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当前位置:

眉山新闻网

>

新闻

>

眉山新闻

眉山“刘一刀”:刻刀如笔镌写三苏诗词

新闻来源:四川日报      

更新时间:2017-10-13 10:08:02      

责任编辑:罗思源


  2017 记录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眉山三苏祠博物馆内,一块大型匾额上刻有苏东坡的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往来的游客不禁赞叹“苏东坡的字,果真苍劲有力,恣意汪洋”。殊不知,这背后还饱含木刻师刘茂林的心血。

  今年58岁的刘茂林,从事木刻长达50余年,一双手上长满老茧,“我打小就跟着父辈学习木刻,这辈子就没有放下过刻刀。”他感慨道。

  手刻诗词祖孙三代孜孜不辍

  木刻匾联,融书法、装饰、建筑、工艺于一体。这种手工艺最初运用在宫殿等建筑,后来逐渐走向民间。

  刘氏匾联木刻技艺兴起于清代光绪年间,发展至今,已逾百年。当时,眉州木刻师刘天缘,经过数年的经验积累,掌握精湛的木刻技艺,继而远近闻名,被亲切地称为“刘一刀”。他将毕生技艺传授给儿子刘凌辉,儿子又传给孙子刘茂林。如今,刘茂林继承了“刘一刀”的名号。

  作为刘氏匾联木刻技艺第二代传承人,刘凌辉在1975年就为三苏祠雕刻匾联,当时完成了30余件毛泽东手书作品。1979年,眉山市政府决定修缮三苏祠,新建一批亭台楼阁,再次聘请刘凌辉负责刻写匾联。目前三苏祠博物馆所收藏的匾联大多数出自于刘凌辉之手。

  直到1990年,第三代传承人刘茂林子承父业,成为“三苏祠”的匾联木刻师。漫步祠堂,处处可见刘茂林的作品。大门顶部的匾额“三苏祠”、门楣的楹联“北宋高文名父子,南州胜迹古祠堂”“克绍箕裘一代文章三父子,堪称楷模千秋万代永馨香”等都是刘茂林的得意之作。

  刘茂林平时还会制作刻有苏东坡诗词的小型拓片,深受国内外游客的欢迎。今年2月,首届香港欢乐春节文化庙会—“熊猫故里·锦绣四川”活动中,刘茂林的木刻技艺在香港大受欢迎。“看到有越来越多的人对匾联感兴趣,我就更有刻下去的动力。”刘茂林说。

  精益求精20多道工序雕琢匾联

  选材、打磨、上漆、拓字、打刀路、贴佛金……据刘茂林介绍,一块匾联的出炉需要经过20多道工序,所以非常慢。仅雕刻大门口顶部“三苏祠”三个字的匾额,他就耗时3个月。

  在刘茂林看来,完成一件出色的作品,每一个步骤都需要精益求精。首先,要选择质地好、厚重、纹理淡雅、接口平整的木材。“楠木、柏木、杉木、松木等都可以做牌匾,但是要根据使用环境、周期进行选择。楠木质地温和,易于雕刻,且抗腐蚀性强,但是价格要贵一些,适用于室外悬挂的匾联。而室内则可以选择相对价格实惠的柏木、杉木等。”刘茂林说,不管选什么木料,前提都是要干透。

  打刀路,是木刻匾联的核心环节。刘茂林桌案上放有大大小小50余把刻刀,包括园口刀、三角刀、斜口刀、平口刀等等。“刻字的时候,每一刀下去都没有反悔的机会,所以要小心翼翼,不能分心。”刘茂林表示,一个好的雕刻师是要原样反映书法家字体的精气神,因此必须倾注自己对书法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与书法一样,雕刻也要讲究张弛有度。“用刻刀勾勒拓印的字时,要像书法中提笔、顿笔、手笔一样,有轻有重,该深的就深,该浅的就浅。”刘茂林称,对于深浅程度的把握,需要不断地练习,熟能生巧,找到手感。

  完成雕刻后,需要给字贴佛金。刘茂林说,“我采用的是全土漆贴佛金,这项技艺也只有我精通。”

  佛金纸薄如蝉翼,在贴的时候全凭手感,还要掌握天气的湿度。“太干燥,土漆粘连不住佛金,会起皮;而太湿,佛金则会渗透进木料,不显色。”现在,刘茂林慢慢将手艺传给儿子和徒弟,并希望有更多人来了解匾联木刻技艺。(文莎)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38166855 邮箱:msxwwb@163.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