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市场调节 风险防控 让土地成为“希望的田野”
眉山网记者 李幸
流转不到土地、种植分散一度让彭山区观音镇天鑫农业公司老总刘文均愁眉不展。如今,得益于彭山区探索创新的土地流转四步机制,他顺利流转到了上千亩土地,公司运行也走入正轨。
上世纪80年代,刘文均开始奔走全国,做蔬菜和水果生意。2009年,刘文均来到彭山区观音镇果园村发展种植业。经商定,村民们对每年“380公斤黄谷价格”的流转费用比较满意,刘文均顺利流转到100亩土地。然而,后期扩大规模时他郁闷了,“一块面积1222亩的土地涉及2个乡镇、6个村组,有些农户不同意,要想整块流转很困难。”为此,刘文均只能挨家挨户做工作,在田间地头跑了2个多月,才流转到这块土地。
2015年年初,彭山区发现这一问题,由财政出资5000万元,成立国有正兴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运用市场化办法,收集全区农村土地流转信息,并开展地块整合、包装推介和风险防控等业务。目前,该公司已建立起覆盖全区12个乡镇的子公司、80个村组服务站。
同年,刘文均通过该公司顺利流转了上千亩土地。
“有流转意愿的农民,只需通过村组服务站与乡镇子公司签订委托书,公司再将农民委托流转的土地进行整合、包装,通过区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公开挂牌流转。”刘文均说,现在流转土地方便多了,最多10个工作日就能办妥手续,业主与农民都不需要见面,就把土地拿到了。土地到手后,又可以用经营权进行抵押贷款,资金问题迎刃而解。
刘文均感受到的便利,得益于彭山区近两年来探索创新的“三级土地预推—平台公开交易—资质审查前置—风险应急处理”土地流转四步机制。
正兴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说,四步机制就是将土地通过公司、乡镇、村组预先整合包装,在专门的交易平台进行竞价,由政府部门对业主进行资质审查,风险由公司进行应急处理,“业主少跑路、群众得实惠、政府服务更公益,实现三方受益。”
近两年来,彭山区采取行政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法,坚守农村基本土地制度不突破和金融风险整体可控“两条底线”,着力“探索一套流程、完善五项配套、加强两个引导”,有效推进了试点工作的规范开展。截至去年,该区参改银行已达7家,推出产品14个,发放农地贷款293笔1.63亿元,发放农房贷款9笔65万元。
目前,这一模式已在我市乃至四川省进行推广。截至去年,我市成立35家土地流转服务公司,其中区级总公司1家,乡镇土地流转服务公司34家;全市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面积99.3万亩,其中适度规模经营48.25万亩,占流转面积的48.59%。新培家庭农场415家,新申报省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5家;引进工商资本发展规模种养业新增投资30.27亿元。