吱嘎吱的响声,显得摇摇欲坠,我老爸吓出一身的冷汗,就这样一分钟也没有睡着,一直熬到天亮。他说当时真的把他吓坏了,因为玉皇楼已经是危险建筑,被狂风暴雨这么一袭,很容易垮塌,“如果是那样,你老爸就为眉山的川剧事业贡献一生了!”

  堪称奇迹的是整个剧场修建中没有用过一处钢筋,只是在建大门两根大圆柱时,由于挖到两米后地下水一直抽不干,才买了几包洋石灰(水泥)拌石子把柱子浇起来,这是唯一用的水泥。外墙都是沙子加石灰糊的,至今近60年了仍然完好无损。可见当年的技术和材料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大约用了半年时间,剧场的主体就已完工,接下来便是剧场的彩绘装饰工作,这一阶段工作主要是由我父亲完成的。装修按照古典式装修,窗户图案要绘大稿,台口横梁彩绘要在十几米高的脚手架上绘制,剧场吊顶要喷绘和手绘相结合。从设计、放大稿、调色、绘制,都是我父亲亲手操作。经过一个多月紧张而忙碌的工作,新剧场终于完工了。经征求各级领导和各界人士的意见后命名为“眉山人民剧场”。

  剧场修好后,外地剧团常来交流演出,不少省、市级剧团及国家级文艺团体也光临眉山,如重庆市杂技团,成都市杂技团,成都军区战旗文工团,铁道部文工团,安徽黄梅戏剧团,台湾川剧团等都来眉山演出。极大地丰富了眉山的文化生活,受到群众热烈欢迎,当时真是一票难求啊!我当然是每晚的忠实观众,大多时候在舞台上看戏,能看到后台很多观众看不到的稀奇东西,比如一些穿帮、忘词,还有雷电、雪花、火焰等的特效制作,非常有趣,要不是当时我父母阻止,我也学川剧了,不过还是培养了我的川剧情结,到现在我对川剧也是情有独钟!

  如今,那批老艺人相继老去,有的已经离开了我们,但庆幸的是剧场还在,尽管外部环境已是面目全非,但仍然有一批川剧票友活跃在剧场里面,传承着这亟需抢救的珍贵的文化遗产!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38166855 邮箱:msxwwb@163.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